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對邏輯有點興趣,肯定第一眼就會被這篇文章的標題所吸引。
不過我要告訴你的是,這個標題并不是我寫的,而是來自一本哲學入門的書籍《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
相信你會覺得很有意思,因為,我第一次在亞馬遜網站上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是,就深深地被迷住了。
01? 哲學是通往心靈的一扇大門
收到這本書的第一反應,就是和大家看到這個標題的第一反應一樣。想去一探究竟,了解到底要表達什么?結果會怎么樣?這是什么樣的一本書?內容到底是什么呢?
這就是這些的魅力,大家一提到哲學,如果是理科出身的童鞋,可能第一下就想到了中國的哲學,什么《論語》里面的三綱五常、亦或是《道德經》《莊子》里面大談的玄學理論之類的。
當然你沒有錯,但這并不全面,甚至可以說是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因為在世界的哲學史上,在西方誕生了太多的以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哲學的大師們。
哲學不同于其他科學,可以用現實中實驗來驗證推敲,而哲學的實驗全是靠思考,靠你用頭腦來想結論。比如書中提到的以下實驗:
假設你在橋上,目睹電車即將撞上軌道上的五個人,拯救他們的唯一辦法,就是把站在你身旁的一個人推下去,你會怎么選擇?
假設博物館里每一幅畫都是相同的紅色畫布,只有畫名和簡介不同,策展人說每幅畫想傳達的意念也有所不同,你可以要求退錢嗎?
假設村里的理發師只能幫不自己刮胡子的村民刮胡子,不能幫會自己刮胡子的村民刮胡子,他自己的胡子要由誰來幫他刮?
以上問題都是哲學家精心設計的“思想實驗”,通過在腦中設計出具體的假設情境,測試哲學理論是否符合我們對于相關概念的理解,以找出人生根本問題的答案。
我們熟知的蘇格拉底、柏拉圖、薩特、加繆、尼采……眾多偉大的哲學家都曾設計過思想實驗。
當然,這個并不是我今天想說的最主要的內容。大家感興趣可以去看原文。我想說的是關于“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引發出我的思考。
對于這個問題的結論,肯定是否定的。那對于我們又有什么意義呢?
02? 時間到底對于我意味著什么
拋開這個話題不說,我們先來思考一個問題,關于時間。我們每天都在忙忙碌碌與工作和生活之間無法自拔。對待時間似乎都沒有認真對待過。
我們在不同的年歲,對時間的體悟是完全不一樣的。
年少之時,覺得時間好漫長似乎有太多的歲月,所以會把很多事情一股腦的往后推遲。而到了老年,又覺得時間流逝的太快,沒有一分一秒可以把握住。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此夫不守晝夜。時間就是這樣的,無論你怎么對待他,他都這樣一分一秒的流逝著。你珍惜也罷,揮霍也罷,它都是那樣的存在著。
在《奇特的一生》里,作者描述自己對時間的感悟:“一切都不是我們的,而是別人。只有時間是我們自己的財產,雖然它是唯一再怎么想也無法收回的東西。”
可是,時間又是什么呢?我們又怎么樣去定義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
鐘表的記錄,只是為了提醒大家,歲月的更替和輪回。但他并沒有任何意義。鐘表的24小時,對于每一個人似乎是公平的。但又是那么地不公。
同樣的一個小時,有人可以賺一個億,有人卻只能在馬路邊乞討,了此殘生。同樣的時間里,有人歡喜有人愁。
而實際上,有意義的時間是來自于我們內在的時間。這個時間也是不存在的,使我們對他的一種感受。
你可能因為被表白而覺得時間停留在那一刻;“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歡樂的日子里似乎感覺很短暫。
而如果把你關在大牢里,過上一天,你可能覺得已經漫長到一個月那么久。所以這個時間才是對于我們有價值的。
那我們如何對待我們的時間才會更有意義呢?
格拉寧在《奇特的一生》里,通過大量的觀察柳比歇夫的一生,總結出了一個觀點,那就是我們對待時間的態度,內在時間越接近于鐘表時間,那么你的時間一定會被得到很大的開發和利用。他對柳比歇夫的描述如下:
“多年來經常看表的結果,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時間感。在我們機體深處滴答滴答走著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為一種感覺兼知覺器官。我作出這樣推斷的根據是:我同他見過兩次面,在他日記中都有記載,時間記得十分準確——“一小時三十五分”、“一小時五十分”;然而當時他自然沒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著他;他借助于一種內在的注意力,感覺得到時針在表面上移動——對他來說,時間的急流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他仿佛置身于這一急流之中,覺得出來光明在冷冰冰地流逝。”
我們對待時間的態度,決定了我們的生命的質量寬度。
03? 如果沒有今天,明天就沒有昨天
可是,時間到底在哪里?莊子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就在我們剛剛的這一秒,你看到這句話的時候,這一秒已經過去了。你現在已經處于剛才的未來。剛剛已經成了現在的過去。
那么到底未來在哪里?過去在哪里?我們生活在三維的一個點上。我們有且只能待在此時此刻。過去的全然過去。你毫無辦法去做絲毫改變。哪怕是后悔都無濟于事。
而未來呢?永遠不會到來。你有且只能活在當下,活在今天。你去不了明天,也回不到昨天。佛家講“過去已過去,未來猶莫算”。
我們可以把我的只有當下,只有今天。因為如果沒有今天,明天就不會有昨天。
你對待過去的輝煌的執著、對未來完美的期待。都不能幫助你過好現在。甚至會大幅度降低你對現在對當下的投入。
人們總是用一生來等待開始新的生活,這是很常見的現象。等待是思維的一個狀態,意味著你需要未來,而你不要現在。你不要此時此刻,你把希望寄托于未來。喪失對當下時刻的意識,會大大地降低你的生命質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埃克哈特·托利 《當下的力量》
寫在最后
我們偶然窺探到世界的一個真相,就以為知道了什么是世界,但往往我們是以真理換來了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