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能演你自己,因為其他角色都有人了。如果你來到這個地球上有一個目的,那這個目的就是做你自己
你曾經死而復生,你還害怕什么?你沒有什么好害怕的
不要等到失去后才明白已擁有的一切已經不錯;不要等到臨終時才知道生命其實是一種恩賜
成為真愛,是我們一生的修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家都要過日子,都要養家糊口,都要自己解決衣食住行等物質層面的問題。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們給出的物質層面上的愛都是有條件的,都是期待對方有所回饋、有所回報的。從利己的角度上看,這些愛都是對的,也很正常。當然,如果你現在真的不缺物質,那你可能就更容易做到無條件地給出你所擁有的物質而不求回報。不過,在精神維度里,無論你的外在處于什么狀態,你都可以不斷練習給予一切人事物無條件的愛:給一個人無條件的愛,不去挑剔她本來就獨一無二的樣子;給一桌辛辛苦苦準備的飯菜無條件的愛,不去挑剔它如實的味道;給跑步這件事無條件的愛,不去挑剔它是否有瘦身效果;給一首音樂無條件的愛,不去挑剔它是否悅耳動聽;給太陽無條件的愛,不去挑剔它自然而然綻放出的光芒……
原來每個人的出發點都是真心為我好的,每個人都在以他自己認為的最好的方式給我無條件的愛,只是他們的方式不一定是我喜歡的、是我想要的、是我能接受的而已。可能他們的幫助并不會在實際上給到我幫助,但一想到那是他們能給予我的他們認為的最好的幫助,我便對他們給予的任何幫助表示深深的感激
當艾妮塔提到自愛主題時,我自然就聯想到了卓別林的靈性美文《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也聯想到了前幾年前看過的素黑寫的自愛系列書籍,比如《好好愛自己》。我一直堅信:我有多愛自己,就會有多愛別人;我能給自己無條件的愛,我就能給別人無條件的愛。如果我還不夠愛別人,不是因為我沒有愛,而是因為我還不夠愛自己罷了。那些最挑剔別人的人,也是最挑剔自己的人
“我對你那么好,你卻這樣對我。”這就是一種期待回報的愛。它的意思應該是:“我對你這么好,你也必須對我好甚至更好。”要是這樣的話,如果你期待的回報別人并沒有給你,那么你就會生氣或憤怒或不滿或抱怨,而你又不想破壞你們之間的人脈關系,沒有當面說出來而是壓抑下去,這就表明你在向內攻擊自己、傷害自己,這樣就很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如果這股不滿的能量對外表達了,就會直接傷害對方,從而破壞你們倆之間的人脈關系。所以,要么就不要給予,要給予的話就不要期待回報。不過,作為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會懂得對于他人的任何付出都要給予自己認為合適合理力所能及的回應,讓愛的能量在關系中順暢流動起來。因為流動可以帶來健康和幸福感
關于同步性,我個人的理解是:所有的時間點都在那兒了,只是我們還沒有能力去看到;所有的地點都在那兒了,只是我們還沒有能力去去到;所有的事情都在那兒了,只是我們還沒有能力去做到
事實是我們大部分人都會在意別人怎么看待我們。然而那些高效率的人、勇敢做自己的人是不會在乎別人如何看待他們的,即他們不會消耗或浪費能量去關注別人是給他好評還是給他差評。正如創意人李欣頻提到過一個很棒的概念:一個人,如果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做事效率可以提高30%左右
有過開悟體驗的人都會堅定認為:我即他,他即我;我是一切,一切是我。我吃完飯付錢給餐廳老板(我有家人或朋友可能就在別處做餐廳老板)就是付錢給我自己,這樣的花錢感覺真好;我跟別人合作項目就是跟我自己合作項目,這樣的合作感覺真好;我在幫她提東西(可能有人正在別處幫助我的家人或朋友提東西)就是在幫我自己提東西,這樣的幫忙感覺真好……開悟者還會不斷擴大家的概念,身體所處的這里是家,他處也是家;擴大家人的概念,有血緣關系的家人是家人,沒有血緣關系的陌生人也是家人。還有就是開悟者可以體驗他人的感覺跟角度,通過他人的眼睛看世界,和他人感同身受
外在是內在的反映:內在富有,外在富有;內在平靜,外在平靜;內在完美,外在完美;內在挑剔,外在挑剔;內在恐懼,外在恐懼;內在抗拒,外在抗拒
從死亡向上看或站在自己已經死去的角度去看,你在塵世中的一切經歷體驗都是美好的,都是意外收獲,都是驚喜,都是恩賜,甚至包括困難挫折
這個世界沒有答案,你的嘗試才是真理。別人說的話隨便聽一聽,你的嘗試才是真理。畢竟任何一件事都有很多種聲音,那到底要聽哪一種聲音?嘗試過后你自然就會知道
競爭、攀比或比較是一個人問題或痛苦的來源。在靈性的世界里,每個人獨一無二,沒有什么好比的。天賦各異,專注在自己的獨特性上,做自己,與同頻共頻的人合作,無需通過競爭打敗別人,就能創造出不一樣的人生
呆在富有的感覺里,你自會富有;待在健康的感覺里,你自會健康;呆在快樂的感覺里,你自會快樂;待在完美的感覺里,你自會完美;待在事情已經完成的感覺,事情自會完成;待在夢想成真的感覺里,夢想自會成真
原來,我們經常無意識地掉進了負面思考。我們吃保健品或有機蔬果是因為害怕生病,而不是為了健康;我們一直不結婚是因為害怕麻煩、物質不夠或沒有自由,而不是為了真愛;我們不敢嘗試是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是為了成功;我們不敢上臺演講是因為害怕講得不好,而不是為了分享;我們不敢去表白是因為害怕被拒絕,而不是為了心動;我們取悅他人是因為害怕他人離我們而去,而不是為了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