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定要過的很慘才能寫出好文章嗎?是的。”張嘉佳老師在關于如何寫作的視頻中說:“文章憎命達。”
當時不太理解,直到自己寫出第一篇被別人轉載的文章。
那是剛畢業北漂的第一個半年,是我最艱難的時候,整個人過的非常狼狽。不到10㎡的出租屋里,屯了一箱方便面,有時也換換口味——清水煮掛面,或者把5塊錢的餅分成三天吃。
沒有任何社交,工作壓力大,還要自謀生計,一個人漂在北京,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從零開始積累。沒有退路,只能不停努力往前走。
饑寒交迫,四處投簡歷,面試屢屢未果,爸爸發來消息:“天氣涼了,注意身體,努力工作。”我發了個開心的表情回到:“好的。”
不平則鳴,窮而后工。哪怕是遭遇不順能與人言也是種幸福,不幸的是沒有可說之人,便只能把一腔煩悶付諸筆端。
也才深深理解了文章憎命達。文章只有先感動了自己,才能感動讀者。
要有同理心,這和演員演戲是一樣的。
前段時間微博熱搜胡歌談放緩演藝腳步原因,是因為在拍完電視劇《獵場》后,自己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走出來,“它是我看過最好的劇本,拍完這戲后,我沒欲沒求了,我已經拍了這么好的戲,夠了!”
而另外一個原因是,在他在飾演該片角色中,已經釋放了所有的能量,擔心如果再去接其它角色,他無法超越,所以需要先休息一陣子。
02
絕望或失意積累的越極端越能對生活和人性有更深的洞察,寫出超出常人理解力的東西,往往這樣的人本身就很敏感。任何風吹草動,在他們眼里都是在釋放善意抑或冷漠。
所謂郁結于內,不得不發之于外,寫作正是一個柔軟的出口。
經歷過滄桑,才寫得出滄桑。多走一些漫漫長路,筆下就有大山大水了。多談一些戀愛,筆下就有風月了。多經歷一些悲歡離合,看萬物就帶著悲憫了。
會有更多的幻想和內心戲,把很多東西都看成意象,這便是靈感的來源。經歷過不順才能有心境,就像毛不易的詞曲都寫的句句入心。
知乎上有個問題是“抑郁癥患者更容易寫出好文章嗎?”
能寫出好文章,不是因為他有抑郁癥,而是一個不愛社交的人更愿意把時間花在看書沉淀自己身上,加上自身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是能寫出比普通人更好的文字的。只是他們更容易得抑郁癥。海子自殺,顧城自殺,林奕含自殺,胡遷自殺等等。
所以更要學會從憤懣的情緒中跳脫出來,自我鼓勵,自我救贖。
看過有位網友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那剩下的一兩分,就是來自這個世界的美好吧。伸出雙手只摸得到虛空,但是把它交叉的話,至少能擁抱自己。
03
文章除了傳遞信息之外,更重要的是傳遞情感。苦難與真情往往是最打動我們的地方。
有人問海明威如何成為一個作家,海明威回答:給他一個不快樂的童年。
如果不幸是創作的靈感來源,那憤怒便是創作的核動力。
作家持之以恒的憤怒并不是來自天外,來自書本,而是來自生活,來自命運對他的捉弄,來自強權壓迫,來自饑寒交迫,來自人的尊嚴。
只有感同身受的憤怒,才能讓作家產生切膚之痛。優秀文學作品就源源不斷地從這種痛苦的子宮中孕育生產。蛙病成珠。文章憎命達。但用孤獨痛苦心血澆灌出的果實,卻會讓文學史大放光芒。
04
文章憎命達,但令作者們感到安慰的是如今自媒體同質化現象嚴重,許多自媒體寫不出新意,缺乏自己獨立的觀點見解,只是將熱點事件加以修改,并無其他。
然而近年來用戶喜新厭舊的速度卻光速變快,自媒體的原創能力,特別是持續的原創能力已經大大落后,要“火”遍朋友圈變得越來越難了。
雞湯文、營銷文、抄襲文開始充斥;當刷朋友圈,都是各式各樣的轉發文,導致了受眾嚴重的視覺疲勞。
營銷手段可以學,但內容才是王道,所以寫文章和飛黃騰達并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畢竟有那么多平臺和渠道等著你去施展文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