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每個人有自己的讀書偏好與習慣。今天來與大家分享我個人的一些讀書心得。
每個人有自己的讀書偏好與習慣。今天來與大家分享我個人的一些讀書心得。
Pre-reading 讀書前
為什么要讀這本書?
讀書的目的不外乎以下幾種:
1.打發時間。
2.解決問題。
3.怡情養性。
第一點,因為個人性格使然,我極少拿書來打發時間。
第二點,我把書看作是我的知己和導師,更多的是以讀書解決當下的問題。
每次我要開展一個新的工作或者遇到困難時,我都會找相關的書籍進行閱讀。我認為磨刀不誤砍柴工,做好相關的資料收集和知識儲備,能使人胸有成竹,令工作進行得更加順利。
有當下的問題需要解決,目的明確,讀書的動力強。而且邊讀邊把讀到的內容與實踐相聯。這樣讀書的效率特別高。
因為每次都會圍繞一個問題進行廣泛閱讀,不知不覺中就會積累很多的知識。
有人把讀書比作爬山,娛樂性的閱讀是下坡,越走越舒服;知識性的閱讀費力,爬坡很累,但是會提升個人的心智。我更愿意迎接挑戰,提升心智。
第三點,我認為怡情養性,就是提高自己的個人素質,完善自我。
我是個文科生,就特意讀些理科方面的書以平衡自己的知識結構。如果發覺自己平素過于憂郁則可選擇一些比較歡快幽默的書來讀。
書可以塑造人格,據說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卻也不是所有的書讀完都會提升一個人的氣質。因此選書非常重要。
那么,讀什么書呢?
一是經典著作,二是專家推薦的書。一個優秀作家所推薦的書,一般不會太差。如果是歷代的優秀作家共同推薦的書,應該就可以放進"人生必讀書單"當中了。因此我經常會搜索一些名人書單,從中尋找感興趣的書。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是最省時省力的方法。
上圖為零基礎的我為編曲一首而準備的閱讀書單。
While-reading 讀書中
閱讀速度和理解速度
每個人的閱讀速度都不一樣。我讀書是比較快的,但我認為閱讀速度并不代表閱讀水平。理解速度才是我們要追求的。
國外有一個訓練閱讀速度的練習,叫舒爾特表格,就是在表格當中快速地按順序尋找數字。目的是鍛煉眼睛運動速度,對理解速度并無幫助。
若要提高讀書的速度和質量,靠的是大量的意義性閱讀以及經常性的觀察與思考。閱讀理解的訓練,不止于書中。一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察言觀色,理解言外之意的人,理解能力也比較強。一個對外界遲鈍、懶于思考的人,也就很難理解字里行間的意義。
閱讀序言,瀏覽目錄
我認為閱讀書本的序言和目錄是快速了解一本書最佳方法。在閱讀全書前對它有初步認識會提升閱讀速度和理解速度。
不一定要把書讀完
世上的書太多了,一個人精力有限,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書都看完的。你花時間讀了一本垃圾書,等于同時把另一本好書錯過了。因此讀書要精。也不要純粹為了讀書而讀。當發現一本書不值一讀或是無心去讀時,應該馬上停下來。
即使是別人公認的好書,當你硬著頭皮讀了一章仍是無法欣賞,就該坦然放棄。可能該書浪得虛名,可能不合你的口味,可能就是還沒到你能欣賞的時候。不妨放到一邊過個兩三年再去看它。
而有些書,粗略瀏覽一番已經可以掌握到它的核心概念,剩下的那些鋪墊推理或者插科打諢甚至為湊字數而存著的內容就可以放開。它屬于"已經用完的書"。
讀書筆記是對書的最大敬意
我習慣做讀書筆記。做筆記有很多好處: 一可以逼自己專注閱讀,二可以增強記憶,三可以加深理解。
那么我的筆記里通常有什么呢?
第一是思維導圖或提綱。把書里的觀點和方法列出來,只要能在日后提起記憶就可以了。
第二是摘抄。通常是我認為該段文字深得我心,要么是語言特別優美,要么是說出了我的心聲。完全是以欣賞的角度把它抄錄下來。
第三是讀后感。我喜歡作邊注,但不愛在書上寫寫劃劃,而且我的筆跟我的嘴一般的嘮叨。一寫就洋洋灑灑,書頁上承載不起。因此我會寫在筆記本上。現在有了ipad,可以把文段直接摘錄,然后在上面寫上旁批邊注。
第四是相關資料。
對于書內感興趣的內容,我會查找資料,并記錄在筆記內。今后作延伸閱讀。
讀書必須有思考和聯想
讀書不能讀成書呆子。在讀書和做筆記的過程中一定要開動腦筋。能過目不忘自然令人羨慕,但把書的內容記住并不是我們讀書的目的。
讀書,最好是能令書成為你的一部分,為你所用。
在讀書的時候,我們可以從文法和文意兩方面去讀。所謂文法,就是作者的寫作手法。特別是讀一些經典名作時,細心體會作者的用心和各種巧妙之處,觀察不同作者的表達方式。長久以往,我們的鑒賞水平和寫作能力都會提高。
而所謂的文意,則是作者的觀點。讀書是與作者對話的過程。即使是大師,他說的,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你看他觀點下的論證能否說服你,看他是如何說服你的。若不能說服你,你又能否提出可信服的論據來反駁他呢?對于他所述的主題和觀點,你聯想到那些相關的知識呢?這個道理和方法又能用在什么其它地方呢?你可以試著把這些記錄在你的筆記中。
所謂“溫故知新”,知識越廣博,學習新知識時就越輕松。世上許多知識其實都有互通之處,若能善于融會貫通,知識一加一會大于二,知識間相互連接,就能變成巨大的知識網絡。同時聯想能力強的人,思維比較活躍,遇事的反應較快,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比較強。
上圖為我讀《人類簡史》時的一份筆記
Post-reading 讀書后
讀完書之后,我們該做什么令新知識得以鞏固、效果最大化呢?
學為所用
馬上把所讀到的方法應用在實踐當中,反復試驗反復研究,當發現缺失時,繼續進行深入的閱讀和思考。
傳遞知識
把你學到的知識進行總結和歸納,變成自己的東西,然后傳遞出去。
在這過程中,你的思考跟在閱讀時的思考是不一樣的,你已從書中跳出來,以整體的角度去看待這本書,觀點更加完整和成熟。
這就像我平時寫電影筆記、讀書筆記和現在寫的這一篇讀書心得一樣。因為要傳遞出去,你也被迫整理自己凌亂的思路,你過去所學所讀的都會跑出來。最終呈現出來的這篇文章,就是屬于你的獨一無二的東西,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同時,寫作亦是推動自己閱讀的一個很好的習慣。沒有輸出的需要,便沒有輸入的動力。這也算是我為什么總愛折騰新事物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讓自己總是保持學習的熱情。
延伸閱讀
我平時在看電影的時候,會順道把同一個導演的電影都翻出來看。讀書的時候會順藤摸瓜找出作者提到的電影或書籍。正如我前面提到的那樣,一位優秀的作者他的品味一般都不會太差。而且閱讀他所推崇的作品,可以令你對他自己的作品有更深的理解,會更明白為什么他會這么寫。
上圖為我在電影《金色夢鄉》觀后筆記,記錄了作者的其它作品作為今后的延伸閱讀。
絮絮叨叨竟然講了這么多,果然寫作助人思考啊。希望本文能拋磚引玉,歡迎各位留言,分享屬于您個人的讀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