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學”的原則中提到,“如果兒童沒有‘做’的機會,那必然會阻礙兒童的自然發展。由于兒童能從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和有興趣的活動中進行學習,那就有助于兒童的生長和發展?!?/p>
在備六年級《形狀與抗彎曲能力》這一課時,考慮這節沒有復雜實驗操作的課,怎樣講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呢?突然一個大膽的想法出現在腦海,是否可以把這一節課交給學生來講呢?這樣是不是更能激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呢?
因為如果說怎么牢固的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沒有什么比讓你的孩子做個小老師更好的了。其實我們自己來說,就會有一些這樣的感覺,有時候覺得自己懂了,可是被人問時,自己以為那些懂了的卻“說不清道不明”。因為在教他人時,不僅自己要了解基本的知識,對其進行加工,還要以新的模式重新反映出來。從感知到記憶、言語到思維,全都得組合應用了。只有真正掌握了,才有可能表達出來。而在講課時更甚,不僅要具備一定的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要考慮到學生每個人的接受情況使每個人都能接受,同時,還得兼顧課堂氛圍、紀律、互動等各種情況。這就要求孩子不僅要自己掌握知識,還要能夠評估同學們的掌握程度,根據同學們的情況安排自己的“教學計劃”。
于是,我先去班級里征求孩子們的意見,同學們都特別期待,表現出很高的熱情,但是在問到誰想第一個嘗試的時候,同學們都猶豫了,只有兩個平常班里特別“活潑”的兩個男生舉手了,所以就讓他兩共同準備這節課,到時候抽簽決定兩個中的哪個去講,另一個可給做補充。于是大家都特別期待著下一節科學課的到來,包括我??茖W課如期而至,在上課之前給了自己一個心理暗示,“他們還是學生,能站上講臺,不管講上什么樣,只要講了就算成功”,但是真正的課堂出乎我的意料,讓我驚喜,那位同學一本正經的當起了小小的老師,有講解、提問、小組討論各種環節,沒想到平常課堂上一個過于活潑的孩子,站在講臺上也可以當一個小老師,而且課堂上帶給人一種生動活潑,其樂融融的感覺。兩位同學講完后,我在他們的基礎上給糾正補充并且完善內容。在課堂上讓他們談及站在講堂上當老師的感受,聽完他們的話我覺得本堂課,成功了。他們說,“在準備課及講課過程中,發現自己好多知識都不會,課前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上課”;“發現老師上課真辛苦,既要講知識,還要關注同學們在下邊的學習情況,同時要兼顧到班里的紀律,以后課上我都要好好聽講”;“看到同學們在不認真聽課的時候,突然覺得自己之前做的不對,以后課堂上再也不鬧騰了。”聽聽,可愛的孩子們是多么的懂事啊,你只是給了他們一個小小的機會,讓他們的角色從學生變成一個小老師,他們自己就能悟出這么多,怎么能不讓我們感到驚奇!
在下課時,每個同學都躍躍欲試,表示想在下節課由自己擔任小老師,都特別積極的要求下節課還是他們由來講,我也欣然同意了,同時給他們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他們每次的課都要比上一節課要講的好,他們很高興的接受了,并向我保證,一定好好講,并向我提出要將書帶回去提前預習(現在的課本是循環利用的,每節課后都是要收上去的)。很快下一節課迎來了,因為有了第一節課的驚喜,覺得這節課不會再有太大驚喜了,結果又讓我意外了,走進教室的時候,發現大屏幕已經打開了,一個PPT課件呈現在,雖然能看出來課件是在網上搜的,但是同學們的這份認真,著實讓我感動。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決定以后可以多的給學生們鍛煉的機會,如果我們平常的“聽一遍”是一次學習,那么“講一次”就是一種實踐,一次當小老師的機會,不僅能讓他們展示出自信的一面,也能使同學們學會對知識的運用,從而實現“從做中學”。而且我相信當學生們課后回想自己的課上表現時,他們也會驚詫他們自己創造的奇跡。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第77條中提到,“兒童學業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他沒有學會思考。周圍世界里的各種事物、現象、依存關系和相互聯系,沒有成為兒童的思考的源泉……讓實際事物教給兒童思考——這是使所有正常兒童都變得聰明、機敏、勤學、好問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p>
“絕對不要忘了:孩子們一直看著你,他們以你為榜樣。”雷夫·艾斯奎斯在《第56號教室的奇跡》中提到。所以在孩子們當小老師的過程中,不只是孩子們在成長,也是我成長、反思的一個過程。因為在平常上課使用屏幕是,我通常會借用教棍指著屏幕的某處使同學們看的更準確,而我也看到他們站在講臺上手里如我一樣拿著那根雖然對他們來說可能并沒有什么用處的教棍,我開始想是不是因為我的習慣問題從而影響到了他們?我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他們在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問題是不是折射出了我在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呢?他是不是因為模仿了我的做法,才出現的那種情況?在孩子們眼中,是不是我的課堂就是這樣的呢?我在某一方面應該怎樣來做能更好?怎樣在當學生以我為榜樣的時候使他們變得更好呢?這些都是我要思考反思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是我自己的一個成長的過程。
由孩子們來當“小老師”的這幾堂課上,我發現這不僅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彰顯自己的個性,放飛學生的思維,而且使師生、生生的思維在三尺講堂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使課堂教學真正的“活”起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適時放手,真正的做到“以學生為本”,讓學生真正的“從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