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貢獻--《注重貢獻》讀后反思
很多人曾問過我為何從央企離職的原因,其實我心底里有隱隱的如鯁在喉,但是卻是無法用語言描述。自讀了德魯克老爺子的《注重貢獻》這一篇章,我內心的疑惑,猶如烏云蔽日一下煙消云散。
在央企工作的那段日子,最大的不幸福就是感覺迷失了自己,與其說無法實現自己的價值,不如說是找不到自己對組織以外的貢獻是什么。
人都是社會性動物,自己感覺不到自己的行為對社會、對他人的貢獻時,也就找不準的自己的定位,漸漸迷失自己,活的不那么幸福。
今天讀《2020人力資源協同三部曲:HR與業務協同篇》報告,其中有一句話,與德魯克的注重貢獻有異曲同工之妙:“HR需要思考自己的在組織中的真正價值和最終目標是什么,最終目標下涉及到的具體管理問題又是什么,然后再去思考如何敏捷地做出各項管理動作和行為預測。”
人力資源從業者,無論從業者本人還是業務部門、甚至是老板,往往都會輕視自己的價值。究其原因,要從兩方面看:一則,目前的人力資源從業者確實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從事的都是基本職能性工作,所以發揮價值確實不大;二則,雖然人力資源從業者能夠找準自己的定位,但是限于本人專業度或者外部環境未能發揮出自己的價值。
例如2020年1月至今,新冠病毒背景下,社會各行各業不同程度的都受到疫情的影響,有些行業還是毀滅性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幾個HR能夠準確識別出自己的可以貢獻的地方,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為HR,想要發揮出自己的價值,對組織和組織以外做出貢獻,則需要做到如下事情:
1、個人專業技能的提升:雖然知道了戰役初期,企業目標是求保命,活下去,也知道自己的主要角色是后勤總管、員工關系專家、政策解讀,更明白自己的行動策略,但是如何落地實施呢?這就是考驗專業度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時候了。平時對政策關注少,現在需要了政策解讀專家了,臨時抱佛腳,有些困難了。
2、職業思維的轉換:如果把自己定位為算好工資、做好績效,那勢必就會被隔壁的財務人員淘汰。如果把自己的定位為對員工的管理部門,那就會被群眾淘汰。因此個人思維的轉變就顯得很重要,若將自己定位為員工的貼心人、老板的業務顧問、組織效能的驅動者,那么自己在面對員工時則要謙卑一些,面對老板則會自信一些,面對業務難題則會耐心從容一些。
3、幫助組織實現組織貢獻和價值:組織的宗旨就是要創造顧客,就是要解決組織外的一個問題。只有能夠滿足顧客需求,才能實現組織的價值。HR就是要在組織滿足顧客需求的過程中做出應有的貢獻。組織價值實現了,HR也就實現了對組織以外的貢獻。
4、以史為鑒,砥礪前行: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組織和每個個體都一樣,都要從一次又一次的歷史中汲取經驗,提升讓自己活下去的本領,方能在快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下立于不敗之地。丘吉爾曾說過:“不要浪費任何一場危機。”決定結果的不是危機本身,而是面對危機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