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周敦頤為何是孔、孟之后的第一位圣人

“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這首自小就耳熟能詳、瑯瑯上口的《愛蓮說》,

便是出自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散文。

周敦頤(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原名惇實,

后因避宋英宗舊名之諱而改為惇頤。

因其建濂溪書堂于廬山之麓,故后人稱其為濂溪先生。

清人賀瑞麟在《周子全書序》中說:

“孔孟而后千有余年,圣人之道不傳。

道非不傳也,以無傳道之人耳。”

意思是天道、天理始終都在,但是傳道的人卻很難出現。

董仲舒、揚雄、王通、韓愈都做了努力,但都不是醇儒。

直到北宋,一千五百年無人傳道的局面被周敦頤終結了。

在歷代儒統中,周敦頤上承孔子、孟子,排位第三;

下啟二程、朱子,排位第一。

可以說,周敦頤是孔、孟以來的第三位圣人,

是孔、孟之后的第一位圣人。

朱子在《邵州特祀濂溪先生祠記》中說,

從堯舜禹到孔孟二千余年,屢明屢晦;

從孔孟到周敦頤一千五百年,大多數時候是晦暗的,

“其明者不能以百歲”。

所以黃百家稱贊周敦頤有“破暗之功”。

周敦頤因其卓越的思想理論的創造性貢獻,

而被尊為理學開山。他的思想光芒如同一盞明燈,

照亮了中國將近一千年的歷程,

照亮了整個東亞世界,此其所以為一代圣人。

梁紹輝所著《周敦頤評傳》里說:“生于湖南邊陲之地,

學不由名師,官不過知府,著作字不滿三千,

所在又多邊遠障塞之處……”

一輩子沒遇到過什么奇緣,沒經歷過什么驚濤駭浪,

也沒有生活在歷史重要的拐點上,

可是,為什么偏偏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平凡的周敦頤,

卻成為了繼孔、孟之后的“圣人”?

在周敦頤之前,

歷代思想家大都沒有完整地、系統地解釋宇宙的本源,

并將宇宙的本源道德化。

周敦頤認為,宇宙一開始是無極,

無極是比太極更加原始的狀態,也就是一片混沌。

這片混沌之氣無窮無盡,是靜止的狀態。

這與現代科學的宇宙大爆炸不謀而合。

而無極到太極,可以理解為偶然地發生。

所以,太,至也;極,極限也。

“太極”就是至于極限,無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至極之理,也包括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

但相對無極的無窮,太極是有窮有盡的。

其實后來包括朱子在內,都認為無需在太極之前增加無極,

或者說無極就是太極。

而周敦頤之所以說“太極自無極”,

主要是取其靜而說太極之動。

“太極”狀態運動起來就生出“陽氣”。

而當運動的速度達到極快,

運動的規模達到極大時,

就會產生靜止不動的感覺。

其實還是在動,只是看起來,似乎是靜止的。

這種“靜”的狀態就生出“陰氣”。

動和靜,互相成為對方存在的根據。

可見周敦頤的理解已經接近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動和靜的存在產生出了陰陽,

陰陽就逐步形成了“天地”這兩個儀態。

由于陰陽的變化與融合,

就生出了水、火、木、金、土這五種物質形態,稱為五行。

“五行”按照順序分布與排列,春夏秋冬四季就出現了。

因此,五行,來源于陰陽;

陰陽,來源于太極;

太極,來源于無極。

五行產生之后,它們各自就具有了其自身的特性。

無極的真諦,陰陽、五行的精妙,

均來源于巧妙的融合與凝聚。

由乾健之性生成陽男,由坤柔之性生成陰女。

這兩種形態的交感融合就衍生出萬物。

萬物生生不息,所以宇宙也就變化無窮了。

只有人類,得到了太極的真性、陰陽五行的精粹,

因此在萬物中它最靈慧。

人的形體一旦生成,精神、思想就產生了,

人憑著思想而獲得知識,

五行的本性逐步被人感觸和認識,

通過對五性的感知認識,人分辨出善惡。

從此,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各樣的事情就出現和發生了。

由此可以看出,周敦頤所持的是人性本善的觀點。

而這點事實上打破君權天授的說法。

因為歷代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都在竭力造神。

竭力標榜他們是代表天帝、代表神來統治人間的。

所以帝皇是天子,而人自然就有三六九等。

但是從周敦頤的這個觀點出發,

人區別于動物之后是平等的。

然后,周敦頤又提出了圣人的標準。

他說,圣人定下 “中正仁義 ”的原則

并提倡“無欲”、“主靜”的修養方法。

這就確立了做人的根本準則。

所以圣人的德性與天地相符,明智與日月相合,

行事的次序與四時的推移相協調,趨吉避兇,

與鬼神的功能相一致。

君子按照這個原則來修身,所以總是吉利,

小人違背它行事,所以難免兇險。

因此說:確立天道的準則,叫做陰和陽;

確立地道的準則,叫做柔和剛;

確立人道的準則叫做仁和義。

于是,周敦頤把人和宇宙(天地)相結合,

提出了符合自然規律的做人的行為準則。

上面所說的就是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在兩百多字的《太極圖說》中,

周敦頤最后的總結是:

開始到終結總是周而復始進行的。

也就是說,生死只是周而復始的規律。

其實周敦頤的太極,

與道家的太極既有相同卻又相反。

那時道家的太極并非我們現在常見的陰陽魚圖。

陰陽魚圖要到明代才出現。

中國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學家,

思想家黃宗羲之弟黃宗炎曾作過《圖學辯惑》,

就《太極圖》的來源作了一番考證。

據他所考證,這個《太極圖》是漢朝的河上公作的,

講的是“方士修煉之術”。

這個圖原來的名字是《無極圖》。

魏伯陽得到這個圖,作了一部書,就是《參同契》。

鐘離權得到這個圖,傳給呂洞賓。

呂洞賓和陳摶同隱華山,就把這個圖傳給陳摶。

陳摶把它刻在華山的一個石壁上,又把他傳給穆修。

穆修傳給周敦頤。

按黃宗炎的考證,這個圖原來是從下面看起,自下而上。

周敦頤得到這個圖,就把對于這個圖的看法顛倒過來。

不是從下往上看,而是從上往下看。

并把這個圖的名字改為《太極圖》。

黃宗炎說:“蓋方士之訣,在逆而成丹,故從下而上。

周子之意,以順而生人,故從上而下。”

有生就有死,生死是自然的程序,也是自然的規律。

道教的修煉的目的是長生不死,

這是反自然的程序和規律,就是所謂“逆”。

周敦頤把對于這個圖的看法顛倒過來,

不是用以表示方士修煉的階段和過程,

而是用以表示宇宙演化的程序和過程。

這一解讀恰恰將道家向虛空的修煉給“落地”了。

優秀的思想家、哲學家在提出觀點之后,

通常都會有方法論。周敦頤也不例外。

于是他又寫了另一本著作《通書》。

《太極圖說》主要談天道,以“太極”為核心,

而《通書》主要談人事。以“誠”為核心。

文中說:“誠者,圣人之本”。

換而言之,人如何做到圣人一樣的“中正仁義”?

答案是“誠”。

誠是事物本來的樣子,而仁義禮智信這五常,

只是“誠”不同方式的展現。

所以“誠”是我們所有行為的根本。

在《通書》中周敦頤構設了一個心靈世界,

這個世界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誠、神、幾組成的形上境界,

一是剛、柔、善、惡、中組成的形下狀態。

在他的心目中,后者來自于或基于前者,

是前者向常人心靈的延伸或流溢。

由于他極為看重前者,將前者理解為理想的心靈境界,

那么,從后者恢復到前者或趨向前者,

就成為他所認為的一個應然甚至必然的人生程序,

而這也成為宋明諸儒理解心靈世界的一個基本邏輯。

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細解該書了。

總體而言,周敦頤的思想事實上融匯了儒釋道三家之長,

因此他的貢獻在于其思想完善了儒家缺乏的形而上的部分,

也脫離了道家向虛的追求。

為后代的理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甚至影響至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