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參加了一個薩提亞心理學沙龍,大概有20個人參加。有一個女生帶著極其痛苦焦慮的情緒前來。老師不得不中斷沙龍,先幫助她緩解。老師找了另一個女生,扮演她的情緒,讓她表達并控訴她的痛苦與焦慮。發泄過后,老師讓她看著對面的“情緒”,嘗試接納它。
女生一開始很困惑,我明明就想擺脫這些痛苦與焦慮,為什么還要接納它?但她還是按老師的建議做了,跟著老師說,“我接納你是我的一部分。” “但是,我不等同于你……” 對話的最后,女生抱著對面的“自我情緒”,痛哭失聲,然后漸漸平靜。
由此想起過往的經驗,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壓抑了自己的情緒,但并沒有處理。久而久之,累積的情緒因為某件小事便爆發。坐在旁邊的我,靜靜感受著老師與女生之間的情緒流動。薩提亞的大門向我慢慢打開。
這便是閱讀《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薩提亞模式與自我成長》的契機。作者叢揚洋曾是一個非常自卑的人,有抑郁和自閉傾向,是薩提亞讓他慢慢走向陽光。現在,作為心理咨詢師的他致力于將薩提亞模式介紹給更多的人。所以有了這本系統介紹薩提亞治療模式和理念的書。
何謂薩提亞模式:
薩提亞治療模式,是心理治療的一種方法。它從家庭、社會系統著手,處理個人身上背負的問題,著重提高個人自尊、改善溝通,活得更“人性化“,治療目標是個人身心一致。在我看來,薩提亞的治療信念可以概括為兩大點:
1、看到原生家庭的不良溝通模式,以及其在我們身上的烙印,看到改變的可能性。
2、接受自己所有的情緒,從情緒出發,洞察內心的觀點、期待與渴望,選擇可以解決困境的資源,改變與內心真實想法不一致的應對方式。
基于對原生家庭影響的重視,薩提亞通常以家庭為治療單位。為了讓每個人客觀地觀察自我內在的不同資源,又會以小組為單位,讓不同的成員表演主角的不同認知和感受。如果沒有條件參加薩提亞工作坊,薩提亞之于我是不是就毫無幫助了呢?
不是的。我想重點介紹薩提亞的冰山理論,冰山理論滲透著上面的兩大信念,個人也具操作性。
個人如何運用薩提亞——冰山理論
創始人薩提亞的冰山理論認為,人們在經歷事情的時候,在六個層次上同時有著體驗:行為、應對、感受、觀點、期待和渴望。其中,只有行為是可視的,就如飄在海洋上的冰山露出的尖尖的頂。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則長期被我們壓抑。
我們看到自己的行為,意識到自己的姿態,但不一定覺察到是什么觸發了我們的慣常應對方式,更不能清楚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行為與內在的體驗,有時并不一致。那從分析什么入手——情緒。埋藏在水體下的情緒和感受,是我們進入更深層意識的重要端口。
我嘗試運用冰山理論來分析自己的一個行為。
行為:爸爸感到政策會變,要馬上加建新屋樓層,直接通知我和哥哥拿錢回家。我們反對,不應急于一時,應先找人改善設計。
應對:指責爸爸的固執,不事先溝通。
感受:因為意見不被重視感到憤怒、受傷。
感受的感受:我能理解自己的憤怒。爸爸從小到大都不善于溝通,總要身邊的人遷就。
觀點:因為是大家一起住,所以加建樓層應是一件全家商討的事,重視所有人對樓房實用性、美觀性的要求。急于一時加建,往后若住得不舒心,那么花的錢并不值得。
期待:我們已長大,爸爸應尊重并聆聽我們的意見,能學會好好溝通,知道我們存錢不容易,所以想將錢用到實處。
渴望:爸爸能理解我們的感受,尊重我們的選擇。
自我:我的價值不等于我能拿多少錢回家。我不想走爸爸認為正確的路,我想有自己的選擇。
接到爸爸電話通知的那個晚上,我心內不斷指責爸爸從小到大都不懂溝通,憤怒且感到受傷。一開始,我不理解自己情緒為何如此劇烈。直到寫下這個“冰山”。原來,我內心一直希望,固執的爸爸能跳出他自己的價值觀,尊重、認可子女的人生選擇。豁然開朗。也許我不能改變爸爸,但至少我知道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和需求,我理解并認同這樣的自己。
事情的最后結果是,爸爸感受到了我們的情緒,決定從長計議再加建。
之前聽過一個心理學講座,主講人說,我們都是不自由的,因為我們被潛意識所控制。這些潛意識包括個人無意識、家族集體無意識和文化集體無意識。他又說,情緒是進入潛意識的端口。
我就是苦于被說不清道不明的人生觀所控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產生了學習心理學的興趣。薩提亞的冰山理論恰好提供了這么一種探尋內心的想法。我所需要的是,一本可以記下當時想法的筆記本,從行為與感受出發,嘗試分析每層體驗。
生活至今天,已明白一直向外索求無助于解決內心糾纏的煩惱。內在世界廣闊得出人意料,或者我能從中尋找到不枯竭的力量。
我們那么渴望愛,能不能心內給自己一點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