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記憶深處的味道,粉蒸肉的美味不只在四川,今天我們以一道坨坨粉蒸肉來解碼。
文丨愛你菜,圖丨C.H.
兒時記憶深處的味道
自移居廣州,老饕有近20年沒回過家鄉。前年底回故里,對老同學唯一的要求就是帶回老地方去吃粉蒸肉。
重慶老伙伴的熱情把我感動得涕零,任哥前后兩次帶著我們一家一家小吃店吃粉蒸肉,老饕吃得心滿意足,而我卻心生好奇:為什么他們那么愛粉蒸肉?
直到9月回成都,在牛肉館吃粉蒸牛肉,我忽然間發現,幾年味道的浸染,我也開始喜歡上了這種味道,肥而不膩,入口還有點兒軟糯,真是越吃越愛,更何況他們是打小就植根的味道記憶!之前不喜歡,只是因為剛開始吃粉蒸肉時沒遇上做得好的,一開始就留下不良印象,需要多少年的美味引導才能回歸正途呀。
年末尾牙,家里要來兩撥客人。老饕便琢磨著整點啥。我還在想他要不要來個年終總結,回爐排行?他卻不想玩那些老把式。于是,琢磨著琢磨著,突然請客的那天早上跟我說,中午的時候幫他做件事兒,發給我一看,原來又來了個新花樣的功夫菜——粉蒸肉。
我買了醪糟,中午就開始給他腌五花肉,晚上壓軸端出來,果然驚艷了大家,而他卻幽幽地感慨:“終于吃到了小時候的味道!”那滿臉的回味和油然的幸福感,讓我理解了一個人口味偏好的解碼——一切都源于小時候的記憶。
粉蒸肉屬于哪里的味道?
粉蒸肉,我一直以為是四川或湖南的傳統味道,寫的時候,去翻了一翻,發現清代袁才子的《隨園食單》就已經有關于粉蒸肉的記載:
“用精肥參半之肉,炒米粉黃色,拌面醬蒸之,下用白菜作墊,熟時不但肉美,菜亦美。以不見水,故味獨全。江西人菜也。”
才知道原來除了四川,陜南、兩湖、江西、江浙和福建一帶都有這樣的做法,而且流傳甚久,恐怕不只是老饕的兒時美味記憶。那么,我們今天不如來重新了解一下這道屬于很多人的兒時美味吧。
三蒸九扣
粉蒸肉屬于“三蒸九扣”中的一道,又叫“農村風味菜”。舊時農村婚嫁喪娶擺酒席,一擺就宴開幾十上百的流水席,菜肴以蒸菜和燒菜為主,簡而言之叫“三蒸九扣”,其中有現在流行的各種粉蒸肉、甜少白、咸燒白、蒸雜燴、焦皮肘子等等。
用粉蒸的方法做的菜還比較多,主菜有粉蒸牛肉、粉蒸五花肉、粉蒸排骨、粉蒸雞、粉蒸肥腸,甚至還有粉蒸鱔魚等等,配菜還可以是土豆、藕片、南瓜、紅苕、豌豆等等以墊底。變化之多,實在是不勝枚舉。
蒸的用具,由于家常的鍋容易“上水”,即蒸籠密閉,鍋內大量水蒸氣出不去,凝結成水珠滴到菜面,有點水渣渣的,影響口感。所以,對口感十分講究而又大愛蒸菜的朋友,建議使用蓋子弧形的大蒸鍋,或者用竹蒸籠,這樣避免“返水”現象,蒸出來干酥酥的,口感十分好。
至于粉蒸肉的佐料,以川味舉例,主要還是以醪糟、紅豆腐乳(水)、郫縣豆瓣等,大多比較一致,但關于蒸制的時間,可就大不相同了。有的說半小時,有的說45~50分鐘,也有1小時,或2小時以上的,估計跟主料和肉的切法,以及個人喜歡的口感而異,難怪一般蒸肉米粉的說明上會建議以1小時左右。
今天,愛你廚房便以一道合川有名的坨坨粉蒸肉為例,將我們幾番蒸制的做法和心得跟大家分享。
食材
帶皮五花肉丨1000g
土豆丨2個
蔥丨1小把
姜丨1小塊
料酒丨3勺
醪糟水丨3勺
紅豆腐乳丨2塊
豆瓣醬丨適量
花生醬丨1勺
柱候醬丨1勺
蒸肉米粉丨適量
愛你廚房丨坨坨粉蒸肉的做法
1.帶皮豬五花洗凈刮毛,切成3厘米的塊段,加姜片、蔥段、醪糟、料酒拌勻,腌制碼味兒,時間允許的話至少兩小時,時間不夠也至少半小時;
2.把紅豆腐乳、豆瓣醬、花生醬、柱候醬,一起拌勻至沒有結塊或顆粒為止。
3.把碼好味的五花肉里面的蔥和姜夾出來,將五花肉倒入拌勻的調料中攪拌均勻,然后再倒入適量(以剛好吸收完汁水為宜)蒸肉米粉和勻。
4.逐塊夾起,皮朝下碼入蒸碗中。
5. 土豆削皮切塊,跟蒸肉米粉拌勻后碼入上面的碗中墊底,入蒸鍋或蒸籠蒸1小時以上。
6. 蒸好后,取出來倒扣入盤中,撒點切好的蔥花點綴即可上桌。
秘訣:
1.選肉以肥多瘦少,否則整出來瘦肉口感比較柴,難以做到肥而不膩,入口即化。
2.蒸的時間要足,起碼1小時以上,這樣蒸肉米粉才能熟透,否則容易米粉會有點夾生的口感,時間允許的話,蒸2小時左右,這樣五花肉和米粉融合得更好,口感軟糯,入口即化,肥而不膩。
3.蒸具最好空間大點,放水充足,否則蒸制時間太長容易干水,如果蒸鍋不夠大,就要注意中間往鍋中添加開水。
附丨佐酒小語
蒸菜更注重食物的原味,但從蒸菜的角度,因食材不同,配酒便不同,而粉蒸肉因為調料豐富,跟所用醬料還息息相關。像這道坨坨粉蒸肉,調料不少,整出來味道比較豐富和復雜,論葡萄酒而言,理應搭配口感比較豐富的葡萄酒,尤其適合搭配多種葡萄品種混釀的紅葡萄酒。不過蒸肉米粉用的五香味,咸鮮味略帶一點甜,或者配口感比較豐富甜美的新世界紅酒,避免高單寧。
除了葡萄酒以外,中國的白酒和日本的清酒恐怕跟這道菜是最百搭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