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的行頭:被褐懷玉
2017-10-10 洪濤讀經 新國學新儒家
第七十講? 圣人的行頭:被褐懷玉
竇洪濤
2017年8月28日晚
親愛的同學們,晚上好!今天你的心情還好嗎?
在七夕這樣一個節日里,想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從這個故事進入我們《道德經》的第七十章。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雕玉的能手叫卞和,有一天他在荊山上發現了一塊璞玉。所謂璞玉就像很多人在文化市場上賭的石頭,也就是玉礦原石。外表就是石頭,內里價值連城還是基本一文不值那要靠眼力,所以叫“賭石”。按照當時人們的認知,美玉只能獻給國君才能表達并表明自己的能力和忠誠。于是卞和就把這塊玉獻給了厲王,厲王找來的玉匠辨別比較后認為這是普通的石頭。厲王大怒,認為這是欺君之罪,于是砍掉了他的左腳,并把卞和趕出了國都。后來厲王去世武王繼位,卞和為了再次表示自己的清白,又把這個玉獻給了武王,結果武王又找了一人鑒別,也說是石頭,于是又被判為欺君之罪。這種欺君之罪因為是獻寶,說明心里有國君,所以就沒有斬他,又把他的右腳砍掉了。后來武王又死了,文王繼位,卞和本來想著再次到國都,獻給文王,可是因為年老體衰,雙腳遺失,行動不便,于是,卞和悲痛萬分,抱著那塊璞玉在荊山腳下終日痛哭,直到眼淚哭干,眼中流出了血淚。文王聽說了這件事派人去問,說天下被砍落腳的人,不止你一個人呀,可是唯獨你這么悲傷,這是為什么呢?卞和說,我并不是因為我失去了雙腳而悲傷,而是這明明就是一塊稀世美玉,卻偏偏認為這是石頭;我明明是個忠貞之士,卻被判為欺君之罪,我就是為這個黑白顛倒的世道而哭泣。文王聽到以后心里很震撼。文王想既然是石頭,把它劈開一看不就明白了嗎?多簡單的一件事情。因為沒有那樣做,卞和就失去了雙腳。文王找了玉匠,對玉匠說你不用鑒別,你把璞玉打開我看看。就這么簡單,輕輕地切開石頭的表層,果然晶瑩剔透,溫潤純凈,是玉中極品。后來,為了紀念卞和,這塊玉就叫和氏璧,并且把它做成了國璽。
老子知道這個故事。他講:吾道甚易知,甚易行。但是,在大道已廢的年代,世人被感官眼耳鼻舌身意,被各種雜念所干擾,都以為自己是能工巧匠,都以為自己能辨別,都以為是辨別美玉的高手,結果這樣一塊稀世珍寶卻被誤認為是石頭,從而導致獻寶的人被砍去了雙腳,所以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幾千年,可是現在呢?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無;下士聞道,大笑之。
在這章里老子非常感慨。我們在這章里重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人們都知道《道德經》難懂,為什么老子說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做?但是為什么他接著又說,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第二個重要的問題,圣人為什么要被褐懷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在這章里,其實老子給我們講的就是這兩個問題。《道德經》五千言無論是語言還是內容,都顯得非常質樸又非常深奧。因為大道至簡,越是簡單的道理,其實也就往往越難闡述清楚。歷代學者不斷地注解《道德經》,然而紛紛莫衷一是,公說公理,婆說婆理。但是今天講到這里,我給同學們講:其實這些看上去都是錯誤的東西,其實也都沒有錯誤。但是,任繼愈先生的《老子譯讀》因為時代的原因,很多對他的批判。我認為無論如何,他都是不太符合中國的思維。其他的版本,不管是河上公的還是王弼的,也不管是我們濟南濟陽張爾岐的,他們的注解都是對的,甚至,讀成:道可,道非,常道,也一樣沒什么錯誤。
有人認為老子所謂的道,是將天道的自然法則化為處世之道,從而建立的是自然界和人事都應當遵循的法則。就是說,他以天道為準給我們人類留下了一個人道。可是,即使一切法則都已經完備了,那究竟有什么意義呢?法則再完備有什么用呢?老子已經感覺到,他的理論其實并沒有真正得到天下人的重視和認可。老子認為,正是由于人們的無知,其實無知是因為有知,因此世人才不了解“我”,“我”就是道。而老子倡導的虛靜如何?慈,儉,不爭,處下等處世、為政以及軍事的思想都來源于自然,完全符合大道。這本來很容易被人理解,很容易在社會上實行。
我們老家有句話叫:誰用誰知道,誰好誰知道,誰用誰知道好。好到什么程度?妙處難與君述。就是說,因為我們學了很多知識,有了很多中西方的觀念,同時又有自己做事的經驗。然后,自己的天眼和天心就被各種名利、地位、權勢、難得之貨、五色、五味、五音等等所誘惑,所以我們原本純潔質樸的本性逐漸被淹沒,因而對老子提出的這些最根本,最淺顯的道理反而難以理解。于是老子就發出了知我者希,則我者貴的感嘆。其實,即便偉大如老子,也只能用有限的文字去模糊地、乃至形象地描述無限大道。人生有涯,而知也無涯,思想也無涯,道也無涯。老子的心靈視野非常地廣闊,他正是在自己蓄極靜篤的狀態之下,領悟到了自身之外大道的遼闊。
其實,今天也因為經文短,我們無論如何都很難把它翻譯過來。你一句一句地聽,聽完了以后你自己自然就明白。其實這里面,比如這句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你看這句要怎么解釋啊?很難的。所以,我們只能走進經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結合《道德經》中老子所講的天下大勢不過兩條:治國和用兵。在老子看來,第一,有道的圣人,無論是治國還是用兵,十分容易,治大國若烹小鮮,打勝仗就像拿石頭砸雞蛋一樣那么容易。這個道是很容易的,用此道而應萬物,措萬事,都十分容易。所以說,吾言,我說的話,非常容易知道,非常容易去做。但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對很多人來講,治國如同烹小魚,打仗如同用石頭砸雞蛋,說的那么輕巧,完全違背我們的常識和理智。在很多人看來,這兩件事都是無比困難的,不可能這么容易。于是,他們不相信,也不服氣。是以天下莫能知,天下沒有人能知道,或者說天下沒有多少人能真正的知道。同時不僅不信,反而走上相反的一條路,把治國和用兵全部弄得亂七八糟,國家昏亂,戰事潰敗。有大道而不行,偏向窮途末路走,這才叫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言就是所說的話,宗就是祖宗,說話都有來路,都有來歷,都用了很多典故。就是說話看起來有論據、有理論、有知識論據、數字論據。事有君,就是每個人做事都有自己的小主意。比如這些王侯將相在治國、用兵上都怎么搞砸的呢?很簡單,一開始覺得自己特別有智慧:你看很多人都這么說了,我就這么做了;所以,言有宗,事有君,覺得自己的宗和這個君都是對的,國家也該這么治,仗該這么打。但是后來全搞砸了,為什么會這樣呢?老子認為他們之所以失敗,就在于他們覺得自己言有宗,事有君,覺得自己有智慧。所以真正的大道是天下人不能知道,不能去按照道來做。
天地無言,天何言哉。天地無言,所以才成就了大道。天為道之宗,那道呢?是虛、空、無,道是虛之宗,虛是機之宗,機為變之宗,變為應之宗,這個應就是答應、符合、呼應,應為善之宗,善為勝之宗。其實,比經文難背誦多了,但是這是一個邏輯。天地無言已成天道,最后是善勝,這是大道,是天道。我希望經文背過去后,晚上再琢磨琢磨這句話。
天地無言以成天道,天為道之宗,道為虛之宗,虛為機之宗,機為變之宗,變為應之宗,應為善之宗,善為勝之宗,就是只有大道才可以勝利,才不爭而善勝。為什么?這是符合天道的。怎么辦?致虛極,守靜篤。然后,持經達變。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持著不變的道來應對那個變化的相。但是,中間你一定還要微調,然后善于呼應,皆應天道,最后你一定能勝利。
下一段話:人而有言而成人道。人因為有自己的知識,有自己的經驗,自以為留過洋,自以為研究了西方的一些哲學,研究了很多方法,所以就到處去講課。像洪濤老師一樣,但是洪濤老師現在一般是真不敢講了。人有言才成人道,人是什么?人為言之宗。言:你說的。所有的話都是你的知識,都是你的經驗。那么,言為知之宗,知為智之宗,你說的話就成為了智慧的祖宗了。智就變成了愚蠢,愚為窮之宗。一個人為什么窮啊?這個窮指的是人窮志不短啊,這個財富的窮,還有一點就是你腦袋里面空,嘴尖皮厚腹中空。而窮為怠之宗。因為你腦子里沒有東西,關鍵是一瓶子不滿半瓶子還晃蕩。然后,你的人生就開始懈怠,那么你就是怠之宗。預示著你的人生一定失敗!所以老子講,甚易知,甚易行。但是,對不起,你就是不知道,你就是不能做,什么原因?就是因為你有所謂的智慧,是言有宗,事有君。我們很多人解釋一定不是這樣的,現在的人解釋:這個言有宗,事有君,字面上的意思是說我們做事都要言有宗,事有君。但是,老子完全不是這意思,和我們理解的剛好相反。但是我們這樣理解有錯嗎?也沒有錯,我們理解的都對。
我們不知道天道,我們不懂得天道。那如果我們再不按我們的經驗,再不去讀書,再不去按別人的,那該按什么呢?所以言有宗,事有君。作為正常人也沒有太大問題,但是作為帝王,作為真正的精英,就不存在言有宗,事有君。這點非常重要,同學們。對帝王來講,一切失敗都來自于你,說話一套一套的,誰也駁不過你,對不起,一治國,國家就亂,一打仗,仗就打敗!我做事我都有我自己的主意和標準,不按我這個主意的一律不行,砍頭!你看這個周厲王,周武王,本來就是很厲害的人,但是就能夠把獻和氏璧的卞和兩只腳砍掉,厲害不厲害?最后把玉石打開,太簡單了,切一層不就完了,你干什么非要坎人家腳呢?用砍人家腳的功夫把玉石皮切開不就知道了嗎?像文王、武王、厲王都是很厲害的人,通過他們辦這個事,我們就知道圣人也傷人,帝王也傷人。那么帝王如何才能不傷人?那就是披褐懷玉!
言無言,我們說話是以不說為好。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這叫言無言,事無事。這是開的天道,但是開人道呢?開人道則言有宗,事有君。天道開了就是天眼開了,人通了。天道是天無言以成道。人道是人有言而成道,成的是人道。前面那個成的天道,天道善勝,而且不爭而善勝。人道就是按你的想法去做,對不起,最后怠之宗。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這個歷來、特別是現在這些老師的解釋,如河上公、王弼他們的解釋也能通,但是現在的老師打死也解釋不通,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版本原因。老百姓因為他們無知,所以他們才不知道我,正常都是這么講,明顯是錯誤的。你想老子會說這樣的話嗎?老子說,你看,我老聃多能啊,我講的東西你居然聽不懂!為什么聽不懂呢?是因為你無知。如果這么說的話,我們現在這些同學基本上會拂袖而去。我要有知還聽你瞎啰嗦嗎?不是這樣子的。是什么?夫唯無知,就是剛才說的正是因為人道進去,天道來復。就是因為圣人無知,沒有智巧、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相就會得什么?夫唯無知,就是因為沒有我執,所以沒有我知。因為沒有自己的想法,你的心是長在天心之上的,所以你就沒有執見。東方虛空,西方虛空,南方北方中間,可思量否?不可思量。既然不可思量,那么你的心,你的那點智慧,你從書本上道聽途說的那個東西怎么能堪稱大道呢?所以,只有這個無知是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然后你才可以得阿諾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后你才能破除執見,愚見,妄見,復見三寶,復又無知。
夫唯無知,人道既去,天道來復。是以不我知,天道既復,人道不開,一下就明白了。只有明白,道不可達于知,這個道不可能達你的智慧,也是說不清楚這個真正的道的。可是道呢?又道不遠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只有心中明白道不可達于知,才能不以言求道,不以知來攀道,來圓道,不以信來行道。言不足焉,有不信焉。你用說話,輕諾必寡信。這一切都源于什么呢?一切都源于我們太有自己的執見,雖然有的你認為是正見,其實你有的都是偏見,不是正等正覺,不是正言、正思維,那么這種正到哪里去求呢?在虛極靜篤當中開天道,開天眼。所以,只有無知,才有不我知。而不是說你們為什么不知道我呢?就是因為你們太無知了。你看老子說的這話,跟農村罵架的那些女子不一樣嗎?老子是不可能用這種口氣說話的。所以我們從字面上理解,沒有這種一等于一加一的思維,我們在評判的時候都會踏入一個思維的泥潭。如果不是這樣,天底下誰還能給我們吵架?或者說我們還足以和任何人吵架嗎?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等到你有了不我知的時候,對那些愚蠢的人就不會再計較。因為,他也沒有錯,或者說正是因為別人弱,你才可以成為強者去呵護人家。等于是你有愛心要在街頭施粥,如果沒有那些懶的、饞的、不能干的,沒有那些壞蛋,你的愛心也施展不出去。所以,知者不辯,辯者不知。來源于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接著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講,只有那些無知無欲的人才不會到處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多厲害。但是現在多少人都被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沖昏了大腦,都是自以為很厲害。現在網上說,你能你咋不上天呢?只有無知無為的人才不會到處去顯擺,到處去讓人家知道自己多厲害。現在人不都是這樣到處去想讓人家知道他有多厲害嗎?你知道我是誰嗎?你知道我有多大能耐嗎?你不相信那就出手試試看,是馬是騾子拉出來遛遛!基本都是這種。這種人離道很遠,你基本不用花時間去跟他打交道,他連下士都不如,因為下士聽完以后也就是大笑而已。但是他不會笑,完全違反了道,到處炫耀、到處顯擺、到處張狂、到處賣弄,唯恐人家不知道自己多厲害。老子如果活到現在,我相信他還會躲在深山里不愿意出來。唯有那種無知無欲才會不為人知,當別人都不理解的時候,我干什么要讓他知道我呢?
所以他們不了解我講話的用意是什么,也不會冷靜地去面對我所說的話。我為什么要跟離道越來越遠的人為伍呢?一般人好求知識,但是不明道,這是老子反復講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那些越有學問的人聽到道以后,老是說這個我知道那個我也知道,前幾天我剛看了那本書,前幾天我剛聽一個朋友說了這個事,其實他什么都不知道,天天說這事我知道那事我也知道,最后他什么也不知道。
用我們老家話:你還不如少說一句話暖暖心口窩,你說那么多干什么?
接著往下論述知我者希,則我者貴。什么叫知我者希?世上之人沒有不想得道的,但是又鮮有人得道,為什么?我們剛才講了,以人之道,謀天之道,求之愈厚,失之愈多,得到的也就越薄,因為全是人道。比如開個玩笑,我想用我的小聰明怎么賺一個億,賺了一個億,我在濟南買二十套房子,然后找二十個媳婦,天天都過今天的情人節。你去謀吧,最后就一個字,死,死了!以你的人道還想找二十個媳婦?就憑你的智慧兩個媳婦也能把你纏磨死了。所以,以人之道謀天之道,你得到的越多,你失去的就越多,所以沒有那一個億,你還能多活兩天,有了一個億,死矣。現在的億萬富翁太多了,你看他是怎么死的。
閨蜜有一千萬,要借一萬元,打死也不給,為什么?因為,如果借給她錢,我就會以舍錢的方式還把朋友都失去了。你想吧,所以她求的財越多離道越遠,她越失意。孤獨寂寞冷,羨慕嫉妒恨,橫批就是忐忑。
則我者貴什么意思?去人道而恢復天道方能合于道。合于道則無不應,無不通,無不順,無不成,無不克,無不善。不以人用天,而是以天用天,故能執一而尊道貴德。不以人用天下,而以天用天下,方成天下至尊貴。所以,吾道甚易知,甚易行。但是都不知道,都不能這么做。因為他們有太多所謂的智慧了,因為他們有太多所謂的知識了。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兩條是用人道謀天,還是用天道來謀天,還是用天道來讓自己所有的所做所為都合于天道。合于天道則成天下之至尊貴;以人道謀天道,越謀越薄;錢越多死得越快,現在不都讓老子說中了嗎?我們看身邊的一切非常明了。
是以圣人被褐懷玉。被褐懷玉是什么意思?和光同塵、上善若水,和被褐懷玉基本上可以劃等號。上善若水就是被褐懷玉嗎?對;和光同塵,和其光,同其塵,就是被褐懷玉嗎?對。這三個基本可以劃等號。這三個比褐懷玉更加生動形象。這些詞都被很多人解讀的庸俗化了,因為不管和光同塵還是被褐懷玉都成了世俗的明哲保身之道。
被褐懷玉就是你有寶貝趕緊藏起來,千萬別給別人看見了,以免別人嫉妒,把寶貝給搶去了,弄不好把命還搭進去。老子完全不是這個意思。不論是和光同塵還是被褐懷玉,他們所指的都是針對有道的圣人而言。老子所說的圣人都是精通天倫者,淳于天道之人而非世俗之人。在上古時期,這樣的人要么是帝王,要么是帝王之師。所以《道德經》的有些思想不是誰想用就可以用的,誰想套也能套上的。比如剛畢業的大學生,獲過什么獎受過什么獎勵不寫,你在哪個地方實習過也不寫,那就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吧。這樣的大學生你真被褐懷玉,那簡歷都沒人收,工作都找不到。
對尋常人來講,要保身不難:虛心,虛其心實其腹。積,積德行善就行。一個人正氣充盈身體,行于圓而止于方,惡事自然少。反過來,陰邪淫僻之氣甚行,那么你兇事則無窮。褐,一種麻布衣服,就是老百姓穿著衣服。這個褐就是外以人之道,用人之道入其俗而合其俗。就是說,我有寶貝不是怕別人看見,而是我只有把自己打扮穿戴的和普通人一樣,我才能跟他們打成一片,我才能去教化他們。只有他們接近我、親近我才能親其師,信其道。
如果君子做得很像君子,圣人做的很像圣人,那就不叫方而不割,廉而不劌,光而不耀。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光而燿,方而割,廉而劌。我們就知道,不是怕人家看見我寶貝拿走了。我的寶貝是什么?我的寶貝是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先;柔弱處下,上善若水。
用這個道去治國,國勝;去打仗,不戰而屈人之兵。可是你高高在上,讓別人看見你就嚇跑了。那么你想過嗎?你心中的那個道到哪里去傳呢?我用英文給大家講《道德經》,起碼我們班上的同學,最多能留下來兩個,是不是這樣子呢?我只有用普通話,大家都聽得懂,我才能把《道德經》這塊真正的美玉慢慢地傳給大家。你琢磨著是不是這樣子呢?所以,他的深意在于和光同塵,深意在于我親民。不管你胸中有多少個百萬雄兵,你必須言以下處之,你必須是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更重要的是讓百姓來親近,如果不親近你就完了。所以,老子將自我完全融入到了世界當中,因為道法自然,而人類卻失于自然。同時,大道又是寂寥幽暗,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所以,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看穿道的本質。這樣看來,得道者是孤獨的,得不到眾人的贊同與追捧。但是,只要你被褐,只要你心中真的與道為伍,你就永遠不孤獨。老子所說的知人者和勝人者的智慧和力量看似強大實則微不足道。當你言有宗,事有君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你極有可能就是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而微不足道,淡而無味,這個大道看似無能,卻無所不能。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它的本意在于啟迪后人永遠保持虛懷若谷的心態。孔子《論語》開篇就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和自己內心相處不孤獨。而怎么才能不孤獨呢?把自己的心和道在一起,人不知,根本就不知道你心中的快樂,難于追述,說也說不清楚。
《易經》上講的遁世無悶,獨立無懼和人不知己不慍等同。遁是隱世,說沒人跟我接觸,我也不郁悶,不孤獨;我一個人獨立,也沒有什么害怕的。其實這也是老子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道永遠保持它無名的質樸狀態,孕育滋養著萬物,從不謀求主宰萬物。老子也正是懷著這樣的心態來看待道不為人知的狀態。
無論如何,老子在中國的哲學史上是獨一無二的。老子與道合一,并不是為了神化自己,因為道法自然!他的用意很明顯,保持一顆平常心。老子鄙棄那些整日玩弄權術,投機取巧來標榜自己智慧的所謂圣人。開篇就是圣人有言,君子有道,遵圣人訓,基本上這些王都是無道的,都是傷害百姓的,都是用他們所謂的智慧來替天行道的。結果行的都是豆腐渣工程,都是爛尾工程。他否定摻入了太多虛偽成分的“智慧”。認為真正的智者是大智若愚,就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一樣,其實他知道,但是他心靈、心里自我過濾,自我屏蔽那些投機的機巧。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
道的無知,不同于凡夫俗子這種無知,道意無窮,而凡夫俗子則自以為智慧,因而無法領悟大道的真諦。所以,一個真正的得道者,他穿什么衣服出門?今天的課題就是:圣人的行頭,穿什么衣服出門呢?被褐懷玉!
我們今天的作業:為什么真正有道行的人要深藏不露。他的深意是什么?其實給大家講了,意思是讓大家在生活中參照自己的工作、生活、學習、交友乃至自己的家庭、夫妻來參悟為什么要被褐懷玉?為什么要藏而不露,方而不割,廉而不劌,光而不耀?是以圣人,披褐懷玉。
我們今天的課講到這理啦,親愛的同學們,晚安!我們明天不見不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