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去買菜,在豆腐攤上發現一袋折耳根,雖偏于一角,但其不同于豆腐那白嫩四方的土黃細長,很招人眼。我很驚奇廣州的菜市場能見到這東西,便打聽了價格,老板一聽我能叫出折耳根這三個字,普通話轉成川音,熱情地叫我買回去嘗嘗鮮。
對于外地人來說,折耳根真算不上鮮美的東西,說起他的另一個名字——魚腥草,你可想象其味道之奇怪,加上不討好的外表,讓外地人望而卻步,但對于川貴的人們,這可是寶貝。其葉子常被拿來涼拌,而莖去除毛根可以拿來涼拌,也可配上臘肉,絕了。
若不是家里有親戚在重慶,不知道我是否能嘗試這折耳根,乍一吃,恨不得吐出,多試幾次,其奇怪的口感讓嘴巴充滿獵奇的快意,是很有趣的體驗。
這讓我想起薤。薤又叫藠頭,葉極細長,截面呈三角形。漢樂府中《薤露》如此寫:薤上露,何易晞。吃薤吃的是兩個地方,一個是鱗莖形成的假根,很像蒜頭但比之圓些,所以聽過有人把它叫野蒜,吃鱗莖多拿來腌制,本身的刺激辣味可以被很好的中和,成為刺激食欲的好東西;其鮮嫩葉子可攤上雞蛋,喟嘆春天之美好。
為什么想到薤呢,不止因其食用部位與折耳根相似,更多是因其少有外地人知,更別說這字不少人認不出了。現代社會,我們不需要直接和自然打交道,這讓我們缺少了很多與自然溝通的機會和動力,我們不認識身邊的花草樹木,聽不懂蟬鳴鳥語,這才是孤獨。而運輸的發達、保存技術的幾部、來自不同地方人們的聚集,讓需求不請自來,帶給我們認識更多“異物”的機會。一個地區之所以熱愛一樣獨特的食物,與其多年來的氣候、人文有很大關系,開始嘗試也就意味著你接觸到了這一讀取的風土人情。
所以,如果你見到奇怪的食物,先別拒絕,來一筷子試試,或許就是另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