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你讀過,就感覺神奇的書!
美國婚姻家庭治療師羅納德﹒理查森博士,所著的《超越原生家庭》,感覺其中的一些觀念很是新奇,對照現實,又認為確實有道理,就拿來細細品味學習。
我們就來分四個重點講解一下本書的核心內容。
第一個重點: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規則和機制
首先,規則是什么?
每個家庭都不同。那些能明明白白說出來的,叫做顯規則。比如,“吃飯不說話”、“出門要打招呼”等等。
還有些規則,是隱而不露的,相對比較復雜,甚至沒法公開討論,這些規則叫做潛規則。
兩個人婚前在不同家庭長大,遵循的也是不同規則,摩擦是難免的。因此,形成新的家庭后,就需要不斷磨合。
其次,我們還要了解:家庭內部有兩大運作機制。
第一個運作機制,是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度。
在家庭中,并不是兩個人黏在一起才是最幸福的。
因為,盡管我們都需要和愛人保持親近,但是也都需要一定的距離感。這兩種需求,看似對立,卻也是一種平衡,而且貫穿我們一生。
我們在年幼時,會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陪伴。6至9歲間,我們會慢慢開始要求獨立,也會認識到,不可能永遠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青春期來臨時,我們就開始有了愛情的萌芽,從心理上需要有個理想的伴侶來補充內心對愛的渴望。如果幼年時,我們沒有得到全面的照顧或者合適的指導,長大后就會產生幻想,期待會遇上那個特殊的人,將幼年你所缺失的,統統補償給你。也就有了我們經常遇到的“愛情幻覺”,
愛情幻覺狀態下,往往你愛上的,不是那個真實的人,而是你想象中的他帶給你的感覺。一旦一切平復下來,現實和想象出現差異,你就會感到失望、憤怒和傷害。這個時候,矛盾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通常情況下,人們往往會被具有同樣“親疏需求”的人所吸引,其中一方扮演“追逐者”角色,另一方扮演“疏遠者”角色,保持一個合理的親密關系距離。如果一方改變了,另一方也會改變,以達到一定的“親疏舒適度”。
比如夫妻間,平常妻子可能常常抱怨丈夫冷漠,丈夫則嫌妻子太黏人,但是,一旦有一天黏人的妻子變得獨立起來,丈夫反而會主動靠近,成了關心體貼的暖男。這種“親疏舒適度”,往往是我們在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塑造形成的。
第二個運作機制,是如何處理分歧。
除了對親密感需求的不同,習慣、個性、喜好、觀念等方面的差異都可能使家庭成員發生矛盾,產生爭吵。
比如,晚上幾點睡,今天炒什么菜,節假日要不要出去玩等等。這時候,一方可能會感到生氣、焦慮,會想方設法試圖改變另一方。
而另一方,一般會有四種回應方式:
第一種,是順從。
順從者,當然就是最好說話的,他會千方百計維持和平,避免出現沖突。
第二種,是反叛。
反叛者就喜歡與眾不同,但真的與眾不同時,他又會沒有安全感。所以,反叛者一般背后都會有個“權威人物”。這個權威人物的觀點總是正確的,他總是對“反叛者”說,你不聽我的,你會后悔的。等到“反叛者”真的出了事,“權威者”就得來幫他們收拾爛攤子。所以,“反叛者”通常都是不太負責任的人。
第三種,是攻擊。
攻擊者從來不認為自己有問題,出了事都是別人的錯。他們往往認為對方是麻煩和障礙,拼了命要改變對方。他們的口頭禪是:“要是你更好一點兒,我就不會這樣了。都是你的錯。”
第四種,是斷絕關系。
斷絕關系,看似掌握了人際關系的主動權,實際上,不過只是一種假象。很多人離家出走,不是因為自己強大,而是因為自己無力。
第二個重點:學會自我分化,巧妙解決家庭沖突。
每個人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也就會有不同的思想和行為。
這些差異,在兩個人組成新家庭是,就會出現新問題、新矛盾。一旦出現焦慮的情緒,爭吵、對抗等行為就會產生。
那么,該如何解決這些沖突呢?
最佳的方案是,學會“自我分化”。
什么是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簡單地說,就是做自己的同時,還能保持親密關系。
沒有自我分化成功的人,容易受旁人影響。有了問題,他不會去內省,而是一股腦推給對方。他會說:“都是你的錯,我沒法做自己。”他關注你,受你的行為影響,如果你對他說,讓他不必讓受你影響,他又做不到,心里害怕與你產生距離,從此失去你。于是,他往往試圖干預和控制你。
只有自我分化成功的人才可以真正地做自己。你做自己想做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你明白自己和別人的差異。當別人試圖改變你時,你會客觀對待,而不是做出過激反應。
自我分化良好的人通常有五個特征:
第一個,“具有目標指向性”。
如果你是“目標指向性”的人,你的價值在哪里,什么對你重要,這些人生目標,你會了然于胸。你的情感是成熟的,你不需要別人來滿足你的自尊。
與之相反的是“關系導向性”的人,他們為別人而活,過分依賴于別人的喜愛和關懷,一旦別人對在自己不認可,他們就會傷感、疑神疑鬼,就算是一點點細微的差異,他們也能小題大做,看做是關系破裂的征兆。
第二個,會“區分思考和感受”。
你認為別人有別人的選擇,你有你的選擇,你不會因為別人和你不同而氣憤,也不會強求別人和你保持一致。你的體驗、感受和思考,都能夠自由地被表達出來,并最終按照自己的想法付諸實現。
第三個,不會陷入“融合”的泥潭。
這里的“融合”,是指對別人的行為作出這樣或那樣的反應。反面的例子,最常見的就是“融合式愛情”。墜入愛河,你會自以為對方和你心有默契。走入婚姻,你發現自己錯了,就會產生分歧。這時,你可能會疏遠對方,而對方則拼命想黏著你。對方想要的,就是融合感。這樣的關系,會導致你們很容易丟失自我,搞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第四個,為自己負責。
分化成功的人,會常常內省,直言不諱地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并認為每個人都是自身經驗和感受的創造者。
第五個,會靈活轉換“功能過度”和“功能不足”。
通俗點說,就是你強我就弱,你弱我就強。如果分化成功,他們會隨時隨地愿意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以達到雙方的和諧。
第三個重點,認識家庭內部關系的兩大常見模式
了解家庭內部關系的兩大常見模式,能夠讓我們簡化對關系的處理,解決問題的思路也會更為清晰。
第一個關系模式,是家庭內部的三角關系。
這個比較好理解,就是家庭三人,其中兩個相對關系親密、一個則被疏遠。比如,父母聯手對抗孩子。
三角關系形成的原因,往往是因為一個人無法和家中強勢的一方對抗,感到了無力和不安,本能地和另外一個人拉近關系,建立同盟,試圖控制強勢的一方。
然而,一個分化良好的家庭,是不需要三角關系的。因為它會在家庭成員之間形成隔離,產生斗爭和相互敵對,對親密關系造成破壞。
第二個關系模式,是子女出生順序和性別影響下的家庭關系。
通常,子女出生順序和性別的影響可分為五類:
第一類是長子長女。
對待長子長女,一定要記得不要老想指揮他們。因為他們從小照顧別人慣了,是家里的小領導,受不得別人的指手畫腳。他們往往責任感很強,傾向于追求高度成就感,所以在性格上,就會顯得比較嚴肅和保守。
第二類是幼子幼女。
對待幼子幼女,則需要愛護有加。因為他們從小是被寵愛大的,性格上也會更加陽光樂觀。但是,缺點就是,他們往往優柔寡斷,需要別人來幫他們拿主意和解決生活難題。
第三類是出生順序在中間的子女。
對待中間的子女,需要給點動力。因為從小在家里的他們,上有兄姐、下有弟妹,自然養成了他們左右逢源、友好協作的特點,但是,也正是這一點,他們會做事不太主動,也不愿獨立思考。
第四類是獨生子女。
獨生子女的性格,比較有意思,他們更容易受到父母在兄弟姐妹順序的影響。有個普遍特征就是,獨生子更像爸爸,獨生女更像媽媽。因為沒有兄弟姐妹,缺少了和同齡人親密相處的環境,所以獨生子女成年后,在婚姻關系中常常不知道怎么處理和伴侶之間的親密關系。
第五類是雙胞胎。
雙胞胎彼此之間的影響力最大,他們往往不愿意與對方分離,甚至不愿意結婚和組成獨立家庭。但是,今年以來,也發現有一些雙胞胎關系極為不好。
第四個重點:超越原生家庭的七步法。
原生家庭帶給了我們無形的影響,融入了我們的性格特征,這是很難改變的,想超越,就需要一點點來,按節奏慢慢進行有序的改變。
那么,有沒有具體的方法呢?作者在書中提出了超越原生家庭的七個步驟:
第一步,畫家譜圖,梳理家庭成員。
就是用圖形的方法把家庭成員記錄下來。
第二步,聯系家庭成員。
畫好家譜圖,把它復制幾份發送給你的家庭成員,然后讓他們指出錯誤,并補充缺失的部分。
第三步,創建家庭歷史大事記。
第四步,發現家庭內部運作模式。
第五步,探親和家訪。
和家庭成員進行一對一的聊天,獲得更多信息。
第六步,自我分化。
這一步中,最重要的是改變自己。站在“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是“你”或者“我們”。通過思考指導行動,做出行為上的改變。
這意味著你必須做到三點:追求自我、理解他人、平衡親密和自我的關系。
第七步,做好重新返工的準備。
遇到困難挫折,你要隨時做好一切重來的計劃。重要的是,只要你的努力開始見效,就一定不要放棄。只要你堅持了,家人最終會適應你的改變,重新調整自己。
? ? 分享一段書中的話:“我在年輕的時候,想要改變世界。后來我長大了一些,才明白這個目標實在是太大了。于是我試圖改變我的國家。又經過了一些歲月,我認識到這個目標也太大了。于是我試圖改變自己居住的小鎮。當我意識到連這個目標都無法實現的時候,我想改變我的家庭。現在我垂垂老矣,才知道一切應該從改變自己做起。如果一開始首先改變自己,也許我現在已經改變了我的家庭、我的小鎮、我的國家,也許甚至可以改變整個世界。”
? ? ? 我們毎個人都是一方面需要“親近感”(或稱為“聚合感”),另外一方面也需要“距離感”(或稱為“分離感”)。我們都需要一定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希望得到別人的支持、欣賞和愛;但同時也需要獨立、自主、自由和自決權。
? ? 生命是千變萬化的,把你的生命打開,生命的源泉,你也是可以這樣,也是可以那樣,不要活在受害者的角色上,你可以活成那樣。從原生家庭的鏈條解脫出來,活出人生的意義。
? ? 婚姻“幸福美滿”!家和萬事興!兒女的原生家庭,就是從你作為父母的每一天開始!
? ? 最后用這本書的金句之一來作為總結, 這段話,是一位猶太牧師的臨終遺言,也是這本書最重要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