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常年在外,早已嘗不到家鄉的味道。有時很想吃了,就跑到廚房里搗弄一氣,結果只會炒點土豆條,相差甚之。
? ? 家鄉有一種最為平常的家常飯,總讓我很是想念。那種做起來雖然簡單,吃起來熱乎的滋味,無法用語言描繪。在我母親那輩是很常見的,這倒讓我有一些羨慕她。
? ? 我不知道它的正統飯名,只是在鄉下,人們都稱它為“馓面飯”。據我分析,這第一個“馓”字,指的是一種油炸的食物。但是在我們本地,念它“馓”是一種鄉下的土話!用普通話來說就是“攪”。說到攪呢,請聽我細細道來。
? ? ? 要“攪”,肯定是需要工具,來幫助它攪。制作馓面飯最主要的工具就是,兩根細長均勻的竹子。長為六十厘米,寬度只需大拇指寬,需從山林中取來。要找無蟲洞的,用小刀細心刮得圓滑,去掉上面的有些臟東西,洗凈曬干之后,便可以用來制作此飯。首先需要一口鍋,在灶臺上才可制作,現代化的電鍋是不行的。第一步往鍋里加入適量的水,第二步把土豆切成大塊放到鍋里煮。第三步,蓋上鍋蓋,燒好柴火后,便可以開始做下一步了。
? ? ? 而馓面飯這三個字中第二個“面”字,又是一種學問。面的取用是很考究,用來制作這飯最好的面,大家一定想不到!那就是粗糧中,黃橙橙的苞谷面。這面也不見得精細,在上面我之所以說,在我母親那一輩很常見。是因為那時候比較窮,吃的都是些粗糧、雜糧,所以我說那是一種最家常的飯了。而現在用買來的白面也可以,不過我覺得那些面雖然很白,但大多是漂白劑漂的。若用白面,馓出來的飯,就會出現許多豆子大小的面疙瘩,外熟里生。而用苞谷面馓出來的,吃起來有一種淡淡的香甜味。反正我個人認為用苞谷面,來制作馓面飯更為合適。
? ? ? 待鍋中的水煮開,土豆七分熟時。就需要一種腌制的酸菜,往鍋里倒上那么一小碗,再用筷子攪勻。便從缸里取出幾勺面來,倒在一個面盆里。這時一手拿兩根,事先準備好的長竹筷子,另一只手拿著面盆,慢慢的勻面。往下緩緩倒玉米面的同時,就要用竹筷子迅速的攪。因為鍋是圓的,就像在畫圓一般。這是個很費力氣的活,重要的還是要講究人雙手之間的配合。當鍋里開始變的有些太稠時,邊往里面加一些水,然后再繼續攪。攪了一會兒后,就把它交給家人先照看著,自己得趕著干點其他的。
? ? 而這最后一個“飯”字,則是錦上添花的一步。趁空閑時間制作,(油潑辣子)把蒜剝好加上鹽搗碎,在碗里倒上適量的干辣椒面子。 在用鍋把油熟好,用勺子澆。當燙的辣子顏色鮮亮飽滿時,算是完成了。另外還需要一碟下飯菜,這里有好多種,有炒辣椒,煮豆豉,熗酸菜,還有各種腌制的咸菜。這次我就做第一次說的炒辣椒。很簡單把比較辣的紅綠辣椒,均勻的切成細細的,備上高高一碟子。鍋子里熱好油后,倒進去爆炒。另外再加入小尖椒、青椒、姜等調味。一兩分鐘便可以出鍋,這樣炒出來的下飯菜才比較鮮,而且辣!要是炒的時間比較久,味道也就淡了。
? ? ? 再回過頭來,鍋中的飯已經熟了,揭開鍋蓋用勺子往出舀。這“馓面飯”是一種面粥,但它不會稀,反而很黏稠。取來碗筷,用勺子舀上幾大勺,滿滿的一碗快要溢出來似的。剛舀出來的飯,黃橙橙的冒著熱氣,搭配辣椒小菜,和油潑辣子。吃起來后整個人都會熱乎,也不感覺天氣涼。
? ? ? 這馓面飯在冬天吃起來極好,記得以前鄉下窮,冬天也買不起煤炭。要是在太過于寒冷的天,家里人就會早早起來,馓上一鍋馓面飯。到時候大家就圍在一塊兒吃,擠擠暖和。肚子會吃得很飽,人也不會太冷。
? ? 馓面飯吃起來,黏糊糊的也不用嚼,就算是牙齒掉光了的老人也能吃。吃在口里很滑潤的就咽了下去,有一種辣椒的辛味,繼續品的話,還有一種苞谷的隱隱香甜味溢出來。每每吃完這飯,我心上總是很熱。對了,鍋底還有鍋巴。由于鍋過熱,底部的飯被烤干,就形成了鍋巴。用鏟子鏟下來,直接手拿著吃。鍋巴吃起來很好吃,很脆!也不會浪費。
? ? ? 以前的粗糧很容易消化,對腸胃好。因此我沒生過什么大病,也算是我的福氣。在我小的時候經常吃,可如今好多年過去了,都幾乎以吃不到。只有在每逢過年回家后,寒冬臘月里,母親就會早早給我馓上一鍋馓面飯。那時外面的風雪正大,我們一家子就圍在爐火旁,一起吃著飯驅寒,心里別提有多高興!
或許現在許多人和孩子,都不愛吃這簡單又比較粗陋的飯。 認為它并沒有什么味道,而且難以下咽。可我仍覺得有時候家鄉的味道,是需要去用心感受的。 如今我每每吃起異鄉的飯,只覺得制作過于精細,反而失了飯菜的本味,你們覺得呢?
? ? 我想對于我來說,我最喜愛吃的飯,便是家鄉的馓面飯!
? ? ? ? ? ? ? ? ? ? ? ? ? 2017.8.30靈感來了,十分的想吃要不來一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