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戒學堂】長篇連載:辭職(36)刻骨銘心
馬可
1
到了,五月一日上午十一點鐘的時候,終于到了。
打了一輛面包車,花了一百五十塊,穿行大約兩小時,來到一扇鐵門外。
咚咚咚三聲敲,大門沒開小門開。
走出一個人,穿著居士服,馬可看一眼,嚇了一大跳。
感情,這是一所寺院。
以后的幾天都會在這里學習嗎?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馬可喜歡聽單田芳的評書,每每談論到出家人,總會想到這幾句話。
遁入空門,與世無爭。馬可想,我可不是來干這件事兒的。
自如院長不久,便從門內閃出。
還好,見了熟人,馬可心里的慌沒有了。
進了門,很安靜,有種千年古剎的清幽,也有一種暗暗當中的威嚴。
馬可在外面自由慣了,來到這里,行動坐臥,都透著一股不適應。
但既然來了,也便隨緣吧。
2
進了大鐵門,繞過放生池,徑直往前走,是座準提殿。靠殿西側行,是座二層樓,隨著院長身,到了二樓上。挑簾一進門,一位老者起。
老人光頭,再加上進了寺院,馬可立即說了聲阿彌陀佛。
這句話沒人教,馬可是自學成才,都是從單田芳的評書中聽來了。見了僧人說阿彌陀佛,見了道士稱無量天尊。就這兩句,好像學英語,學個半吊子,只是說HELLO和YES一樣。
老人一笑,滿臉皺紋。
沖我擺手,我也剛到,不是出家人,你不用客氣。
原來拜錯了神,馬可知道對方也和自己一樣,是凡人一個,心里的緊張又放松了一些。
老人家姓李,這次來寺里,是為姑娘而來。姑娘在這里學習,他好長時間沒有見女兒了,于是大老遠,從東北趕到這里。
老人說,他來這里一切都好,晨鐘暮鼓,打板起床,就有兩樣不好,一是起不來,四點半太早。二是呼不慣,凈素菜沒肉。
之后老人笑笑,習慣就好,習慣就好了。馬可看著老人,慈眉善目 ,就是一個大菩薩。
3
好了,你就住我這里吧。自如院長輕聲說。
他聲音很輕。本來他聲音就不大,這次聲音更小些。馬可覺得他在防備什么。但剛來,又不好問。
那你住哪里啊?馬可聽說這里是自如院長的鋪,趕忙問了一聲。
我是這里的老義工,有更好的地方。自如院長說完,把自己鋪上的東西收拾了一下,放到了一邊。
屋子本就不大,睡了六個人,有些擠。
但是一路勞累,有個能容身的地方就不錯了。
簡單布置完,就到了吃飯的時候。
隨著院長,來到齋堂。
滿滿當當,二十多桌,每桌十人,每人面前兩個碗,扣著。坐下,先把碗翻過來,放在面前。之后有負責服務的桌長一碗一碗給盛。
整個過程,沒有一人說話。
輪到給馬可盛飯,馬可小聲說了聲謝謝。
桌長立即用食指放到唇邊,輕輕吹了一聲,意思是讓馬可不要說話。
來到寺院里,話都不能說?
馬可覺得好奇怪。
吃飯前,先念上一段咒,飯后再到水龍頭上自己洗自己的碗。
一套流程下來,不善于動手的馬可,覺得恨不得趕快離開這個地方。
4
吃過飯后,回房休息。
在一個座假山前,馬可遇到了自如院長。他正邁著方步,圍著假山步行。
低著頭,望著腳,若所思,有所憶,不知道在干嘛。馬可走過去打招呼,院長好。
自如院長將馬可領到一邊兒,輕聲說,這幾天在這里,盡可能別說話。
哦。知道了。馬可沒問為什么,答應了一聲。
后來才知道,這叫做止語。
一個大活人,把嘴拉上鏈,一個字不說,像個聾啞人,怎么受得了?
馬可胡思亂想,倒頭到床上呼呼大睡。
天已經有些熱,馬可出了一身的汗。
還沒等清洗一番,所有人都列隊出發。
一個接一個,誰也不說話,前后排著隊,進了禪堂。
堂內倒好,一個凳子沒有,大家席地而坐。馬可覺得有趣,誰知只盤腿坐了不到十分鐘,那個疼啊。膝蓋也疼,大腿也疼,腳脖子也疼。更要命的是腰疼。
若要馬可加快第一次進寺院的情況,就一個字——疼。
疼了就想亂動,可是別人都坐得像塊石頭,馬可也強忍著。
可是疼是能忍的嗎?實在受不了,馬可換腿,先左腿在上右腿在下盤坐,后來換過來。沒有五分鐘,又要換一次。
越是到后來,換得越是勤。疼得越厲害。馬可后悔了,娘啊,如果知道這事兒,這次可是不來。
5
自如院長來了。
走到馬可身邊。馬可一見親人,頓時有了親近。但是左右換腿,又怕院長笑話。把腿使勁一扳,膝蓋支得老高。盡管這樣,還是硬撐著。
自如看出馬可的難受。上去把馬可的腿拿了下來。
兩腿一前一后,誰也不挨誰,只是在地上放著。
這下馬可解放了,覺得好受了許多。
自如院長說,不要太計較形式,怎么舒服怎么來,這一種坐式叫做觀音坐,初入門的人,可以這樣坐,不會太難受。
人有難處都想求觀音菩薩呢,你看,一個觀音坐,就減輕了馬可大多數的痛苦。真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啊。
自如院長救了馬可一命。馬可發現自如院長一個細節。
這是第二天早上的事。
6
在寺院學習,每天起床都很早,四點半,隨著清亮的打板聲,所有的人就都起來了。
在這里,除了退疼,還有一點就是起床。
馬可有個陋習,多年難改。一是熬夜,二是貪睡。
由于在辭職以前,在單位上班,有很長一段時間做編輯,上晚班,回到家就凌晨一兩點鐘了。
人其實挺怪的,過了最瞌睡的點兒,人的倦意也就過去了。
每次從單位回到家,馬可會打開電腦,再玩上大半宿。
那時候,網上還流行各種各樣的聊天室。
現在想想,挺低級的,但那個時候,卻覺得很好玩。
馬可現在還多少能夠張開嗓子朗誦幾句,都是那個時候練出來的。
那個時候,馬可常去一個朗誦的聊天室里,聽大腕們朗誦,自己也跟著學。
馬可不懶,只是笨點兒。
笨點不怕,用上功夫,一樣能夠有幾分模樣的。
習慣養成,就難以改正過來了。
馬可在這里總共五天,每天起床,都是迷迷糊糊,起床之后還要做操,馬可在這里也是閉著眼跟著晃悠,根本精神不起來。
與別人相比,馬可覺得簡直就是兩個世界的人。
馬可一直想,這二百多號子人,都是天上飛來的不成,他們就不需要睡覺?
不管馬可怎么想,人家就是能起來。
而且這當中,自如院長就是一位。他不但能起來,還特別早。
每天寺院打板是在四點半,但聽到打板聲后,馬可第一個起床的起來開門,自如院長就已經站在門外了。
馬可第一次遇見感到有些意外,不是說有更好的地方嗎?那為什么還要來這里洗漱?
從那一天起,每天自如院長都是這樣,起床之后,來到馬可住的這間宿舍洗臉刷牙。
因為止語,馬可不便多問。又因為不懂這里的規矩,所以也是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馬可沒有過問。
嘴上可以不問,但馬可管不住自己的心。
第五天學習結束,憋了好幾天不能說話的人,可以張嘴交流了。
馬可第一要做的,就是跑到二樓找自如院長。
馬可發現了,那些跟自如院長一樣做義工的家人,都是住在一樓的。與馬可同在一個樓上。
馬可從一個屋到另一個屋。
問了一個,又問了一個。這些義工都說自如院長不在這里。
到第三個屋的時候,馬可聽到一個答案,一聽到這句話,馬可震驚了。
一位穿著黃色義工服的家人說:你找自如院長?他不在這里啊。
馬可問:那他住哪里啊?
對方回答:住哪里?他沒有住的地方啊?
馬可說:沒有住的地方?那他這幾天怎么過的?
對方回答:怎么過的?每天都在大殿里坐著,已經坐了四天了。我們勸他跟我們一塊擠一擠,他也不肯……
7
不用再聽完介紹了,馬可已經熱淚盈眶。
這是一種怎樣的恩情啊。
在千里之外,在人生地不熟的西安。有一個人,為了等你,所有人的手機都上交了,平時最講規則的他,請求把手機帶著身邊,因為他要等一個叫馬可的人。
這是怎樣一種恩情啊。
為了讓你睡得安心,他把自己的鋪讓出來,每天不得一息的安穩休息,整整四天,白天還有那么多的工作要服務,他怎么扛得住?
這是怎樣一種恩情啊。
這是怎樣的一種恩情啊。為了不讓你心生愧意,一個從不撒謊的人,對你說謊,說他有更好的地方住,為的只是怕你心中不悅。
認識并不久,交情也不深,卻愿意盡自己所能,給你無私的幫助與關懷。
人心總是易變的。
經歷了這件事,馬可那顆易變的心,找到了方向,找到了跟隨的人。
如果這樣的人,還要與他失之交臂,那自己是太沒有良心了。
摸著自己的胸堂左側,馬可任淚水流了好久。
回來的路上,馬可與自如院長一道同行。
車上,兩人交流多了起來。
也是從那一刻起,馬可決定此生就要向這個人學習,就要跟著這個人去做一件長久而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