一 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的調控
高級水平:大腦皮層聯絡區,基底神經節,皮層小腦。負責運動的總體策劃,設計
次級:運動皮層,脊髓小腦:負責運動的調控,組織和實施。
低級:腦干和脊髓:負責運動的執行。
1脊髓對運動的調控
運動反射的最后公路:α運動神經元。
脊髓休克:脊髓和高位中樞離斷后,反射活動能力暫時喪失而進入無反應狀態的現象。
脊髓休克后,一些以脊髓為基本中樞的反射可逐漸恢復。低級動物恢復快。簡單反射恢復快。如屈肌反射和腱反射。復雜反射:對側申肌反射,騷趴反射。血壓,排便尿都可恢復。但是恢復不了原來狀態。
但是離斷面以下的知覺和感覺隨意運動永久消失。
高位中樞平時具有易化伸肌的功能,離斷后,易化消失。
脊髓對姿勢反射的調控:對側伸肌反射,牽張反射,節間反射都是脊髓水平的姿勢反射。屈肌反射可不是。
牽張反射:感受器是肌唆。是一種長度感受器。分唆外肌α神經元支配:收縮,唆內肌γ神經元:調節肌唆對牽張反射的敏感性。
包括腱反射(單突觸反射)和肌緊張(慢肌纖維)。多突觸反射。
腱器官(反牽張反射)感受肌肉張力,分布于肌腱膠原纖維間。與唆外肌呈串聯。抑制牽張反射。
節間反射:脊髓靠上下節段的協同作用完成的反射活動。如騷爬反射。
2腦干對肌緊張和姿勢的調控
腦干網狀結構抑制區(腹內核)和易化區(廣泛:延髓網狀結構背外側,腦橋,中腦,下丘腦)。易化區占優勢。
去大腦僵直:中腦上下丘之間切斷腦干,表現為四肢僵硬,角弓反張。抗張力肌緊張增強,是一種過強的牽張反射。原因是易化區活動加強。
去大腦僵直類型:γ僵直(通過網狀脊髓束)和α僵直。(前庭脊髓束)。
γ僵直:中腦上下丘切斷,四肢僵直,然后切除后根,僵直消失,再切除小腦前葉,僵直又出現,則為α僵直。再切第八對腦神經,消除內耳半規管和前庭傳到前庭核的沖動。則僵直再次消失。
姿勢調節:狀態反射:迷路緊張反射(仰臥位伸肌緊張最高)和頸緊張反射(頭向一側扭轉時,下頦所指一側伸肌緊張加強,后仰時,前枝伸肌緊張增強)。翻正反射。
3大腦皮層對運動的調控
運動區:中央前回4+運動前區6
特征:交叉性支配。但在頭面部為雙側性支配(除下部面肌和舌肌受對側支配)。運動越精細代表面積越大。運動區總體是倒置的,但頭面部內部是正立的。
運動傳出通路:皮層脊髓束發出皮層脊髓側束:控制四肢遠端肌肉活動。精細的技巧性的運動有關。還發出皮層脊髓前束:控制軀干和四肢肌肉。
運動傳導通路的損傷:軟攤和硬攤。軟攤表現為牽張反射消失,肌肉萎縮,巴賓斯基反應陰性。見于脊髓運動神經元損傷。如脊髓灰質炎。? 硬攤:表現為牽張反射亢進,巴賓斯基陽性,見于中樞性損傷。如內囊出血。
上運動神經元:中樞聯系,如腦干,皮層。硬攤。
下運動神經元:脊髓支配,軟攤。
巴賓斯基征:拇指背屈,四指外展。提示皮層脊髓束損傷。正常人見于:嬰兒,深睡,麻醉。
4基底神經節對運動的支配
紋狀體:新(尾核和殼核)舊(蒼白球),中腦黑質,丘腦底核。
大腦皮層對新紋狀體作用是興奮的,遞質是谷氨酸,新紋狀體到蒼白球則是抑制的,遞質γ氨基丁酸。即直接通路抑制蒼白球,使丘腦皮層投射系統興奮,故直接通路是興奮的。而間接通路是抑制的。
黑質-紋狀體通路:釋放多巴胺1,增強直接通路,多巴胺2抑制間接通路。從而易化。
基底神經節損傷疾病:怕金森:肌緊張過強,運動過少。亨庭頓和手足徐動癥:肌緊張弱,運動多。
帕金森病:靜止性震顫。病因是雙側黑質病變。導致直接通路抑制,間接通路增強。
臨床上治療給左旋多巴能明顯改善帕金森的癥狀。應用東莨菪堿和苯海索也可以。但這些都不能治療靜止性震顫(與丘腦外側腹核有關)。
因為黑質多巴胺系統與紋狀體乙酰膽堿系統之間的功能失衡是其發病原因之一。
舞蹈病:神經變性為病理改變的遺傳性疾病。動作增多,肌張力降低。病因是雙側新紋狀體病變。使新紋狀體對蒼白球外側部的抑制減弱,引起間接通路減弱,直接通路加強。利血平可消耗多巴胺,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摧毀基底神經節幾乎沒有任何癥狀。
5小腦對運動的調控
分為 前庭小腦,脊髓小腦,皮層小腦。
1前庭小腦:主要由絨球小結葉構成。與前庭核聯系,經前庭脊髓束控制軀干和四肢近端肌肉活動。參與身體姿勢平衡功能的調節。受損可出現:平衡失調,步基增寬,站立不穩步態蹣跚。但隨意運動沒事。
前庭小腦還調節視覺信息,切除絨球小結葉后可出現位置性眼震顫。
2脊髓小腦:吲部和半球組成。接受脊髓和三叉神經信息。也可接受視覺聽覺。
脊髓損傷,不能完成精細動作,出現意向性震顫。走路搖晃呈醉酒蹣跚狀。不能進行輪替動作。動作不協調。以上統稱小腦共濟失調。
脊髓小腦受損肌張力減退,四肢乏力。
3 皮層小腦:半球外側部。運動的策劃有關。
6 自主神經系統
主要調節內臟功能活動。包括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但通常指支配內臟的傳出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他們分布至內臟心血管和腺體,并調節這些器官。自主神經系統接受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
自主神經分為節前纖維和節后纖維,節前纖維屬于有髓鞘的B類纖維,傳導快。節后屬于C類纖維,節后支配效應器官。
交感神經節離效應器遠,所以節前纖維短,節后纖維長。副交感相反。
交感神經起自胸腰段脊髓灰質側角,產生興奮廣泛,分布也廣泛,節前與節后神經元換元時的輻散程度教高,即一個節前神經元和多個節后神經元發生突觸聯系。副交感神經相反。
注意:皮膚和肌肉的血管,一般的汗腺,豎毛肌,腎上腺髓質和腎。只有交感神經支配。
2 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
所有節前纖維都是釋放乙酰膽堿,大部分交感節后纖維釋放去甲腎,還有小部分釋放乙酰膽堿(如骨骼肌舒血管,小汗腺)。
大部分副交感纖維釋放乙酰膽堿,部分釋放肽類,嘌呤類。(如鈴蟾素,腸道肌間神經叢可釋放抑制性血管活性腸肽,興奮性P物質)。
副交感神經只收縮四個肌肉。
1虹膜環形肌(縮瞳)(附帶收縮睫狀體肌),而虹膜輻射狀肌是擴瞳。
2支氣管平滑肌(收縮氣管)。
3胃腸道平滑肌,但對胃腸道括約肌是舒張的。另收縮膽囊和膽道。
4收縮膀胱逼尿肌。舒張括約肌。
特殊:汗腺,促進溫熱性發汗。α1促進精神性發汗。
a1 所有M舒張的,都收縮。M收縮的a2舒張。b1只在心臟起作用。b2舒張a1收縮的和m收縮的。而且加強糖酵解。b3加強脂肪分解。
3 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特征。
緊張性作用,交感副交感持續發生作用。
雙重神經支配作用:交感和副交感既表現為拮抗也表現為協同。
交感神經意義:動員機體潛在力量,使機體適應環境的急變。
副交感神經:保護機體休整恢復促進消化積蓄能量加強排泄和生殖功能。
7 中樞對內臟活動的調節
一 脊髓:基本的血管張力反射,發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勃起反射等都可在脊髓水平完成。雖然可以支配反射,但如果沒有大腦調節,則沒有意識控制。如尿失禁。
二 腦干:延髓:(生命中樞)有循環,呼吸中樞。中腦是瞳孔對光反射。
三 下丘腦:體溫調節:視前區-下丘腦前部。(溫度敏感神經元)。水平衡調節:視上核室旁核分泌血管升壓素。生物節律:日周期:下丘腦視交叉上核。
本能行為:攝食,飲水和性行為。
攝食中樞:下丘腦外側區。飽中樞:腹內側核。飲水中樞:下丘腦前部。性行為:內側視前區,杏仁核。
間腦水平切除,假怒。
防御反射:中線腹內側區。攻擊:下丘腦外側區。逃避:下丘腦背側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