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奇心”讓我邂逅,“傲慢心”讓我差點錯過
這周剛剛讀完一本差點被我錯過的好書,因為明明一個中國人寫的書,書名卻用“哈佛”,我第一次看到時覺得一定是標題黨,連書都沒打開就放棄它了。但當我在線上書店看到同一作者最近這兩年又陸續出版了兩本書都登上了銷量排行榜,瀏覽目錄覺得很有料,好奇心驅使我再次打開了那本被我束之高閣的書。誰知道,一打開就停不下來了,花了三天時間完整讀了一遍,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作者對許多人生重要的課題給出來了令人信服的“答案”,我已經按著他說的開始優化自己的生活了。
畢業于哈佛大學的作者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突然被三位合伙人“逼宮”,人生瞬間跌入谷底。隨之他開始反省自己身上到底有哪些致命的短板?想到什么,就寫下來,一段時間后,他把這些自己最想解決的問題匯總成六大領域,一年時間,旅行10萬公里,花費50萬美金,向各個領域的頂尖專家近身學習。學什么、跟誰學固然重要,我尤其佩服作者身上那一股“求知若渴,謙卑若愚”的精神。反思我自己,很多時候的好奇心被頭腦中常常冒出的“這個我知道”的雜念大大削弱,以至于很多的學習都是虎頭蛇尾,“偽學習”只是看起來愛學習而已,成長起來的更多是自己的傲慢心。
作者之所以能夠有這么好的學習成果,我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的學習是基于要面對“真挑戰”,腦海中有無數的“真問題”,學習中觸發的都是“真思考”,學習后體現出來的都是“真踐行”。閱讀這本書就像看一部好萊塢的英雄電影,作者的生命本身對我的啟發和他分享的知識一樣給了我很大的滋養。競爭淘汰孬種,苦難使人成熟。
想到這里,我也給我自己每次讀書提出三個“規矩”:
1、讀書前,至少列出想解決的三個問題?(至少在讀完目錄后)
2、讀書中,至少要看到沒意識到的三個毛病?(讀到后合上書反思,簡單寫下來)
3、讀完書,至少列出三個具體的行動計劃。(目標、行動、周期/完成期限)
二、“吃得好”是個隱形大坑
這本書我花時間最多的就是第一章。你猜書這一章塊寫的是什么?
對的,是健康。“管理好自己的健康,人生才能長贏。”這里的“長”字用得實在妙,人生是一場長跑,能陪跑全程的唯有你的身體,況且健康是不能靠“外包”、“一次性投入”等外部手段搞定的。無論你是誰,都得親自從飲食、運動、睡眠等多個維度系統建構起自己的健康生活習慣。
作為一個生命體,健康的大門就是能量攝入,具體來說就是要搞懂關于吃的5W,包括為什么吃?吃什么?如何吃?什么時候吃?以什么方式吃?
為什么吃?
你可能說“食色性也”人天生就會吃,不吃飯怎么活下來?從吃飽到吃好,真得感謝經濟的迅速發展帶來的物質極大豐富。但吃好就真的好嗎?看看身邊大腹便便的人,看看居高不下的三高人群,哪一個不是“吃好”若得禍呢?
近些年,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吃是要有選擇的,“綠色”、“有機”、“營養”的概念應運而生。然而,很多時候多是被用于商業概念,拉高的只有食材的價格,大眾的健康危機并沒有多大緩解。
你覺得你是一個注重健康的人嗎?
先別急著給答案。你的行為才最能代表你內心真實的想法。人更多時候在做感性選擇,只是偶爾有些理性而已。
要不信,請你暫停60秒。回答以下問題:
最近的一周內,你吃過幾次早餐?在什么時間段?
你最常吃哪類食物?(煎、煮、炸、燒、烤、炒……)
你平常的晚餐時間跨度有多大?
你吃完后覺得犯困,還是精力充沛?
如果你對上述問題的回答體現出的是用餐時間隨機、經常太餓了才吃或者吃得過飽(表現出來就是犯困)。那么無論你說自己多在乎健康,也只是說說而已,你的骨子里并沒有把健康放在優先位置。
“好吃”是個陷阱!
甜、咸、油這三種口感的食品高糖高熱量,是我們祖先在饑一頓飽一頓,食物極大匱乏環境下的“儲能”選擇,保證了正在好幾天找不到食物時還能生存下來。但現在我們隨時可以吃到,如果還是常吃這些食物,熱量就會持續累積,成為脂肪,人就會發福,長期這樣的飲食習慣就會邁向三高人群“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體能就會大大下降。
三、走上“吃能量”的光明大道
在食品極大豐富的時代,我們吃飯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攝入能量,讓身體能夠長時間保持精力充沛,避免身體經常陷入“力不從心”的尷尬。
健康是什么?健康就是長時間保持充沛的能量,有力保障自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吃“營養”已經是過時的觀念了,牛人在乎的是吃“能量”。
一份健康食譜應該遵循“七三原則”,也就是70%的蔬菜(尤其是綠色蔬菜)搭配30%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好脂肪。
蔬菜的攝入量最好達到70%,尤其是富含多種礦物質、微量元素和充足水分的綠色蔬菜。更重要的是,蔬菜幾乎不含任何熱量,這也就意味著你可以放心地吃很多而不用擔心發胖;蔬菜中含有較多鉀、鈣、鎂等礦物質,在人體內的最終代謝產物呈堿性,所以就能及時與分解肉、蛋產生的酸進行中和,對維持人體內的酸堿平衡非常有益。
蛋白質的來源大致有兩類,一類為動物(如肉、禽、蛋、魚等),一類為植物(如豆類等)。談到動物性蛋白,白肉(雞肉、魚肉等)比紅肉(豬肉、牛肉等)好。為什么呢?第一,白肉比紅肉精,那也就意味著白肉的含脂量比紅肉低,也少了很多不好的脂肪;第二,白肉在致癌的可能性上會比紅肉低一些。
現在我們吃的米、面制品越來越精細,這些高糖食物產生的“高糖效應”往往只能帶來短暫的熱能高潮,持續一段時間后便會消失殆盡。而粗糧里含有更多膳食纖維和其他營養物質,會被人體更緩慢地吸收,同時能量的釋放也更緩慢,在飲食中搭配谷類和粗糧,對人的耐力和持久力會產生較大的正面作用。
在大多數人眼里,脂肪就是胖和不健康的代名詞。事實上,好的脂肪(比如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調節血脂、清理血栓、增強免疫力、提高視力和補腦健腦等作用,很多植物性脂肪如大多數的堅果含有好的、優質的脂肪;而壞的脂肪(比如反式脂肪酸)則會讓血膽固醇指數升高,那些油炸或深度加工的食品多數情況下都含有壞的脂肪。
哪些烹飪方式更好?
在“盡量不破壞食物中的營養素”的原則下,蔬菜生吃或輕度烹飪是最好的;肉類則應清蒸、水煮或者電烤,盡量避免油炸。
什么時候吃?
很餓才吃飯,容易造成工作時注意力不集中,也會導致飲食過量,不是一件好事。
最好的辦法:少吃多餐,一天可以分5-6次進食,持續不斷地保持清醒和精力充沛。
當然正餐仍是三頓,只在兩餐之間吃一些水果、堅果或者小零食。
四、如何調整和保持好的飲食習慣?
首先,做一段時間記錄,寫下自己每餐吃了什么。
很多時候,我們選擇食物都很隨意,或是圖了快捷便利,或是圖了好吃,或者就是隨大溜。
但當我們每天記錄下來,一段時間后回看起來,就會發現自己飲食上的“偏好”,吃的時候不經意,但累積給身體提供的能量卻是可以衡量出來的。
記錄就是一種很好地反饋,就是自己給自己的飲食習慣照鏡子。覺察到了,當然就會去改變了。
其次,要主動遠離誘惑。
不在用餐時間外在自己的視野范圍出現食物。不要相信自己的意志力,不信你想想自己或者看看身邊零食不斷的朋友。
最后,常備一些堅果、小水果。三餐之間適當補充一些能量,這樣才不至于在正餐時大吃大喝,從而保持七分飽的高能量狀態。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用,請點贊、轉發,讓至少一個人因你的舉手之勞而改變自己,成長自己,成為一盞燈,最終我們匯成燦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