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與選擇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字眼,它們貫穿于我們整個人生,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從古至今,這兩個詞意就是眾多行文墨客熱衷訴說的對象,它們形體可能發生了變化,但是內涵卻始終如一。
既然是已經聽過太多,又道過太多的兩個詞語,我自然不會展開來再與之相談。我此次只是想說選擇與堅持,既矛盾,又統一,是矛盾統一體。
我們堅持做一件事,是我們的選擇。我們選擇了做這件事又不想放棄,于是乎我們又想到堅持,堅持就能做好,就能成功,很勵志是吧!于此不斷循環。
就拿大家都頗為熟悉的事跡--鐵棒磨成針來說!
唐朝大詩人李白,幼時讀經書、史書覺得深奧難懂,便覺枯燥無味。一天,趁老師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門去游玩。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到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么?”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 “只要天天磨,鐵杵就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李白聽后,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憤讀書,終于成為了一位偉大的詩人,并被稱為“詩仙”。
這個事跡我們可以提煉出幾個詞,就可以概括核心的內容--選擇-堅持-成功。老婆婆選擇用鐵棒磨針,而不是直接去集市買現成的,這是她的選擇。同時她選擇做這件常人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他用信念去堅持而不是放棄,這是她的堅持。當幼時貪玩的李白認識到既然粗鐵棒都能磨成針,還有什么不可能的呢?于是乎他發憤圖強,成就了傳頌千秋萬代的偉大詩人。
道理很簡單,李白是受老奶奶鐵棒磨成針的毅力而深受啟發,于是乎他選擇發憤讀書,堅持不懈進而獲得成功。
我常常在想,選擇就一定要堅持嗎?選擇和堅持哪個更重要?什么事情我們該選擇堅持,什么事情該選擇放棄?放棄就是對自己不夠自信嗎?亦或你和我一樣有這樣的難題,擺在我們眼前不知如何是好。
在現在看來,經過各式各樣成功勵志文、雞湯文前仆后繼灌輸了我們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也就是堅持就是勝利,堅持就能成功,之后我們認為放棄就是無用的,放棄者就是庸人!
然而我們也聽到了一些不同的呼聲,或是截然相反的吶喊,選擇大于努力,堅持不一定成功!那究竟選擇了就是一定要堅持下去嗎?能不能放棄?不是有一個詞叫自知之明嗎?我們是否可以拿它來下臺階?就說這事我努力過了,確實做不了,我有自知之明。
與此同時,我再舉一個事跡,這個事跡可能了解的人不多。眾所周知,畢淑敏是現今最紅女作家之一。她在1998年考取了心理學博士研究生,在2003年8月即將拿博士學位時,她考慮再三,最終選擇了放棄。當時的她已年過半百,最擔心的是一篇幾十萬的畢業論文寫下來就可能不會再寫小說了。后來她在北京開診所因工作繁忙,無暇寫作,猶豫了很久,又選擇了放棄。她認為心里咨詢是一對一的交流,而寫作能夠讓更多的人接受,受眾面更廣。
放棄了博士學位與心理咨詢的畢淑敏迎來了寫作的井噴,她先后出版了《昆侖殤》《紅處方》《血玲瓏》等小說和散文,名作《孝心無價》曾感動無數讀者。
那畢淑敏先后兩次放棄最終到達事業的巔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又意味著什么呢?
堅持始終伴隨著選擇,有堅持就有選擇或說堅持是一種選擇,有選擇不一定有堅持,有選擇可能有放棄。堅持不一定成功,放棄也不可能是永遠的失敗。
我們每個人的時間畢竟有限,時間被公認為是世上最公平的東西。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選擇不必要的堅持,我們還有很多更重要更有興趣的事情要做,不要委屈了自己是堅持不一定會成功的堅持。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充分認識自己,認真做好選擇,走好路。選擇與堅持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
選擇是不是就一定要堅持?如果放棄該什么時候退身?人生的理想是可以不斷修正的,只有經歷才會更加懂得。你可以放棄某些事,但不應放棄你自己。
最后,奉上俞洪敏老師的最新語錄:
我想對年輕人要說,去努力吧,去戀愛吧!找你自己最想找的人!做你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不要怕失敗,不要怕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