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桃老師的第二課是在分析工作中常用幾種模型,屬于容易操作而經常使用。與SWOT分析相似的還有波特五力分析、PEST分析等,和PDCA同屬于質量管理的,還有六西格瑪等。
介紹的四種模型都是以簡單英語組成,方便記憶也容易應用。不僅在實務分析中能快速使用,也能提供個人定位、目標制訂、問題梳理及不斷優化的行動方針。
先用桃老師的問題來分析:
想去阿里巴巴,我該怎么辦?
- 利用SWOT分析,判斷應聘某一個崗位時自己的內在優劣勢,和外在的機會威脅。
例如我想應聘阿里的產品經理,而我目前的工作崗位是項目經理,那么我可以用SWOT來分析我應聘這個崗位成功的機率有多大,在應聘前針對劣勢補強。也可以思考自己在這個崗位的機會和優勢, 是否可以在應聘時脫穎而出。
- 利用SMART原則,制定對崗位需求的目標完成計劃。
接續前一個例子,如果分析后發現我的差距(弱勢)在于對產品運營的掌握,可以利用SMART設定在一定時間內可實現的目標。例如:在一個月內閱讀三本產品經理的書,上二門運營課程,到在行找 一位運營專家學習,將學習心得發布到運營圈中,請專家指點。
如果我已經成功應聘上這個崗位,可以列下更明確的運營目標:一個月內將日活量從1萬增加到5萬,每日新注冊用戶數有1000人。
- 利用GROW模型,對設定目標及達成方式進行討論及選擇。
對于成長需求和目標已經明確之后,可以利用GROW方法進行深度討論。例如我是產品經理小白,我想變成產品經理專家(Goal Setting)。目前我剛負責一個新產品,不確定我的方法是否有效 (Reality Check)。那么可能有幾種方法:
1. 找一位資深產品經理當你的指導員
2.參與產品經理專家社群討論
3.自我學習,看書、上課、培訓、考證。(Options)
現在公司內部有培訓課,我可以報名參加。同時也加入社群討論,吸取更多經驗 (Will)。
- 利用PDCA模型,達到目標計劃,執行實施,找出問題,總結教訓經驗,不斷優化的循環。
例如:身為產品經理小白,每兩周我要發布一次產品更新,每次我都會計劃本次要發布的功能清單(Plan)。這次我預計進行10項功能改善,但兩周后只有6項可以成功發布(Do)。經過和團隊的檢討,我發現低估了其中幾項開發的難度,導致無法按時交付(Check)。下次在做發布計劃前,我要先與開發團隊進行開發難易程度的詳細分析及討論,以提高計劃的準確度(Act)。
以同樣的分析方法來回顧今年自己的一項目標和達成情況:
目標設定:增加年閱讀量并記錄心得。閱讀分類在:工作學習、自我成長、心理思維、小說、創意設計等。計劃閱讀50本書,并寫下50篇讀書心得筆記。
執行情況:到11月已經完成閱讀目標并超越,但筆記只有19篇。
- SWOT分析
優勢(Strength):平日有閱讀習慣,保持一天1~2小時閱讀時間。書籍來源多,除了自己購買,可向圖書館或小伙伴借。有愛閱讀的小伙伴一起討論。
劣勢(Weakness):喜歡一次閱讀多本書,有時需要重復閱讀才能想起。閱讀過程中若沒有即時筆記,容易忘記。
機會(Opportunity):關注喜歡的作者推薦的書籍,做主題閱讀。手機可以做即時筆記記錄,之后再用電腦整理。印象筆記拍照功能可以直接儲存拍照內容,可做為筆記補充。
威脅(Threats):做筆記有時比看書花更多時間??紤]到手寫筆記及電子筆記的優缺點,兩者都使用,但會有散落各處的問題。
- SMART原則
具體的(Specific):增加閱讀量并記錄心得。閱讀分類在:工作學習、自我成長、心理思維、小說、創意設計等。
可測量的(Measurable):一年閱讀50本書,紀錄50篇心得筆記,每一本書至少寫下200個字個人心得。其中工作學習類書籍需占有三分之一。
可達到的(Attainable): 一個月至少閱讀四本
相關的(Relevant):紙質書或者電子書都可以。聽書或看電影改編不算在內,必須經過閱讀程序。
時間的(Timebased):年度計劃,一年完成。
- GROW模型
目標確定(Goal Setting):一年閱讀50本書,紀錄50篇心得筆記。
現況狀況(Reality Check):保持每天1小時閱讀,有時忙碌只能閱讀半小時。一個月至少閱讀四本,太忙的時候無法完成。只有部分書有心得筆記,筆記分布在手寫筆記及電子筆記。
選項分析(Options):尋找不被打擾的整段時間閱讀:例如早晨、中午休息、周末。閱讀中抄寫,閱讀完紀錄,盡量在閱讀后馬上進行。
具體行動(Will):早起讀書,至少保證30分鐘。增加中午休息時間閱讀,至少30分鐘。周末排定整段時間閱讀及筆記。手寫筆記可以拍照保存在電子筆記中。
- PDCA模型
計劃(Plan):一年閱讀50本書,紀錄50篇心得筆記。
執行(Do):一個月至少閱讀四本。
檢查(Check):這個月到了第二周結束只讀了一本。
糾正(Act):檢討前兩周閱讀少的原因。因為近期工作多晚上時間不夠閱讀,決定增加早上及中午閱讀時間。制訂一周閱讀主題,本周就固定閱讀相關主題書籍,可以相互比較并縮短閱讀時間。
目標管理中的問題,想到有以下幾點:
1. 目標復雜度是否合適。
已經完成的年度閱讀目標,因為容易量化,可以分割成小區塊進行,對于進度一目了然。平時記錄例如閱讀速度、閱讀時間、筆記分類等,可以用來調整或檢討。
筆記輸出比看書要花的時間多。思考咀嚼后如果來不及記錄就容易忘記,每一篇筆記所需時間不好預測。某些屬于輕松休閑類的書,難以產生太多聯想。
應該將此目標分為兩個,先增加閱讀量,再增加閱讀深度。目標在養成閱讀的頻率及習慣,之后再增加筆記輸出的質與量。
2.目標難度是否具有挑戰。
目標不宜太簡單,或太難實現,有一定的挑戰難度,又不至于滯礙難行。保有彈性,也有規則。例如我知道自己可以閱讀20本書,就應該訂在高一點的目標,給自己壓力和動力。
3. 目標達成時間是否合理。
根據目標大小,如果能將目標拆解成小目標來執行,會比大目標容易完成。例如早起目標可以設定為30天,考取PMP證照設置為2個月,瘦身10斤設置為半年計劃。
4. 目標計劃的不可控性。
今年沒有完成的年度計劃中有歐洲旅游。在各項計劃都完成后,臨時發生其他事件,無法如期進行。計劃會存在一定風險,對于比較大的目標設定,一般會有風險評估(風險概率、負面影響、風險承受度等)、風險消滅方案、備選方案等等。
無法去歐洲旅游,我選擇其他短期旅游來取代這項目標計劃。
5. 目標間的資源沖突。
年度目標中幾項目標都需要投入時間。時間是有限資源,當投入某項目標多,另一項目標可能就會受影響。個人資源除了時間,像是金錢、精神、體力、專注力等等都是。
我希望每天可以閱讀2小時,鍛煉1小時,寫作1小時,那么我就必須有4小時時間投入。當我沒有那么多時間,某一項目標就會被忽略。設定目標時應該考慮資源的分配狀況,不設定過多的目標。
結語:
每一項模型都有適合情景和優缺點,用來分析自己、設定目標、小跑步的成長和改進,有量化的指標定位,就能看到點滴累積的進步。PDCA是簡單使用,不斷精進自己的概念。但改善的方法(Action)不宜設定過多,尤其當目標未完成時,通??梢韵氤龆喾N改善方式。
選定能實際執行并完成的少數選項(Achievable items),以小循環周期不斷修改,比較容易看見成長,增加信心。
還記得GROW和PDCA都是圓形有方向的循環嗎?不斷地向前滾動,才是讓生活發亮的小確幸。
聯想:
忽然想到SMART和PDCA是很多APP在設計時所參考用的模型方法,只要是屬于達成目標類的,都可以套用。例如Keep有兩周減脂計劃,咕咚有馬拉松16周訓練計劃,體重類app可以設置目標和期限。運用無所不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