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我離開家鄉來到成都求學
在無數個天微亮的清晨 含著包子配一碗水兌的銀耳羹
“咕嚕”一口滑下肚里 默念“又解決掉一餐”
18歲我開始上班,有了第一份工作
這城市依舊車水馬龍,燈火輝煌
晨起上班的人行色匆匆,大多數人不吃早餐
我的早餐也只能依舊是 包子配上銀耳水
城市的繁華洗刷著我這個山娃子的內心
找到一碗暖心的銀耳羹在這個偌大的城市里竟顯得這么難
然而,辦公樓里的樓梯不是山,似乎沒有終點也沒有頂峰
自問人生的選擇有那么多種,哪一種才是我的?
于是我只能帶著找尋暖心的銀耳羹的思緒
回到了家鄉 銀耳之鄉-巴中通江
這里有著名譽海內外的銀耳
用老輩耳農的話說這銀耳便是“天生云 云生霧 霧生露 露生耳”
在通江的四季中中 有那么一群農人
他們穿梭在山林之間
為了親手運送出一朵朵來自大山里純凈的“蓮”
凜冬時節還未有雪
他們便進山去尋銀耳生長所需的土壤 以及的合適青杠樹
春意黯然時
馬幫便浩浩蕩蕩的進入深山進行“砍山”
緊接著耳農把青杠木裁成1米的木段
再架曬 鑿孔 接種 發菌
再到炎炎夏日
便要烘干 精選 入堂
直至秋收
滿山遍野的紅葉時節
遍可捧出那一朵潔白的“蓮”
整整一年的悉心看護才有如此出眾的銀耳
銀耳生長的過程就似一個小生靈
它將生命根植進木頭之中
吸取空氣和樹木中的養分
對環境要求也高
有光也不好有雨也不好,就喜霧
都說通江的段木銀耳是天地靈氣所化育,日月精華之結晶
種出好的銀耳,卻周期長,也非常艱辛
細數也有足足八步
第一步就是馬幫砍山
每年的冬至過后,耳農便上山尋找孕育銀耳的青岡樹
3月開春后,“馬幫”便浩浩蕩蕩進入山林
青岡樹遵循古制“座七砍八“
集生長滿七年的青杠樹 第八年砍來做耳棒
砍下的樹每根都有上百斤
需要截為一米左右一段,
方便日后翻棒,接地氣
二、架曬
采用風干自然脫水, 將青岡樹用生石灰漿刷截面
消滅雜菌 ,架曬需要50天左右
三、鑿孔 點種
當耳棒中的水分達標過后,就開始鑿孔、點種了!
在耳棒上45°鑿孔斷開木纖維,利于菌絲迅速深入木纖維。
鑿孔后要迅速接種,陰雨天不行,時間稍長也不行
將優質的銀耳菌絲和香灰菌絲按一定比例拌和
才能更好的吸收青杠樹的營養。
、
四、發菌
為了銀耳菌絲和木質纖維更好的結合還需要發菌
將無害農膜覆蓋,以保證合理的溫濕度,
發菌期一般在50天左右,耳棒就可以入堂了
五、入堂、排堂
銀耳菌絲發菌成功后,就要給這些小家伙“搬新家”
尋找一塊適合銀耳生長的肥沃土地,再搭建一個耳堂
嚴格控制里面的溫濕度
再將耳棒以井字型排堂,留足采耳的通道
六、管理 采耳
銀耳從冒出到成熟需要45天左右時間,
第一茬銀耳在45天后采
九天可以采一次,滾動輪流采
采耳的同時,要進行翻棒
要讓耳棒兩頭接地氣
七、洗淘、粗選、修剪
采摘后的銀耳要盡快用山中清泉洗淘
可以去除大部分木屑沉渣 清泉水不傷銀耳口感
粗選后的銀耳在烘干前還需要修剪耳腳
八、烘干
對于第五農的銀耳來說,烘干是最考究的一步
為了保證銀耳的營養成分 拒絕機器風干
將銀耳的載體 青岡樹的段木燒火烘干
青崗段木的原漿汁液賦予了通江銀耳較高的抗氧化活性
更有效的鎖住了銀耳的營養成分!
#第五農銀耳#VS 普通市售銀耳
第五農的通江銀耳燉之易溶于水,燉化后耳羹黏稠
熬出來的銀耳羹是半透明狀態 即“玻璃湯”,像蜂蜜一樣粘手
入口滑爽細膩,口舌生精 之若有若無,糥而不粘
以勺盛而滴之,如膠似膝,成絲成線
有旅人徒步山水,為了尋找一片心中凈土,
而我卻也在跋山涉水的找尋“一晚溫暖的銀耳羹”
我相信 每個旅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路程和內心盛開蓮花
而第五農正是這樣一朵,含在口中暖在心間的銀耳花
第五農的每個耳農四季勞作
讓銀耳花永恒綻放在每個人的心中
百川之中,萬物有靈
第五農總有一種方式靠近你,溫暖你
第五農只想在浮華的都市給您最純粹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