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收獲頗豐!最能顛覆我多年認知的是吳老師對教學目標的講解。吳老師的講解讓我意識到,整篇教學設計的重點應該放在教學目標上!沒聽吳老師課之前,我們都是按照“教參”上那樣寫的教案,教學設計的重點都放在了“教學步驟”和“教學活動”上,重視形成性評價的老師還會加進去一些課堂評價手段。“教學目標”大多是象征性地照著英語課程標準上的理論抄寫幾句,再寫寫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就okay啦。
今天,聽完吳老師講“課堂活動設計的有效性”,我才知道,以前自己寫的教學設計都是多么的本末倒置。吳老師說,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設計有效性的評價比重”中占40%!教學步驟和教學活動各占25%,課堂評價占10%,這一點,我是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也是比較震撼我的!因為,我以前總覺得,教學目標大多是寫一些“官話、空話”,是用來應付上級檢查用的,對于執教教師本人,用處并不大。但是,吳老師說,只要把教學目標確定好了,有了“明確、具體、詳細,具有可操作性、可檢測性”的目標,那么,后面的教學活動和步驟基本上就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了。
吳老師還指出了確定教學目標的四大要則---ABCD要則,即Audience主體, Behavior行為, Condition條件, Degree程度。也就是說,我們最需要注意的是,主體是學生的需求、水平,由學生具體實施,通過具體的活動,實現某個具體的目標。Who? Will do what ?Under what condition? To what degree?
通過聽吳老師對教學目標的講解,我明白了今后的教學設計重點應該放在哪里,也知道了怎樣設計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也能看出一篇教學設計的不足和漏洞,同時,也啟發了我對一節課的評價標準重新思考。
下午的繼續學習中,還有一個細節讓我汗顏許久,讓我對自己的不求甚解、自以為是自責不已。
有個勤學好問的老師,問了吳欣主任一個我們小學英語教師大多數都很困惑的問題:為什么人教版小學英語教材把單詞學習放在后面,聽力練習和課文對話放在前面?即編排順序是先出示Let's try聽力和Let's talk對話,再出示Let's learn單詞,而我們一線教師總是習慣于先教會學生說單詞,再教對話練習句子,單詞句子都熟悉了,最后再處理聽力練習的。這種困惑多年來我也有啊!以前組里教研時老師們還吐槽說,不知道編書的人是咋想的!今天有幸見到了人教版教材的主編了,可是我并沒主動去問!似乎,潛意識里,我并沒有把這個事兒當做多么大的一個問題去思考,也沒有主動去深究到底為什么編者會這樣安排,他們這樣編排的意義何在。好像,私下,在內心里,我早就把這個現象解釋通了:一線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靈活把握教材,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習慣打亂教材安排順序,讓教材為自己的教學服務,還美其名曰“用教材教,而不僅僅是教教材”。
可是,今天,聽完吳老師講課堂教學設計中隨意舉的一個例子,我才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才真正的體會到了編書專家們的良苦用心!
原來呀,專家們安排這樣的順序是有特別用意的!讓教師們有意去培養孩子們的單詞猜測能力!(猜測生詞的意思是英語學習的一項重要能力)
教師可以利用出版社配備的資源---動畫、圖片或者語音,先讓孩子們接觸那些鮮艷的圖片和地道的語音以及生動活潑的動畫,讓孩子們聽懂對話的大概意思,根據情境和上下文意思,自己猜測出生詞、短語的漢意,然后再繼續學習更多的類似詞匯、短語。
哎呀媽呀!我驚呆了!同時,也被愧疚感包圍了!
原來,我們以前顛倒順序授課的做法竟然失去了這么多培養孩子猜詞能力的機會!我們還自以為是的認為這是一線教師靈活把握教材的做法。
同時,這個事件的發生還帶給我另一個啟發,就是,我們真該好好向鄉村教師們學習!學習她們身上的那種深入鉆研的精神,那種謙虛認真的態度,還有那種如饑似渴的學習勁頭!最令我震撼的是鞏義市外國語小學的孔維維老師,這么多天的學習中,每天都認真反思、積極總結,每天都寫出來一篇學習心得,有思考有收獲,有反思有做法,一言一句皆發自肺腑,絕沒有那種為了完成任務而應付的感覺。
我在反思自己。。。。。。前幾年,我的學習機會也不算少,思考的也不算少,也是收獲滿滿、欣喜而歸。可是,我總結出來了多少?我寫出來了多少?我真正運用到日常教學中的又有多少?還有,我把學習到的心得體會傳達給其他老師們的又有多少?
有思考就會有收獲,有反思就該有行動。我想,我會的,我會好好消化吸收今天的學習內容,好好反思自己的不足并改正,我也會把這些想法、思考運用到我的教學中去,還會影響帶動其他老師一起進步!
教學研究,反思總結,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