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倉央嘉措,還是大一那一年,一次偶然讀到一首打動我的詩,當時感覺那詩句太美了,就據詞索人,知道了倉央嘉措。
那首詩是這樣的,《那一世》:
那一瞬,我飛升成仙,
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平安喜樂。
那一刻,我升起了風馬,
不為祈福,只為守候你到來。
那一日,壘起瑪尼堆,
不為修得,只為投下心湖石子。
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
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氣息。
那一天,閉目在經殿香霧中,
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經筒,
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
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相見
這是翻譯過來的,我想藏文原文讀起來會更美。
曾幾何時,我對倉央嘉措了解甚少,當時心想,“一個出家人,寫什么情詩呢?如果塵緣未了,就不要當和尚好了,如果當和尚了,就應該恪守戒律,寫情詩是萬萬不應該的。”
這樣的想法一直存在我的腦海好多年,直到最近讀完《倉央嘉措》這本亦傳記亦小說的書,我的看法才完全轉變,我覺得是我誤會他了。
倉央嘉措的一生是短暫的(只活了24歲),也是可憐的(命運捉弄,身不由己)。他的一生充滿戲劇性。他出身窮鄉僻壤,卻突然登上了尊貴顯赫的寶座;他無意于政治角逐,卻被卷入了權力斗爭的旋渦;他居于佛教領袖的地位,卻做了許多與教義相悖的事情;他渴望愛情,卻有個不能戀愛不準結婚的黃教喇嘛的身份;他熱愛生活,卻被高墻大寺和怒雹狂風摧折了青春。他不斷地遭受打擊,像一只終不得自由飛翔的鷹。如他自己所憤怒控訴的:“巖石伙同風暴,散亂了鷹的羽毛。” 他是個在權力斗爭的夾縫中生存的悲劇人物。
他本是一個放牛郎,他本可以和父母快樂地過著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可是因為五世達賴的去世,一心想保護自己權利的第巴桑結加措一邊秘不發喪一邊派人去尋找轉世靈童,想通過靈通來 “挾天子以令諸侯”,幸運而又不幸的是,倉央嘉措被選中了。幸運的是,他由一個普通孩子一下子變成了 “佛爺”,他也因此獲得了當時全西藏最好的教育,為他后來的詩歌創作打下了基礎;不幸的是,他的一生從此變成了別人的工具從而命運搖擺,身不由己。
開始,他很小的時候被帶走去 “學習”,然后告別了父母,好多年都不被允許回家探親,直到有一年家里傳來了消息,他的阿爸阿媽都去世了。他感到痛苦極了,他恨極了寺廟,恨極了喇嘛。
再有,他兒時喜歡上了一個善良的姑娘,他們彼此吸引,他為她寫詩,她為他歌唱,他們快樂地過了一段美好的日子,可是有天突然大隊的人馬到來強制把他接走了,他們迎他去了拉薩,他們迎他進了布達拉,從此他再也見不到她了。多年后,再有她的消息,她已經嫁為他人婦。那時,他的生活是豪華的,可以說是被包裹在金銀珠寶和綾羅錦緞之中,然而他卻感到從未有過的貧窮。
后來,他為了爭取自由,他兒時最好的伙伴,他的好朋友,他的兄弟,被第巴桑結加措派人殺死了,就死在送他回宮返程的路上,他親眼看見他的死去,他卻無能為力。
再后來,他遇見了他最愛的姑娘,可是因為他是教主,他是佛爺,他是達賴喇嘛,他不能公開身份,他不能給愛人最簡單的承諾,為了和愛人在一起,他經常偷偷跑出去與情人幽會,他的行為,他因此而寫的情歌被廣為流傳,然后各種流言就來了,各種勢力看著他,友好的,敵意的,全部襲來。第巴桑結加措為了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脅,他再次棒打鴛鴦,他拆散了彼此相愛的情人。他的愛人被第巴派人搶走并送了人。
西藏各方勢力角逐后,另一派的首領拉藏汗最后勝出,他殺死了第巴桑結加措,廢黜了倉央嘉措,并將倉央嘉措 “執獻” 京師。當時京師坐著的是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帝王心思最不可測,在押解倉央嘉措進京的途中,他下了道詔書,詔書里面沒說要怎么處置六世,卻說京師沒有供奉達賴的廟宇,一心揣測圣意的欽差大臣們,便把倉央嘉措秘密處死在了那茫茫的青海湖。那一年,他僅僅 24 歲,放在現在,還只是個孩子。
倉央嘉措寫給情人的最后一封情詩,是這樣的:
在這短暫的一生,
多蒙你如此待承!
不知來生少年時,
能不能再次相逢?
書中說,他的愛人看到了他落水,目睹了他的離去,最后也一起追隨他而去了。小說是虛構的,但我想現實中他的愛人看到他為她寫的訣別詩,也一定會肝腸寸斷的。
倉央嘉措是六世達賴喇嘛,歷史上,只有兩個達賴被立又被廢,一個是離我們最近的一位,他現在還尚在人世,一直逃亡在印度,另一個就是倉央嘉措了。可以說,倉央嘉措的死和康熙皇帝有直接關系,有時候,圣主也會做出讓人失望的事。
只是,倉央嘉措雖然被廢黜了,在西藏人民的心中,他卻永遠是真正的達賴,即使后來又被立了兩個六世,藏族人卻也都堅信倉央嘉措才是他們真正的六世佛祖。
六世是多情的,多情的人大概都少不了四樣東西:善良、憂愁、詩歌和酒。六祖的詩歌透過時光被人廣為傳頌,傳了一百年,又一百年......
時光這個東西,可以無情地強制任何人長大、衰老、死亡,卻不能征服愛情。六祖的情,超越了生命,超越了輪回,超越了宗教。
而今多少年過去了,天地萬物卻還都在傾聽著他的訴說,都在收藏著他的情話。
讀完此書,我在想,本來我是今年要到拉薩的,可是因為一直在等陪我的人,我還沒有去,但是,拉薩,有一天我一定要到達!我要坐在三百多年前修建的布達拉宮,和心愛的人一起看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那里飲酒落花,風和日麗,牛羊無事,百姓下棋......
2017.08.29 23:03
上海 新涇北苑
附:一點小知識
布達拉乃是佛教用語普陀羅的轉音,意思是觀音菩薩的住處。
五世達賴下令修復以來,每天有七千多個農牧民在工地支差,那血、汗、筋、骨和木、石、土、泥匯成的壯烈景象,恐怕只有在山南瓊結修建一系列藏王墓時的場面可以相比。修到第八年上,五世達賴從哲蚌寺移居到這里;修到第十二年上,白宮落成了。
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布達拉宮的重建工程全部完工了
里面第三處也是最輝煌的一處,便是五世達賴的靈塔了。它分塔座、塔瓶、塔頂三個部分,高達14.85米。塔身用金皮包裹著,共花費黃金11萬兩,還鑲滿了數不清的珠玉瑪瑙,制作鼓面的人皮,制作法號的處女腿骨,制作酥油燈碗的人的頭蓋骨。
康熙三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也就是第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逝世16周年這一天,第巴桑結為他補行了葬禮,將他的遺體放進了靈塔,舉行了為期10天的祈禱法會。結束的時候還組織了一次盛大的游行(藏語叫春曲色班)。從此以后,每年這個時間都舉辦這么一次,這就是傳小召。傳大召則是宗喀巴創立的,他于公元1409年在拉薩組織了第一次祈禱大會,從正月十五日開始,連續21天。從那以后,也是每年按時舉行一次。
拉薩在松贊干布以前,據說是一片沼澤,沼澤的中心有一個湖,藏語叫臥措。文成公主來到西藏以后,親自在湖上選點、設計,填土建寺。文成公主根據五行相承相克的說法,建議松贊干布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因為藏語把白山羊叫“惹”,把土叫“薩”,所以建起的寺廟被稱為“惹薩”,這就是大昭寺最初的名字
八角街也是后來漢族人的叫法,因為拉薩市區的中心是大昭寺,附在它后面的是郎子轄(拉薩市政府)的建筑,在它們的周圍形成了四條街道,自然構成了八個角。其實“八角”的原意并非如此。大昭寺是佛的中心,圍繞著中心的街道和道路有三圈,即內圈(藏語叫囊果)、中圈(藏語叫巴果)、外圈(藏語叫其果,因為有許多林卡,又稱林果路)。漢語的“八角”是從藏語的“巴果”演繹出來的,因為四川語系中的“角”讀作“果”。
1706年6月17日(藏歷火狗年五月十七日),倉央嘉措在達木丁蘇倫將軍率領的軍隊的押送下,在皇帝使臣席柱和舒蘭的陪同下,從被關押的地方拉魯嘎才出發,踏上了前往北京的路程。
哲蚌寺是這條路邊的最大的寺院,始建于明成祖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是人所共知的拉薩三大寺和全國六大黃教寺院之一。
在短短的年月里,一些人硬把他捧到天上,另一些人又硬把他踩到地下;一會兒是歡呼朝拜,一會兒是武裝押送,真是不可理解!地上的風云比天上的風云還要多變,還要迅猛。而他不過是一個普通的青年,詩歌上有功,政治上無辜,生活上多情,宗教上寡趣,最終得到一副刑枷。
他的自我感覺總是一個普通的人,一個放牛的孩子,民間的歌手,酒店的顧客,佛宮的擺設
他想,他的一切怨苦,都是由愛而生。如果心中沒愛,他今天就不會站在這里,站在這個進退不得的地方。但他并不后悔,如果各處都沒有愛美之心在跳動,還算什么人間!
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五月初一,拉藏汗面斥六世達賴。五月二十七日,六世達賴動身起程被押解京師。途中去世。享年24歲。
歷史上,有些很有成就的詩人只活了二十幾歲。人們熟知的如我國唐代的李賀、匈牙利的裴多菲、英國的濟慈、俄國的萊蒙托夫……他們的生命雖然像流星般短暫,但其詩歌藝術的光輝,卻歷久不熄地閃亮在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中,我國清代康熙年間的藏族詩人倉央嘉措,也是這個特殊行列中的一員。
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倉央嘉措的詩歌具有無可爭辯的地位,那人文精神的濃厚色彩,那真摯感情的率直吐露,那樸素清新的語言魅力,使之在藏族詩歌的寶庫中形同一顆最大最亮的珍珠。是他,第一個拋棄了格律過于嚴謹甚至近于文字游戲的“年阿”詩體,在藏族書面文學中第一個用民歌體進行創作并有所發展,從而開創了新的詩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