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蒸排骨——米粒包裹的美味
文/芒果君爺爺
沔陽(今仙桃市),原荊州行政公署管轄縣治。地處江漢平原腹地。
彼時,公路狹窄,道路蜿蜒,更無高速、高鐵出行。差旅省城,多從318線返荊,途經沔陽已近飯點。驅車右行至沔陽城關,街頭偏靜處尋覓一餐館,不待座定,老板娘向你推薦的飯菜非沔陽三蒸莫屬。
后廚木質甑子蒸籠堆砌,屋內煙氣氤氳,粉蒸豬肉熱氣騰騰滾燙炙口,南瓜粘滿雪白米粉色彩誘人。翠綠茼蒿也裹上米粉,蒿葉熟制后仍泛青嫩散發著清香。
沔陽自古就有“無菜不蒸”的習俗。且葷素皆可入甑,“三蒸”則為蒸魚,蒸肉,蒸青菜,炊煙裊裊之時,家家戶戶籠甑聳立,絲絲縷縷香氣云繞,如此原汁原味烹飪食物,健康美味薈萃,堪稱“蒸菜之鄉”矣。
荊州與沔陽相距不過百余里,蒸菜卻沒有悉數效仿。魚及蔬菜少有蒸食,但蒸五花肉,蒸排骨到是各家會做的菜肴。至于蒸食口感、色澤、形態則各有家傳秘籍,風味千奇百異。
早些年,大垸農場約請我司商務洽談,午餐時端出粉蒸鱔魚。我等雖生長魚米之鄉,然鱔魚蒸食聞所未聞,可見我等孤陋寡聞到了如此地步。此菜亮相,如見“洋廣”(荊楚俚語,稀奇的意思)米粉經熟制后粉粒軟糯飽滿,輕拭米粉,鱔橋黃色斑爛花紋清晰可見,食后方知米粉蒸鱔橋竟如此鮮香。
回家后本欲效仿一試身手,怎奈我太太懼其彌散腥味,拒不認同我之描述,且語言犀利打擊我的獻藝熱情,三十年過去,米粉蒸鱔仍未付諸行動。
蒸菜的伴粉,荊楚一帶多用大米碎制。若用其它替代,亦會別具風格。
90代初,我與同事從鄂西巴東乘船赴川東巫山(現為重慶)。夜半登船,一根竹竿挑著白熾燈泡插在江灘,一條楠竹當做跳板,簡陋不堪,權當躉船。購買三等船票,上船以后全為統艙。艙內人貨混裝,大蒜堆積如山,辛辣氣味令人窒息。怎奈困倦萬分,靠在貨堆昏昏入睡,翌日,挑夫喧嘩,已抵巫山。
饑渴難耐,碼頭之上一農家客棧,進門便呼吃飯,大碗黃澄澄的玉米粉蒸五花肉擱在桌上,肉片粗獷碩大,卻毫不粗礪,入口即化。蒸肉更有濃郁椒香,川蜀風格,其味甚美,至今難以忘懷。
兒時家中粉蒸肉食,米粉皆家庭碾制,其實也簡單,大米洗凈瀝干水分,砧板上用搟面杖碾壓,無須太細。食材清洗后,五花肉切成大片,倘若用肋排則斫成寸段,再用清水浸泡十分鐘,撈出控干水分與米粉,食鹽,醬油,味精拌勻。蓮藕去皮切塊墊底,復蓋拌粉食材,大火蒸制一小時,粉蒸即告功成。
拌粉亦可改良,腐乳汁味型,醬汁味型配入米粉,香型迥異,各有千秋。
荊楚蒸肉墊底諸種多樣,土豆,芋頭也是很好的食材。
至于荷葉粉蒸,竹筒粉蒸,意欲取其清香,我疑為噱頭。
自制拌料若嫌煩瑣,可在超市購得蒸肉米粉,按圖炮制,定會排骨軟糯、蓮藕粑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