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思共讀共好讀書會】42?/50?? ? ?書名: 《活出生命的意義》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

讀書人:楊潔

? ? ?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書是維克多.弗蘭克爾博士所寫的《活出生命的意義》,為什么分享這本書呢,因為這本書是近期最讓我感動的一本書,他的故事片斷,在不同的書中出現,我最近終于完整的看完。雖然它非常的薄,只有204頁,卻不斷被別人轉述,引用。從它出版到現在,已經被翻譯成二十四個國家的語言,暢銷一千兩百萬冊,這種題材的書籍,也能夠暢銷這么久,這本書到底有什么樣的魅力呢?希望介紹完這本書,你,可以有自己的答案。首先介紹一下作者,弗蘭克爾先生,他是一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集中營中幸存的一位心理學家。

? ? ? 弗蘭克爾先生他出生在1905年,當20世紀30年代,他與很多東歐的猶太人一樣,在二戰之初,他也自認為可以逃過一劫,但是他還是沒能逃過席卷整個歐洲的納粹的種族滅絕運動。其實當時他有機會能夠逃脫這場災難,因為當時作為維也納羅斯柴爾德醫院神經科的主任,他取得了可以逃往美國的簽證,但是因為他的家人和病人全部都在維也納,所以他決定留了下來,也才有這本書。那么本書,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前面部分是他的回憶錄,關于在集中營的一些經歷,第二部分主要是戰后他的一些思考,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個學派,意義療法的心理學派,他認為,人們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我今天的分享也是分這兩個部分。

? ? ? 第一部分在集中營的經歷。作者弗蘭克爾經過了4個集中營,文中所描述的多數事件,并不發生在諸如奧斯維辛這樣著名的大集中營,而是一些小的集中營,事實上,本書描述的不是平日里受人景仰的大英雄烈士,也不是那些有名的囚頭—囚頭就是去獄中充當臨時財產托管人,并享有特權的囚犯,書中記錄的是在集中營中那些不為人所知的,沒有記錄在案的遇難者,所遭受的磨難和死亡。書中講述的都是這些普通的囚徒,時常遭到囚頭的輕視,當普通囚犯們饑寒交迫時,囚頭們卻衣食無憂,不夸張的說,許多囚頭在集中營的日子,甚至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好,與法西斯看守相比,這些人更為兇狠,在鞭打囚徒時更為殘忍。對于沒有經歷過集中營生活的人來說,很容易對有過這種經歷的人,抱有一種錯誤的同情心態,外人對于囚徒之間為了生存的殘酷斗爭一無所知,這是一場為了每天的面包,為了生存,為了生活,為了朋友的斗爭。

? ? ? 弗蘭克爾博士,對于整個集中營期間的囚犯的心理變化,他自己做總結,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驚恐。以他自己為例,當1500名囚徒一股腦的被關進了,最多只能容納200人的棚屋里。饑寒交迫的他們擠在一起,屋子擁擠到幾乎無法蹲下的地步,更不用說躺著了,1塊5盎司重的面包是他們4天里唯一的食物。在他們之中,只有一個崗位,可以接受黨衛軍無限量提供的飲料,他們就是在毒氣室和焚燒室工作的囚徒,他們也十分清楚,自己總有一天會被一波新人所替代,那時他們不再是行刑者,而是成了受刑者。

? ? ? 在一開始的轉移的犯人中,幾乎人人都抱著可能會被緩期執行的幻想。因此對眼前的潛在危機視而不見,書中有這樣的片段:“我們今天接到通知,要將行李留在車上,所有的人員排成兩隊,男女各一隊,列隊從黨衛軍的一名高級軍官前面走過。他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左手托著右肘,右手的食指,懶洋洋的朝左右指點,沒有人知道,他指指點點中隱藏著險惡的用意,他一會兒朝右指指,一會兒朝左指指,朝左指的更頻繁些。快輪到我的時候,旁邊的一個人輕輕告訴我,分到右邊的人是干活的人。左邊的是老弱病殘,不能干活的人,這些人要被送到特殊營地。我靜靜地等待著第一次,并且后來反復出現的過程的到來。背包壓得我略向左傾斜一點,我就用力的挺直腰板,黨衛軍軍官仔細審視我,好像很猶豫,然后把雙手放在我肩上,我盡量表現的很精干,他慢慢的向右轉動我的左肩,我便順勢朝右轉了出去。晚上我們了解到那位軍官指指點點背后的一些重要的知識,這次是我們遇到的第一次挑選,也是生死攸關的判決,經過這次判決,在這批被轉移的人中,大約90%的人要走向死亡。死亡判決是在進入站臺后的幾個小時之內就執行生效的,分到左邊的那些人,將從站臺直接進入到焚燒室,在焚燒室干活的一位工友告訴我,焚燒室的門上用幾種歐洲的文字寫著“澡堂”兩字,每個囚徒進去時手里都拿著一塊香皂。

? ? ? 晚上我們這批活下來的少數人才聽到這個噩耗,我問呆在那里時間比較長的囚徒,詢問我的同事和朋友A被送到哪里了,

“他分到左邊了嗎?”

“是的”

“那你可以在那里看到他”,

他指了一下。

“哪里?”我追問了一句,他隨手指向幾百碼外的煙囪,煙囪里冒出的一串串火苗映照著波蘭灰暗的天空,又慢慢融入幽暗的煙云。“你的朋友正慢慢的飄向天空。”

? ? ? 弗蘭克爾先生他們這些囚徒后來也被送入了澡堂,在澡堂的前廳,黨衛軍宣布。給他們兩分鐘的時間,把所有的財產,除了衣服,鞋,皮帶全部交出來。從那個時候,弗蘭克爾就發現他辛苦前半生,所取得的財富、地位、尊嚴全部化為烏有。除了赤裸的身體,真的一無所有了。甚至他們連名字也沒有了,自己的身份只剩下串數字,弗蘭克爾變成了119104,但當水龍頭的水流下來的時候,他甚至還在慶幸,那里真的有水流下來。

? ? 囚犯的第二階段的心態就是麻木。他們的心理變化也是非常大。有時不懼怕死,但是大部分人都會有自殺的念頭,那里究竟過的是什么樣的日子,這個階段麻木,冷漠是很多人的一種狀態。有段時間,弗蘭克爾就留在棚屋照料斑疹傷寒病人,他們發著高燒,神志不清,說著胡話,病入膏盲。當某個人死去后,他也能毫不沮喪的目睹那些會重復發生的情形,即其它的囚徒接近體溫尚存的尸體,有人奪走死者,剩下的土豆泥,有人認為死者的木鞋看起來比自己的要好,就把它換走,有人換走死者的上衣,連只拿到細繩的人也會沾沾自喜,弗蘭克爾冷漠的看著發生的一切,最后再讓護士運走那些被掠奪過的尸體,搬尸體的時候,那些人隨意的拽著尸體的腿,任其尸首在50個斑疹傷寒病人睡的兩排木板床間的步道上,磕磕碰碰,就這樣一直拖著尸體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從門口走去,由于長期缺乏食物,囚徒的體能已經消耗殆盡,哪怕只是通過空曠地帶的兩級臺階,對他們來說都很費力。在其后幾個月的集中營生活里,如果不用手抓住門框,囚徒幾乎無法登上那些約六英寸高的臺階。弗蘭克爾先生說,冷漠遲鈍,對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是囚徒的第二階段心理反應的表現,這些癥狀最后使我們對每天每時頻繁發生的酷刑折磨無動于衷,正是由于這種冷漠外殼的包裹,囚徒們才能真正的保護自己。

? ? ? 在集中營里,死亡率是如此之高,但就是這樣,幾乎每個囚犯也想到過自殺。弗蘭克爾也有過這樣的念頭,很快就斷了自己的念想,因為他還有自己的學術著作沒有完成,還非常想念自己的妻子。這些給了他堅持下去的動力。告訴自己,堅決不去碰那些鐵絲網。希望是好東西,但是。弗蘭克爾也發現。對自己的未來喪失信心的犯人,注定要走向毀滅。

? ? ? 未來失去了信念,他也就喪失了對精神的把握,他們自甘墮落,成為行尸走肉,這樣通常死亡就會很快發生,弗蘭克爾先生發現,一開始表現是精神崩潰。凡經歷過集中營生活的人,對此都非常的熟悉,他說:“我們都害怕這一刻,不是擔心我們自己,而是擔心我們的朋友,一般來說,精神崩潰的犯人一開始早上拒絕穿衣洗漱,或者拒絕出操,任何勸說,任何威脅都對他起不了作用,他們就賴在那里一動不動。如果這種情況是疾病,他就那樣放棄了,他說在自己的心里不再關心任何事。從精神崩潰到他真正的死亡一般只有48個小時。比如說。我的一位朋友F他是一位作曲家和詞作家。他說在夢里,他夢見戰爭就要結束了,

? ? ? 我說你什么時候做這個夢的?他說是1945年的2月。而當時是3月初, 我問他夢里說什么時候結束,他說3月30日。告訴這個夢的時候,他充滿了希望,確認夢里那個聲音所說的是正確的,但隨著日子的臨近,我們根據得到的消息判斷,戰爭絕不可能在那個日子結束,3月29日,F突然病了,發高燒,3月30日就在夢中告訴他,戰爭結束那天,他陷入了昏迷,第二天他就死了,從外表的癥狀看,他是死于傷寒。凡是了解人的心理狀態,了解他的勇氣和希望,或者缺乏勇氣和希望與他自身免疫力有緊密聯系的人都知道,突然失去希望和勇氣會導致死亡。

? ? ? 對這個案例的觀察和從中得出結論,與我們集中營主任所注意到的情況是一致的,集中營在1944年圣誕節和1945年圣誕節的死亡率是最高的,不在于勞動強度加大,或者食物短缺造成的,甚至不是出現了新的流行病,而是隨著時間的原因,很多犯人都天真的以為在圣誕節前能回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可能性越來越小,犯人失去了勇氣,變得沮喪起來,這嚴重降低了他們的抵抗力,導致了很多人的死亡。

? ? ? 犯人們的心理變化的第三個階段,是在戰爭結束之后。作者認為是屬于人格解體的一個階段。它主要有三個特征,首先,那些幸存下來的囚徒。他們會有道德出軌的情況,比如說一些,當他們可以自由活動的時候,他們就會去做一些違背道德的事,有些犯人,他們會去踩農民的一些麥苗。認為自己受了那么多的苦,我做一些這樣的事情有什么關系?他們對我們做了那么多壞事,我做這一點壞事,根本就不算什么。第二種是一種回歸后的心酸,有些人回到家鄉,他的經歷九死一生,很悲慘,當他回到家鄉里時,卻沒有獲得別人的關心,對于他的經歷只會說“哦,我們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事情,竟然還有這樣的事情,我們過得也很不好呀,我過得也很痛苦啊。”這些類似的話語,讓人感覺非常的心酸。第三種就是理想的幻滅。這是因為命運本身的殘酷所造成的。一些給囚徒支撐的,帶給他們希望和力量的一些人或者事情,已經不存在了。

? ? ? 非常讓人難過吧。集中營中的死亡率是96.4%,只有1/28的機會存活,而活下來的這些人,仍然要遭受到很多精神上的痛苦。弗蘭克爾先生他活了92歲。共完成了30多本學術著作。那么他又是怎樣讓自己不活在痛苦之中,不讓這些痛苦的經歷影響自己。

? ? ? 到底有什么事能夠幫助他做到呢。即使在集中營中。他也記錄了一些。關于支持他堅持下去的片刻,關于愛的理解,關于對美麗的大自然的描述,那是我最愿意去讀的篇章,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 ? ?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到奧斯維辛后的第二個晚上,我是如何從昏睡中醒來的?音樂喚醒了我。那個年長的看守在他的屋子里慶祝什么?在他那里又離我們的監獄不遠,他用醉醺醺的嗓子,哼著陳腐的曲子,突然間一陣沉寂,一把小提琴向夜空奏出了絕望而悲傷的探戈舞曲,因為演奏的很流暢,所以舞曲聽上去很美,提琴在哭泣,我身體的一部分也在哭泣,因為那天正好是某人的24歲生日,那個人正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另一個地方,也許近到僅幾百米的距離,也許遠至幾千米之遙,卻與我完全隔絕,那個人就是我的妻子。”

? ? ? “一次我們在黑暗中出去干活,一路趟進泥坑,艱難前行,押送的看守,還不停的朝我們咆哮,刺骨的寒風使我們失去了說話的興趣。走到我旁邊,并用領子擋住嘴巴的人突然說,如果我們的妻子看見我們這個鬼模樣怎么辦?我希望他們在集中營過得比我們好些,永遠不會知道我們經歷的這些事情。這句話勾起了我對妻子的懷念,人們跌跌撞撞的走了幾英里,在雪地里滑倒,再爬起,互相攙扶著行進,盡管默默無語,但我們都在心里思念著自己的妻子,有時我偶爾望向天空,星星慢慢消失,清晨的霞光在一片黑云后散開,我的思想仍停留在妻子的身影上,思緒萬千,我聽見他回應我的話,看見他向我微笑,和她坦誠鼓勵的表情,不論真實與否,我都堅信她的外貌比冉冉升起的太陽還要明亮。”

? ? ? “在集中營中,一個人也能轉移旁邊干活者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力被引向落日照耀的巴伐利亞森林。一片森林中,我們已經建好一個巨大的秘密的兵工廠,一天晚上,我們端著湯碗,精疲力竭的躺在棚屋的地板上休息,一名獄友沖進來,讓我們跑到集合地看日落,站在外面,我們欣賞著晚霞,看著不斷變換形狀和色彩的云朵,籠罩著整個天空,云彩一會兒鐵紅色一會兒艷紅色,與我們荒涼的棚屋,形成鮮明對比,泥潭也照映出燦爛的天空,幾分鐘的靜寂后,一位囚犯對另一位另一位感嘆道,世界多美呀。”

? ? ? 囚徒們所經歷的那些創傷,弗蘭克爾也經歷了,當他從集中營回去的時候才發現,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部在集中營中死亡了。

? ? ? 那些愛的片段,對于大自然美麗景色感受的片段,還有前面說過的對于完成學術著作的渴望讓我們弗蘭克爾先生,最終堅持下去,活著走出了集中營。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對他的后來理論的形成,應該說有非常大的影響。弗蘭克爾先生對于集中營的描述豪不煽情,語言非常克制,但因為這些是真實的經歷,再加上他的專業研究,讓這本書具有一種真實和打動人心的力量。

? ? ? 這本書的第二部分?是關于他的理論意義療法的一些內容。他認為我們生活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這是人的一生中被賦予的最艱巨的一個使命。書寫于1946年,這本書已經問世有72年。那么這本書中所講的一些狀況,到現在仍然是有相同的現象,比如說,很多人,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前段時間我曾經看到北大徐凱文老師寫過一篇文章,關于他對于北大學生空心病的研究,經調查北京大學有30%的學生有空心病,空心病是價值觀缺陷導致部分大學生心理障礙,主要癥狀是覺得人生豪無意義,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厭學,認為生活沒有意義,不知道是為了什么?在做什么?和書中弗蘭克爾描述的虛無狀態很像,如果自己不知道做什么,可能就會去做一些別人都做的事兒,隨大流。或者去做一些別人希望你做的事,但自己卻并不開心,會非常的厭倦。北大30%的新生會有這樣的一種問題,比率挺高,那么生命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 ? ? 這個問題普通人也很關注,我們怎么樣才能去找到我們生命的意義呢。弗蘭克爾先生,他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沒有哪個醫生能夠用概括性的語言來回答生命的意義這個問題。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最重要的不是生命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的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這句話實在是非常的簡單。是不是有點出乎你的意料呢。當我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根本就沒有注意這句話,我還想怎么讀完這本書,根本就沒有講,說清楚什么是生命的意義呢,當我第二遍讀這本書的時候,才發現了這句話。

? ? ? 所以為了不讓大家忽略掉,我把這句話再重復一遍,生命的意義,也沒有哪個醫生能夠用概括性的語言,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的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就好像我們去問一個棋手。請問大師,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什么一招吃遍天下的最厲害的一招?肯定是沒有的,離開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對手,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數。每盤棋都有最厲害的一招。

? ? ? 你不應該追問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使命。對于生命中每一種情況對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都會提出需要你去解決的問題,所以生命的意義的問題實際上是被顛倒了,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的意義是什么,而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的問題,簡單的說。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對待生命,你只能擔當起自己的責任,對于人類存在的本質,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的本質。

? ? ? 對責任的強調,反映這一療法的一些語言中。意義療法就是試圖使每個人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因此必須使他決定自己為什么負責,對什么負責,以及對誰負責。這也是為什么意義療法的治療是最不愿意對對患者進行價值評判的原因,因為他絕對不允許患者將評判的責任轉移給醫生。我們說人要擔負起責任,但要實現生命的潛在意義,是想強調生命的真正意義要在世界當中,現實當中,而不是內心去發現的。

? ? ? 前面已經說了意義總是在變化的,那么如何去發現生命的意義呢?書中有說到三種方式。第一,通過創立某項工作和從事某項事業,也就是說,在你的工作中去尋找。第二,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就是通過大自然,美好的事物,或者是通過愛某個人,愛某件事來尋找。第三,是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那就是當苦難不可避免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夠超越苦難,也能夠從中找到意義。

? ? ? 三點大家是不是覺得有些熟悉?有些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做,比如工作,比如路過大自然的美景,但是有沒有想過這些事情,會幫助我們找到生命的意義呢,我自己理解作者的意思,這三點包含了日常的工作中,在享受生活的美好的時刻,在不可避免的痛苦中,都可以找到生命的意義,找到生命的意義就能活下去。

? ? 書中舉的例子,一個年邁的患有嚴重抑郁癥的全科醫生向弗蘭克爾咨詢。無法接受妻子的死亡,妻子在兩年前去世,他愛她勝過世上的一切。弗蘭克爾向這位醫生提出一個問題:“醫生?,如果你先她而去,而你太太在你死后還活著,那會怎么樣啊”,他說:“那她可就受苦了,她怎么受得了啊?”我馬上回答:“你看醫生,她免除了這樣的痛苦,你替代了她的痛苦,當然代價是你現在還活著,并且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醫生沒有再說話,悄然離開了辦公室,在一定意義上一旦找到了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 ? ? 關于自由不同的人理解不同,作者弗蘭克爾先生的一些描述也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首先他認為,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雖然只有少數人能夠達到如此高的道德境界。這些人生命都不保了,仍然還在走進毒氣室之前,在唇邊默誦上帝或者圣母瑪利亞,在那一刻,他們仍然保持了選擇態度的自由。

? ? ? 另一段對于自由的描述,是當我們在安全的環境,已經擁有了很多的自由,弗蘭克爾先生說,人有自由還不夠,自由,只是故事的一半,真理的一面。這時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極的一面,而積極的一面就是責任,實際上如果人不能負責任的生活,那自由會墮落為放任,他說東海岸的自由女神像應該配上西海岸的責任女神像。所以他認為精神健康也一定要有賴于一定程度的緊張,因為責任所產生的緊張,光有自由是不夠的。

? ? ? 弗蘭克爾先生,他對于生命的意義追求的三種方法的描述,他自己實際上是一個實踐者,我們可以看到,對于工作的追求,想完成手稿,支撐著他。對于大自然的美好,對于愛人的思念讓他拼命生存下來。那么那一段集中營的殘酷的經歷對他的傷害。他也戰勝了厄運,戰勝了苦難,將這段經歷變成了鼓勵,幫助別人追尋生命意義的事業。對于他自己而言,度過了92年的生命,他很自豪,67歲時開始學習駕駛飛機,并領到飛機駕照,在80歲時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他說他活的年份,在所有的集中營的幸存者中是最長的,他獲得的智力成就也是最高的,他配得上他經歷的苦難。

? ? ? 馬斯洛的個人發展層次論曾經分析過人的層次,我認為他是一位自我實現者,也有人稱他為靜靜發光的英雄。

? ? ? 有人可能還會問,難道生命的意義沒有一個可以終生追求的意義。讓人聽到他就熱血沸騰,愿意為它終身奮斗那樣的一種意義嗎?在書中弗蘭克爾先生也曾經談到過這個,他稱為終極意義。他認為終極意義是需要在臨終前,你去概括自己這一生所做的事情的時候,所總結出來的你這一生的意義。所以有人問他,弗蘭克爾先生,您生命的終極意義是什么?他曾經問一些學生,讓他們猜他的終極意義是什么,結果有一個學生回答的和他自己所寫的一字不差。學生字條上寫著“您生命的意義就在于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

? ? 我今天的分享就是這些,謝謝大家。


【反饋】

孫媛媛:上周看到@楊潔—23期—南京?老師要分享這本書,就事先找了這本書來看,看的時候就有很多感觸,剛剛也是到已經開始了一會才來聽的,覺得,這本書,讓人在最黑暗的時候,也能看到希望!


主持人趙小師:@楊潔—23期—南京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鎌倉物語》,里面有一個大主題,你看到的世界和自己,就是你內心所想的呈現。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發心真的是最重要的。

Phoebe老師:早上分享最有感觸的一句話是「生命的意義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刻。」 幾年前,跟隨我的老師楊田林老師跟百年樹百人的同修們到曲阜祭孔,聽顏回第79代孫顏秉剛教授一席演講,會中我提出一個困惑我已久的問題:「人生四十而不惑,可是我的人生四十很迷惑,人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呢?」顏教授說:「找到自己的天命。」我還是疑惑,問:「怎么樣能找到自己的天命?」當時顏教授回應的四個字至今印象深刻「當下即是」。

扮演好當下的角色,從中感受到生命的愉悅跟價值。

@楊潔—23期—南京 你的分享讓我想起生命中這個片段,這個提醒,感謝你[玫瑰]

學習,不一定全部是新知,有時候貴在提醒,在學習分享中,被提醒到一個以前知道卻遺忘的事,是很美好的感覺!

陳禮明:@楊潔—23期—南京?感謝楊潔老師的讀書分享。在我們生命進程的中間,讓我們再次對于生命的意義這個主題進行深入思考,這是一件多么重要有意義的事啊!無論我們對于生命意義的思考結果是如何,我們都一起認真地、脫俗地去思考這個問題了。相信我們會帶著對于這個問題的思考,繼續去探索人生的另一段美好。再次感謝楊潔老師[愉快][愉快][玫瑰][玫瑰]

David老師:今天早上群里的對話好有溫度與意義

青青:? [玫瑰][玫瑰]感謝楊潔邏輯清晰,明了,語速恰好的分享,幾點收獲:

1.人生是不斷尋找意義的過程,而且意義是動態呈現的狀態;

2.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囚犯在夢里夢見集中營釋放的日期,后來期盼的日子來了,可是那一天還不是釋放的日子,再后來那個囚犯因為傷寒死去……”能夠讀懂的是信念對一個人的影響的至關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信念”是不是作者所尋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之所在;還有一個就是如何解讀你的“信念”讓你的“信念”更積極,更加充滿能量,如果那個囚犯解讀夢的重點在“釋放”而不在“釋放時間”上時,對囚犯的意義又會不一樣,生命也不一樣;

3.作者倡導的“愛、自由、責任”本身就是“活出生命的意義”的踐行,因為作者在集中營的生活中,會經常的想起妻子的音容像貌,想起妻子的微笑……自由,作者是最有發言權的;

4.作者在書中還有一句話“你不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從心理咨詢的視角看,其實,一個人的癥狀就是對個體當下的最好保護,從這個視角看,是不是也能找到對“癥狀”表現的積極一面。

陳君玉:? 把楊潔老師今天早上的語音合成,我聆聽了2次,還想聽,“活得怎么樣,才算是活出了生命的意義”,是當今很多人非常迷茫的,看到有些年輕人活得沒有方向,苦惱。。。

厭學、厭世,在時光里掙扎,虛度年華。真令人痛心疾首。[擁抱][擁抱]

自己總結:

我認為這本書讓人充滿了希望,最壞的環境,也能看到人的自由選擇,能到達的地方。

在和平時期,作者認為自由和責任各一半,會更健康。

生命的意義是在現實中去尋找,而不是內心去發現。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908評論 6 54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324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018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675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417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783評論 1 329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779評論 3 446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960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522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267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471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009評論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698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099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386評論 1 294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204評論 3 398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436評論 2 378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