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寫這本書的讀后感原因有二:第一,這本書是可以改變人的價值觀的,對我的價值觀念有了很深的影響;第二,不同物種的神奇基因表達之所以能發生,是因為“優勢基因”的復利優勢,即在漫長的進化歲月中經過無數代累積,即使微小的基因優勢也會被無限放大、繁衍并在生物環境多樣性約束下達到穩定平衡。這也符合成長的復利優勢原理。
?讀完該書后興奮與失望并存,興奮的是感覺自己終于從動物學也就是從基因的角度解釋了很多日常生活的現象,為自己糾結的一些社會問題和心理問題找到了答案;失望則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對于“人之初、性本善”的徹底懷疑,二是作為萬物之靈的我們很多看似高尚的行為有時竟僅僅為了實現“基因的自我復制”,一種無力感油然而生。
?達爾文的進化論有三種不同角度認識,第一是群體進化論,即基因表達在維護群體利益最優化時即為最優進化(該理論可以很好的解釋為什么工蜂會為了群體的利益犧牲自己生命和繁殖權利,同時該認識符合社會道德觀,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第二種是個體進化論,即基因表達在維護個體利益最大化時即為
最優進化(這是通常的我們理解的達爾文進化論);第三種是基因進化論,即基因表達在維護自己“基因拷貝”數量最大時即為最優進化(這也是作者支持和學術界普遍認同的進化理論)。文中“自私的”主語為“基因”。基因自私性的表達在個體表現上有可能是為種群利益的自我犧牲,也有可能是同類的殘酷殺戮。因此“自私的基因”并不等同于“自私的個體”,但通常情況下“自私的基因”的確表現為“自私的個體”,這一點希望大家能夠明晰。
?書中有幾個例子深深的打動了我,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群居昆蟲的個體分為兩大類:生育者和撫養者。生育者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雄蟲和雌蟲。撫養者是職蟲。這兩類昆蟲互不干擾,因此能更有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務。但這里所謂的有效是指對誰有效呢?“職蟲從中究竟可以得到什么好處?”
?有兩種觀點:觀點1是“生育者”女王通過化學激素控制職蟲,驅使他們撫養自己的子女。觀點2正好與之相反,職蟲“控制”著女王,驅使母體提高繁殖力,增加自己“基因”拷貝的個數。這兩種觀點哪一個更正確,有兩個例子可以很好的說明。有一種螞蟻,女王通過外出雄蟻交配一次,將大量的精子保存在體內,回巢后保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生育狀態,但是女王產出的幼蟲不都是受精狀態,未受精的幼蟲會發育成雄蟲(雄蟲產出的精子是完全一樣的),受精的幼蟲會發育成雌蟲,并在外部環境影響下變成女王或是職蟲。現在假設女王為M1,雄蟲為X1,一對雌蟲姐妹分別為C1和C2.
種群繁衍流程圖
? 補充一下計算血緣關系遠近的方法:存在ABC三個個體,對于A而言B和C誰有用更多的A的基因則A與誰的血緣關系更近。
對于職蟲C1而言,姐妹C2擁有自己3/4的基因(雄蟲只有一種精子)、母親M1擁有自己1/2?的基因而兄弟X1僅擁有自己1/4的基因。這里出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姐妹間的關系比母女關系更親近。現在我們回到上面的兩種觀點,到底是女王控制職蟲繁衍自己的后代還是職蟲利用女王制造自己的“基因拷貝”。通過數學計算(我沒計算核實,有興趣的可以計算)對于職蟲而言女王生育子女的雌雄比例在3:1時最有利于自己基因的繁衍,但對于女王而言子女雌雄比例在1:1時是最有利于自己基因繁衍。整個群體繁衍后代的工作是由女王和職蟲共同完成。因此職蟲會進化出一種基因通過識別并殺死一定數量的雄性兄弟,從而保持對自己最有利的雌雄3:1比例,女王則需要進化出一種基因用于偽裝雄性個體從而最大程度上保證雌雄1:1比例。需要注意的是雌蟲最終發育成職蟲還是女王是由后天環境來確定,也就是說一只雌蟲身體同時進化了兩種基因策略分別用來對付自己的母親和女兒,這也是基因進化論的魅力所在。然而最后誰才是這場戰爭的勝者呢?通過生物學家大量的觀察發現,大部分同類群居昆蟲的雌雄比例是3:1,這就意味著看似高高在上的女王,卻常年被囚禁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生活不能自理,僅僅是作為其女兒“基因拷貝”的工具存在。這一戲劇性的結論是不是難以置信!另一個例子可以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有種類似螞蟻它的職蟲非常的笨拙,但善于打斗,其日常工作是入侵其他種族的蟻群,將未孵化的卵蟲搬回自己的巢穴孵化、作為“奴蟻”撫育女王的后代也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此時“奴蟻”進化的用于遏制自己“生母”的基因對于“繼母”而言并不管用,因此女王的基因得以表達,該蟻群的雌雄比例應該為1:1。
?另一個例子對于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啟示也是非常大的。說有一種小鳥身上會長蜱蟲,它會導致鳥類感染病菌,因此應該盡快消除掉。但是對于鳥兒而言自己的頭部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清理的,因此需要與別的鳥合作。現在存在三種鳥,第一種稱之為“傻子”,該鳥無論誰請求協助都會義無反顧的提供幫助不計得失;第二種稱之為“騙子”,無論誰請求協助都會一律拒絕;第三種稱之為“小心眼”,只會給第一次請求幫助和幫助過自己的鳥提供幫助。通過數學模擬可以看出在全是“傻子”的種群中每只鳥的受益值都是非常高的,但是這種靠“自我約束”實現的高收益狀態是不穩定的,這時難免會出現一只“騙子”,就會出現“傻子太多騙子不夠用的”狀態,此時“騙子”迅速繁殖,“傻子”越來越少,同時群體受益急劇下降,最終導致群體的消亡。但是如果在后期加入一定數量的“小心眼”情況是否會發生變化呢?答案是不一定!如果“小心眼”數量比較小,那么他的“試錯空間”太大,但是收益卻非常少,同樣會導致“小心眼”的滅絕,但是如果“小心眼”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就會彌補自己的試錯損失,從而整體收益明顯高于“騙子”,導致“騙子”逐漸減少,但是當“騙子”減少到一定數量,他的“僥幸空間”就大大增加,因為他不太可能幾次同時遇到同一個“小心眼”。因此最終整個種群在“小心眼”的干預下生存下來,并保持在一種動態的平衡上。這個例子中一個重要啟示就是孔子說的一句話“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對于騙子就因該給予一定的處罰,才有利于整個群體的良性發展;第二個引申的對于自己的要求就是“盡量少給別惹麻煩”,和“使自己成為對別人有價值的人”,是對自己有利的生存策略。
?由于自己表達能力有限,文中表述的思想和事例與作者難免有出入,同時文中僅僅摘抄了自己感興趣的片段,強烈建議大家閱讀原文,一定會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