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病病,是以不病
2017-10-11 洪濤讀經 新國學新儒家
第七十一講 圣人病病,是以不病
竇洪濤
2017年8月29日
親愛的同學們晚上好!今天你的心情還好嗎?
洪濤老師今天一天都在接待來自宜興的朋友,好像很累,回到家躺一會兒吧,然后再回憶這幾天我們講的內容,我就寫了一首詩:叫一飲而盡的苦酒,對這幾天我們講《道德經》的一點感悟。
一飲而盡的苦酒
一飲而盡的都是智慧的苦酒
一飲而盡的都是聰明的眼淚
一飲而盡的都是以愛的名義造孽的傷害之膽汁
痛定思痛之后,
我們剩下的唯有智慧的輕靈,
唯有聰明的虛無,
唯有真愛的云淡風輕。
你的虛靜還在嗎
你的篤定還在嗎
你的初心還在嗎
你的無心之愛何時沒有生意一樣的量入與取出
星星眨眼的聲音,
月亮微笑的聲音,
種子發芽的聲音,
做夢的聲音,
無聲的聲音,
可都還在
——都還好嗎?
上一章我們講的是:圣人的行頭,披褐懷玉,給大家留的作業是:為什么真正有道行的人都要深藏不漏,他真正的深意是什么?其實不管作業做沒有做,我相信在聽課的過程當中你已經有了自己的思考,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深藏不露呢?老子在這一章里告訴我們答案,而答案其實很簡單,還是無為。
我們今天講述第七十一講:圣人病病,是以不病。
第一:我們今天重要講的深藏不露的前提條件是什么,為什么做到知不知就可以做到深藏不露了呢;二,如何才能做到深藏不露,老子為什么說病病才可以做到不病,這是我今天要講的兩個問題。
知不知,尚;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現在大部分都是這樣解釋: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才是高明的,不知:不知道卻以為自己知道,這就是有病了。正是因為圣人每天把自己的這些毛病當成毛病,所以他自然就會化解,最終就沒有毛病。從常人的智慧,從漢字演變一知半解的,甚至對老子以前理解的不夠通達上來講,這樣理解是沒有錯誤的,而且我們真的這樣理解了也可以。我們經常說人生的幾個階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最后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知道。最后還是那一句話,就像我剛才寫的詩一樣,一飲而盡的都是智慧的苦酒,聰明的眼淚,以愛的名義來造孽,飲下的是嘔心瀝血的那種膽汁。
這樣我們就知道: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我們昨天給大家講過,天之道不可達于知,故無知;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大,我們不可能把全道知道,所以天的這個大道不可達于知,所以我們沒有我執,那就是《金剛經》上講得: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而為什么人之道不可同于天,所有的聰明乃至所認為的智慧,都是經驗論,都是學來的聽來的,不是你感悟大道得來的,所以,才有我們的聰明、智慧、經驗,才有了我們想當然的那些辦法。
本章接著講天人兩道,人天相知,天道和人道,它是兩個道,就像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所以我們如果不能夠虛極靜篤地去感悟大道的話,只能在我們的經驗論里,用我們老家的話就是打轉轉,這叫天人兩道。但是兩道,我們有沒有辦法去知天道,人和天可以相知,所以現在我們哲學稱之為認知論,而流俗的認知論認為人可以認識并且理解自然,我們人可以理解自然,認識自然。所以人類對自然有很多種描述,而且自信地認為,最終幾乎接近于甚至完全吻合天之道,但是在老子看來,這是一件無望并且是徒勞的事情。人可以說的、可以描述的只是人之道,就是說那是我們的看法,而不是天之道,所以我們無論如何去改進修辭方法,也不過是語言文字游戲之內自己認為的真理。不過是這個真是真的,或者是那個是假的,或者這個是假的,那個是真的,但是這都不是天之道,而是各人各說自己的話。既然各人說各人的話,于是紛端迭起、爭論喋喋不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且從他們自己的角度上來講,都是有理的。于是老子認為:這就叫做有病,而一個有病的人怎么有可能去符合天道,一個有病的人怎么會不爭論。郭德綱有個相聲:見了一個和尚就告訴他,你有病啊,這個郭德綱說你有藥嗎?然后兩個人就打起來了。
其實老子告訴我們:即使知道自己知道的東西哪怕是對的,都是不完整的,都是不全面的,因為道可道非常道,那么我們就不去表現,而不去表現我們就可以披褐懷玉,腰里踹著寶貝,但是我外面穿的是老百姓的衣服,這個是昨天給他大家講明白的。但是,今天告訴我們當代的人如何才能不病,我還是從低端來講,到最后給大家稍微的往上講一點,讓大家去感悟。
我們進入經文:知不知,尚;不知知,病。一個人經過很多的實踐經驗,就有了自己對這個社會的認知,但這個認知是片面的,這叫智;而不知就是沒有我見,就是無言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而已,你這時候就接近于天道,這是上道。上是大的意思,高的意思,這是高大上的道。而本來我們是不知道的,這叫不知,因為大道我們無法知,只能知道一部分,可是我們認為這一部分就是全部,這就變成我們的聰明,變成我們的智慧,這就叫做病。從字面上講,我們完全可以這樣理解,知道了我們不要自滿,不要認為自己真的就知道了,這才是最高境界。其實,很多人也這樣,道家的修養就非常重視深藏不露,只是大家聽完以后往往懷疑,有的人不說出來,有的人說出來,深藏不露是對精英講和有才能的人來講的。有才能不露,這才叫高明,有才能露了總會讓別人抓住把柄,因為一等于加一,如果你得到的是板磚,敢把你掛在墻上。有了才能不露,不就等于沒有才能嗎?這句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是不了解易經的思維。
第一,深藏不露者不是沒有才能的人,沒有才能的人不需要深藏不露,而且比如一個人剛大學畢業,就昨天講的投簡歷找工作,他不把自己美化一下,不顯擺一下,獲得的三好學生、優秀班干部,獲得什么幾屆獎學金,和七八個十來個人合作拍了小片子,在學校團委組織的活動里面還獲了什么小獎,不顯擺顯擺哪個單位會錄用?我們就知道因為大學畢業生他沒有多少真正屬于他自己的成績,所以他要顯擺,而真正有能力人不會顯擺,因為這些人即便顯露也就那么一點點,深藏不露跟沒有才能的人一點關系都沒有,深藏不露的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有才能,而且才能還真的不小。例如,出門要帶好錢,就表示錢包里有不少錢,如果一共就四塊錢,上市里一趟,如果坐K系列的空調公交車一趟就沒有了,結果坐普通公交中間再倒車,就沒錢了。一共就四塊錢,在手上攥著都沒問題,丟來丟去就四個鋼镚,沒人搶,可是一看錢包這么鼓鼓囊囊的,小偷就惦記。所以沒有才能或者才能很小,根本不要去想深藏不露,貽笑大方,三百塊錢買的一個錢包里面一共就十塊錢,現在人不都這樣嗎?第二,人家記住了你,就會想辦法打聽你的底細;第三,一打聽,這小子這么厲害,就會聯合起來把你排擠出去;第四,曲高和寡,沒有人聽得懂,大家最后會認為你是瘋子。這樣大家才知道,以后凡是聽到道就會笑的人,不要理他是最好的,你理他完全白費力氣。為什么我們小的時候見了誰都炫耀,見了誰都給人背誦唐詩,不背家長就會說,孩子來背首唐詩,翻來覆去不是《春曉》就是《靜夜思》或者《詠鵝》,A場合、B場合、C場合都得顯擺顯擺,你看我們兒子多聰明,三歲就會背三首唐詩了,因為充其量他就三首。
易經中有兩個卦:乾卦和坤卦。乾卦叫初九,爻辭四個字兒,潛龍勿用,意思是說就算是一條龍,但是沒有上天以前在地上隨時都可以受到各種打擊,所以潛伏在那里叫潛龍。勿用:不要亂動,一動就是不利的,你一出頭,那叫惕龍,要警惕,不警惕又把你揍進去了。有朝一日積蓄了相當大的能量,碰到最好的機會一飛沖天,飛龍在天,神龍見首不見尾,沒有人拿他有辦法,他就盡量地飛,不用顧慮。
那坤卦呢?叫初六爻,爻辭是履霜,堅冰至,當你踩到霜的時候要聯想到現在有霜了,今年的冬天會很冷,趕快去買件羽絨服,現在還便宜,再過段時間就貴了,在沒漲價以前先買件好的放櫥子里,有備無患。
我們為什么要守愚如愚,就是守認愚蠢,真的像很愚蠢一樣,叫守愚如愚。為什么要道隱無名?為什么要已知為不知?不是以一知半解而已為知,要已知為不知,就是因為你的知識范圍廣了,永遠謙虛的人才能夠獲得更多的東西,才能夠獲得更多的機會。中國人見面老是讓對方先說,自己不說,官場就是會議桌,年輕人要先說話,因為他的資歷太淺,但是年輕人要是上來第一個發言就有問題了,但是你要讓德高望重的先說,德高望重的最后推來推去說,小伙子你年輕有話大膽地講,年輕人也說我斗膽講一下,請大家不吝指正,這樣說就沒錯。這是中國人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中國人的本事,這是中國人的能力,這是中國人的能耐。因為什么年輕人先說的?推演一下,為什么叫官場是會議桌?先說話的人最吃虧,先說的把所知道的都說出來了,人家本來不知道,聽懂了,后說的本來缺的還沒想到的讓先說的給補齊了。最后,先說的人不知道的后說的都知道了。而先說的,來的時候這么多,走的時候還這么多,毫無所得,而聰明的人會說我的想法不夠完備,而那小子講的也不完美,但是他有可取之處,他說了二十句話就一句有可取之處其他十九句沒聽見,我只把這一句吸收過來就行了,我這個方案就完美了。所以真正得道的人能不說就不說,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你就會得到很多東西,所以要深藏不露。道行高的人才可以深藏不露,但年輕人,領導都讓你說了,你說你敢不說嗎?你只能露了,因為你露了也就那些。
老子說的非常妙。知,不知,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和同謂之玄完全兩個概念。所以《道德經》第一章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標點符號都錯了,那么以后的《道德經》它怎么吃,吃多少遍都吃得稀里糊涂。我說男人和女人是一樣的,這就叫玄同。說男的就是男的,女的就是女的,女的有這些指標那些指標,男的有指標嗎?你看表面上看是異議,根本就不一樣。男的就是男的,女的就是女的嘛,但是老子說男的就是女的,女的就是男的,這叫玄,因為是同,看起來怎么不一樣?但是說這是相同的,男人的心和女人的心真一點沒有本質區別。所以,這里知不知,從知道自己有智慧到最后修道修德,到變成了天人相應,最后變成了天知,把人道變成了天道,這叫尚。而不知最后,我們生下來以后很聰明的,道不遠人,叫先天具足的,但是最后因為經驗、因為種種知識把自己弄得很有智慧的樣子,這就是病了。
孔子也說過一句話:知之為知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絕大數專家再怎么解釋,和老子這個解釋也是一樣的,而且還拿老子和孔子做對比,你看他說的是一樣的吧,老子孔子是老師吧。解詞絕對不是這么簡單,這么解也很好,好在什么地方呢?他對最普通人講的要老實,態度要老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不我怎么教你啊?你想老子孔子會講這樣的話嗎?人要誠實,孔子講的是誠實嗎?我說孔子是講最重要的,老子講根本重要的。一個人要誠實,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連最普通的都是做人的本分。孔子給中人講的也絕對不是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什么意思?是這件事該讓這個人知道了想辦法讓他知道,因為他應該知道,而不該他知道的,你就不要讓他知道。這個為就是作為,就是你要想辦法要造一個勢,要創造一個條件,創造一個機會,你讓他知道,這才叫智慧。有人說這是愚民政策。我只說一個例子你就恍然大悟了:比如兩口子吵架打仗,該讓兒子知道嗎?不該讓他知道就不要讓他知道,知道了以后學習成績一落千丈。開始不這樣,傻媽媽們哭的劉備似地問:兒子,我和你爸爸打仗了,你向著誰啊?這種情況就算是下矣,就是智慧境界下等的。不要給他講,你再給他講總裁媽媽嗎,你再講《道德經》嗎?你講了沒用,根本不用給他講,不該兒子知道的都讓他知道了。因為那是課堂,不是下班聊天,聊天我給你講的很形象,所以我們多少人都從字面上講,我們多少人都不知道道了,根本不知道,或者知道那么一點點就認為自己都知道了,然后逮著機會就吹,抓住機會就宣揚,逮著人就說自己有好多愿意給人家分享。現在天天講分享,你說哪一個所謂的分享不是作弄人忽悠人買東西的、賣藥的、賣理財的、賣保險的。分享這個詞在老子這里很討厭。
可是,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可以,沒問題。但是老子對精英人講:你以智治國,賊。國家不以智治國,以天道來治國,那才是國家的福氣,否則就是病態,就是變態。
今天看到一個消息說四川省和山東省又開始對環保督查。這條街一個飯店都不能再開了,這么大的動作是一個星期以前才定下來的嗎?那為什么讓人家弄個門頭呢?弄個門頭三天拆了,而且兩口子還抱著孩子就在那兒看。那個牌子加上人工也得值一千塊錢吧,只開了三天店就拆了,這叫什么?說白了叫病。現在四川省下文件了,杜絕一刀切,山東省緊隨其后。老子說不知知,病。都以領導的政績來轉,都以領導的一拍腦門的思想來轉,這是我們國家老大說的嗎?老大一定不會這么說的,但底下的怎么辦?那就太多了,是拆一個還是留兩個不好定奪,那就索性都拆了,誰也說不上什么了。可是人家剛剛開業才三天就給拆了,在十幾天前人家辦證的時候怎么不告訴他?知道一星半點兒自以為是、到處炫耀,老子所指的這種病在現代的社會里隨處可見,俯拾即是,我們當然應該引以為戒。
老子接著說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圣人當然不會有這種毛病,為什么?他以其病病,以其病病是什么意思呢?圣人之所以被我們尊崇為圣人,是因為他不求人知,他不覺得自己了不起,他腰里即便有多好的寶貝,他也會和老百姓一樣的穿著打扮。他的行頭和老百姓是一樣的,否則我們誰也不接近他,我們認為他是怪物,同時他也不隨時教訓人家,也不給人家到處分享,很謙虛,很禮讓,很處下,很謙卑,所以他沒有這個毛病。以其病病,第一個病是名詞的意動用法,以之為病,以病為病,因為他把病當病了,所以他就沒病,而我們不把病當病我們就有病了。
第一要知道這是病,但是一般人不知道這是病,認為是最好的機會,這是最后一波紅利了,這是最后一波財富了,那么這波所謂的財富我們抓不住,我們就死去了,我們就跳樓,摸電門,臥軌,還是喝藥,還是把頭放門縫里讓兒子咣當一下子用門把頭給擠掉,不可能吧?你想想就可笑。所以在他們的頭腦里,這最后一波財富再抓不住窮死活該,全天下的人沒有同情的,不都是這樣的嗎?所以,第一要知道這是病,但一般人不知道這是病,反而認為這是最好的機會;第二,知道這種病要去掉才會沒有病;第三,要知道,把這個病去掉才不會跟一般人一樣,才能讓自己沒有這種通病。通病是什么?通病就是通常大家都有的病,當這些都沒有了,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寂寞,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古來圣賢皆寂寞,不寂寞你就不要裝圣人,因為永遠是只有少數人認識你就夠了,一般人為什么達不到這種境界、忍受不了這種寂寞,所以,我們的老子是寂寞的,但是他不孤獨,因為他與道為伍、擁道入懷,他的心靈是虛空的,是篤定的,是淡然的,是堅強的,是任性的。
越是普遍知道的道理越不珍貴,這個道理有待大家去想。我每次都舉這個例子,說觀音菩薩的法器很厲害,她楊柳枝一灑,叫遍灑甘露,所有人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普度眾生了,可她不這樣,她要大家自己去修,修多少算多少,走多少算多少,得多少算多少,你能過去就好,過不去自作自受,因為人要靠自己,不能靠外力。靠外力得到東西都不是你的,所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我們教育孩子,我們教育學生,我們教育員工,我們要渡化眾生,給你的所有方法都未必適合你,但是告訴大家自化就可以了,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跟著他本性,你做出來的榜樣和范兒,你一呼而應者云集。最后大家都跟著你走,如此而已,這就叫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子要的是化民成俗,先從自己開始學,開始學了就要修,修了才能得。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就是因為圣人知道只有絕圣棄智,絕人棄義,絕巧棄利,而不能以自己的經驗、智慧、想當然拍腦門兒來治理國家,去帶兵打仗。因為他把病當病,所以他才不病,所有的經典都是這樣的,其實,把這句去掉行嗎?去掉就沒意思了,意思已經說明白了。但是老子不,最后的結論是,只有以病為病才可能沒有病。很奇怪,孔子是禮的專家,照理說他進入太廟,應該以專家的姿態指點這個不對那個不符合,那才叫專家,而孔子沒有,每次進太廟都問禮。就是因為他要印證自己的記憶是否有差錯;他要印證現在是不是人家改的自己已經不知道了;他要印證一個人是不是真懂得禮的真諦了。就是因為圣人把這種毛病了解的很透徹,而且去徹底地改變,所以他才沒有這個毛病,也才能夠避免自己再犯這種毛病;所以,正是因為圣人知道這種毛病的危害才能不得這種毛病。但這種毛病對我們常人來講,實在是太普遍了,所以人非圣賢的普通人,我們如何才能做到不病呢?其實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真的做不到;有人說他做到了,那他不是一般人,但是老子告訴我們,做不到很正常,一般人都做不到,那么我們不要放棄盡可能朝著這個方向走,道是不可知的,隨他說知道不知道。如果說他知道,最后就是不知道。易經凡是說自己懂的,他都不懂,就這么簡單。易經讀了好幾百遍了,如果有人說問我就問對人了,那么問他一定問錯了,所以我們要求道,要認道,要行道,以無知入道,以無名為體。
今天科學證明出來的一些事情,對道可道非常道有進一步的闡述,就是我們一般人總是認為,比如科學,當我們知道的越來越多的時候,是不是我們未知的部分就會越來越少呢?那一定是這樣的,反正這東西就這么多,我知道越多,那么我不知道的就應該越來越少啊。錯了,恰恰相反,當我們對這個事情不太了解的時候,我們以為全知道了,可是我們知道的越多,我們才知道,不知道東西更多,這才是事實,所以道可道,非常道。為什么老子一直說知識不好,就是說我們不知道知識是有限的,它給我們帶來太多的我執,太多的分別心,說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懂的時候,他也把自己框在里面,開始拒絕那些與他不同意見的東西,知道的就越來越窄,最后受害的人是自己。
讀完儒家的書讀老子的書,一定要這樣。但現在人,以不知為知,稍微知道一點就不得了,一開嘴就說我看過什么,我讀過什么,我在美國生活多少年,我們在加拿大生活多少年,美國沒有好東西吃,你太不了解美國了,上海菜沒有好吃的,你太不了解上海了。我原來以為上海菜就真的不好吃,頭幾年我去了很多次,有時一個月就去一次,上海菜實在是很好吃。
所以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認為這事那事有毛病的人,自己就是毛病一大堆,所以世界上有那么多人,那么多思想,那么多觀念,那么多主義,那么多偶像,那么多先知,還有那么多的鬼神,那么多的價值觀。其實,都是各自自定義的神,都把自己認為對的定義為神、先知、真理、中心,而老子認為這都是不正常的,是病態,因此只有意識到所有不合天道的東西都是不正常的,并且絕棄的是不正常的東西,不離失道德,才能不喪其天,才能夠一直是正常的。所以,我們要知道自己,就像圣人一樣吾日三省吾身。
我們知道有的人死了,有的輕于鴻毛,有的重于泰山。你看蓋世英雄張飛,叱咤風云,可是他的死一點也不壯麗,讓人扼腕痛惜。張飛是名將,驍勇善戰、武藝高強、力大無比,當陽橋上大吼一身,橋斷了,河水倒流,讓曹軍望風而逃。可是張飛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知道自己有毛病,而且也不愿意向自己的下屬承認自己的過失。其實從高層職位來講,高層人永遠都不能夠向下層、中層承認錯誤,永遠都不可能。現在媽媽經常向兒子、姑娘承認錯誤,今天《道德經》講到了七十一章的時候,我可以告訴大家這是很愚蠢、很愚昧的。老大永遠都不能像老二認錯,認錯以后便一切沒有合作關系了,父母永遠都不可能,都不會,也不應該向你的兒女認錯,爸爸媽媽一年給孩子認錯三次,這輩子父母在這孩子眼里就是可懷疑的,就這么簡單。如果我們給下級說我們錯了,下級很快就辭職了。父母給孩子說媽媽錯了,那么媽媽以后說什么都不聽,就是這么簡單,那怎么辦呢?上級錯了請下級吃飯,吃了飯就好了,拉拉家常就好了,不一定非要認錯。董事長天天說自己錯以后就不用當董事長了,媽媽錯了當媽媽就不稱職了。可是我們愚蠢地認為錯了就應該向孩子道歉,除非不想讓孩子以后就沒有精神領袖。孩子知道這事媽媽可能做的不對、不當,但是不對和不當那是方法問題,孩子又沒讓父母道歉,但是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媽媽是為他們好的就可以了,他絕對不會埋怨父母,可是父母一向他道歉,你這媽媽就永遠不值。
關羽死了以后,張飛心情不好,天天揍人,下面的人敢怒不敢言,張飛為了給關羽報仇,請示劉備,劉備居然答應了,所以劉備為什么敗?婦人之仁。那么,蜀國的老百姓你置于何地呀?你二弟是厲害,但是敗了就是一個國家敗了。劉備說張飛脾氣不好,但是你張飛必須得改,不能隨便打人,隨便罵人,喝酒以后都能把人打死,他們會造反的,張飛竟然說誰敢。結果張飛要三天之內置齊糧草、武器。底下有兩個人說三天太少,請求多寬限幾天,結果張飛給二哥報仇心切沒有同意,當然張飛也想,他們說的有道理,可是如果我要說我錯了,那豈不是說明我就考慮得不周全嗎?于是,大聲道:三天就三天!結果把他們兩個揍得皮開肉綻。這兩個人一個是范疆另一個是張達,哥倆一商量三天肯定完成不了,完成不了我們哥倆就死了,那怎么辦呢?你看張飛一會兒又要喝酒了,一會兒喝醉了把他弄死,結果范疆張達這兩個人趁著喝醉一陣亂捅,一代名將張飛就這樣窩窩囊囊死在自己名不見經傳的末將手中,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有病。老子講的最重要的是讓我們要知道自己有病,并且去改,改的方法就是讓下屬心領神會,老總知道錯了就行了。范僵說三天不行的時候,那么張飛一算確實是自己做的也不對,但是為了保證面子,那就是顯得算計不周了,那不要緊,可以不給他們道歉,張飛可以說再給范僵派1000人不就解決了,又加派了人手,就等于向下屬道歉了,根本不用嘴上道歉。
我們要知道自己有病才可以改,那就是說我們要滅人存天,而不應該滅天存人,所以我們的圣賢講:滅人欲存天理。我們知道人欲是滅不了的,而且絕大多數人都是用三個月來看因果,有的用一年來看因果,有幾個人是以百年來看因果的?又有幾個人是用千年來看因果的?現代普通人講的就是三個月的因果,當月的因果,這個月干多少天發多少工資,都是當月算因果的,哪有給你算三年、五年、十年,更有誰給你算一輩子的?所以,圣人常常講滅人欲存天理,滅人道存天道,這是對精英講的,但是老百姓拿過來就把圣人罵得一塌糊涂,為什么?說出來很讓人難過,老子講課的對象錯了,暫時還沒有到這個層次,他當然聽不懂。
好,我們今天的課到這里啦,親愛的同學們!晚安!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