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就是除夕,又到了吃年夜飯的時候了。很多人為了這一頓團圓飯,跋山涉水,回到家鄉。這個晚上,一家人圍坐在大桌子前,說著這一年來的發生的事情,分享平時生活的點滴。
這樣說起來,年夜飯是個開心的時刻。
在我小的時候,我也很期待除夕,有平時吃不到的飯菜,有壓歲錢,還有平時很難聚齊的一家人。
可是最近幾年,我越來越抗拒這一頓年夜飯了。
每年都在問“學習怎么樣啊,以后有什么打算”
最近幾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年夜飯對我來說,已經不是一頓簡單的晚飯了。
飯桌上,Big family圍坐在圓桌子前,一個親戚先提起自己孩子的生活狀況,當然,都是好的生活狀況。這個話題起來了以后,親戚們就開始輪流問起我們這些小輩。
輪到我時,一定會面帶微笑,假裝開玩笑的說:“學習怎么樣啊,以后準備干什么,當老師吧,我一直希望我們家能出一個老師。”每當這時,我都特別想念微信里那個翻白眼的表情。
這個問題問了好幾年,我都是微笑著,假裝很開心的回答到,還沒畢業呢,畢業了再看吧。但是,我總要畢業,得換一個答案了。
今年,我要畢業了,還沒找工作,也沒有對象,幾天后的除夕,我可能會被問倒。
每年吃年夜飯之前,我們幾個姐妹也都會在私底下討論今年誰會是重點提問對象,都想做個透明人,安靜的吃完這一頓飯。
什么時候,年夜飯變得不再期待。
“你看,你姐姐多懂事,主動給長輩敬酒”
我有這樣一個親戚,可以說,我們家飯桌上的氣氛全靠他。一到全家人吃飯的時候,他一定會滔滔不絕,活躍整桌的氣氛。有一個保留項目,就是“提醒”小輩們給長輩們敬酒。
長輩們喝完一輪之后,他就會開始對著我們說到:“誒,我都等這么久了,怎么還沒人給我敬酒啊”。于是,我們就要開始端起酒杯,一家一家的敬。
其實敬酒也不算什么,這個親戚還會提出這樣的要求:“每個人的敬酒詞要不一樣哈”。氣人的是,我家的兄弟姐妹很多。一時想不出來就會尷尬的端著酒杯站在那,并且還要保持微笑。
在我心里,一家人一起吃飯應該是很隨意,沒有顧慮的吃就好了。現在我才發現,這不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事實上,不止我這個親戚會“提醒”小輩們敬酒,每次,我媽也會口氣強硬的對我說,還不去給長輩敬酒,你看你姐姐多懂事。
每當這時,我姐也都會對我拋來一個無奈的眼神。我祈求地望著我媽,但這并不會發揮什么作用,還是得立馬假惺惺地端起酒杯,趕在其他兄弟姐妹之前說出那幾句再平常不過的祝福語。
他們以為這樣“善意的提醒”是在教導我們,讓我們做一個尊老愛幼,懂禮貌的人。但對于我來說,這不是教導,是逼迫。
二十多歲的我并不是不知道要敬酒,在酒桌上要懂禮貌。在外面吃飯,做這些已經夠累了。回到家里,想吃一頓輕松的飯。家人逼迫后,即使想敬,也會變得不愿意。
“你們就坐在那,也不過來幫幫忙”
我們家是一個很傳統的家族,即使每家人都不愿意攤上燒年夜飯這件事,也還是要堅持在家吃不去酒店。
年夜飯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再加上這幾年老人身體也不如以前硬朗,自然很多事都得由各家來分擔。
不提飯前準備,每年吃完飯,收拾桌子,洗碗,打掃衛生也都是一項大工程。每到這時,我的一個親戚就會說到:你們就坐在那,也不過來幫幫忙。但也只有他會這樣說。
我承認我是一個很懶的人,但是真的不想因為別人幾句話就假裝很情愿的干活。
最后
我想了想,其實不是討厭吃年夜飯,只是每當在這個時候,總要回答一些不想回答的問題,做一些不情愿的事,親戚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很多都是逼迫,而且不能拒絕。
始終記得前幾天小年,姑姑這樣問到:來講講這一年你們發生了什么,特別是那個經常在外旅游的人啊。
我沒有回答,我實在不知道我出去旅游和她又有著什么關系。
我想我絕對屬于親戚尷尬癥患者癥候群,親戚問的任何問題我都招架不住,也不想回答。
在即將到來的除夕,我希望能過的純粹簡單點,享受精心烹飪的飯菜和一家人有說有笑的時刻。
但對于現在的我來說,只能是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