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講到了家庭系統運行的基本原則,今天開始講本書的第二部分的第一單元——家庭成員間的親密/疏遠關系。
豪豬取暖
一群豪豬在寒冷的冬天擠在一起取暖,但是,身上的刺毛讓它們不得不分散開。嚴寒又把它們聚在一起,同樣的情況又發生了。經過幾番的聚散,它們發現,最好是彼此保待一定距離。用這種方法,取暖的需求可以滿足,彼此也可以互不“攻擊”。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同樣。我們每個人都既需要“親近感”(或稱為“聚合感”),也需要“距離感”(或稱為“分離感”)。我們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支持、欣賞與愛,但我們同時也需要獨立、自主、自由的權利。
這兩種相互對立的需求,從我們出生開始起就貫穿了我們整個一生,特別是在家庭生活中,這種對立而統一的需求就表現得更加明顯了。
當我們剛剛降生時,我們完全依賴于父母,時刻離不開父母的關愛。到了大約兩歲時,我們迎來了“第一叛逆期”。這時候的我們,開始嘗試跟父母分開,但又不敢離父母太遠。隨著我們漸漸長大,我們越來越堅信,只要我們需要,父母就會出現在我們身邊,所以我們也可以與父母分離得越來越遠、越來越久。
進入青春期以后,我們開始萌生要與父母徹底分離的念頭。進入成年以后,我們離開原生家庭,開始了自己單獨的人生之旅。直到某一天,我們會遇到某人,并與這個人展開新的“親密”與“距離”交替糾纏的關系。
家庭關系圖
為了解我們在家庭關系中的親疏狀況,心理學家引入了家庭關系圖。
家庭關系圖的繪制方法:
圓形代表家庭中的女性,方形代表家庭中的男性;按照情感親疏程度來排列這些圓形或方形。上圖即為最簡單的家庭關系圖例子。
按照上圖的模式,試著繪制出你自己3歲、6歲、10歲、14歲以及18歲時的類似關系圖表。你能否發現家庭成員間的遠近親疏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變化?你覺得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變化?
追逐與疏遠
通常情況下,人們往往會被具有同樣“親疏需求”的人所吸引。比如說喜歡獨立的人,就會更容易與同樣喜歡獨立的人相互吸引。然而即便如此,雙方關系之中,通常仍然會表現出的是一方想要更加親近,而另一方則試圖疏遠一些。心理學上將這兩方分別稱為“追逐者”與“疏遠者”。
夫妻關系也同樣如此。婚姻關系咨詢師在處理關系問題時,最常遇到的狀況是妻子抱怨丈夫冷漠、丈夫則嫌妻子太過“黏人”。一般來說,在一段親密的感情關系中,女性往往扮演著“追逐者”的角色;而在一段親密的性關系中,男性則扮演著“追逐者”的角色。
如果無法建立起比較親密的關系,“追逐者”會感到失望,因為他們是需要別人的人,他們的行為受到“遺棄威脅”的驅動。反之,如果二人關系過于親密,“疏遠者”就會感到不安與窒息,因為他們想要特立獨行,總害怕會失去自我。
“親疏舒適度”是可以去改變與調節的。而“親密”和“疏遠”,其實本質上都反映了對于親密關系的基本需求。
反思親密/疏遠關系
大多數人的“親密舒適度” 都是與早年在原生家庭中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的。大約在6-9歲時,我們就會開始認識到父母無法提供給我們所需要的全部關愛、包容和安全感。因此當我們長大之后,那些從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東西,我們往往會想要從伴侶身上得到。
親密舒適度反思
先確認你自己在人際交往中扮演的是哪種角色。然后選擇與你同處于一段重要關系之中,角色卻截然相反的人。接下來的一周里,你要試著扮演對方的角色,并觀察這個過程中,你與對方都發生了什么變化。
當我們學會換位之后,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平常在親密關系中的表現會給他人帶來怎樣的感受了。
不管是由于親疏舒適度的不同,還是由于價值觀、行為模式等的差異,家庭成員之間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分歧與矛盾。下一篇所要講述的,就是面對家庭分歧時,應該用怎樣的方式去處理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