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書作者為魚爸,本名鄭明生,是一位童書編輯,閱讀推廣人,家庭教育研究者。魚爸自己在家帶娃過程中針對一些教育問題思考總結,撰寫大量原創文章于“養育男孩”公眾號,最后匯集成書。
? ? 自我感覺這本書寫的很貼近生活,從書中也了解到魚爸為了陪伴孩子成長,白天專職在家帶娃,晚上加班寫文章。佩服其勇氣和智慧的同時,也讓我感受到任何一項工作或事件,只要用心去做,發現問題,思考總結,均可有很大的收獲!
1.很多人會成為父母,但是并沒有認識到父母,也是一種高難度職業,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而非一種天生的本領。蘇霍姆林斯基說“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吹胶⒆拥膯栴},卻不知這其實是自己的問題,在孩子身上開出的花”。
2.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是向人傳遞生命的信息。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外一個靈魂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單純的知識堆積。每一位父母和教師都應當擁有這種撼動和喚醒的力量。
3.俞敏洪說教養是什么?教養就是當你走到一群人中間,你的行為恰當得體,讓人感到禮貌和愉悅。
4.我一直希望孩子明白,這個世界不是由你說了算,也不會因為你的任性而自動讓道成長,是一件需要認真對待的事,你必須對自己負責,也要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
5.懂事的背后往往是一種深深的自卑和無奈,一直戰戰兢兢的活在別人的世界里,所以懂事真的有時候是一種絕望。
6.不管生活有多么艱辛,都不能讓孩子的心靈蒙上這層灰塵,而是要讓他們的天空明亮晴朗。
7.當孩子問你,我們家有錢嗎?為什么別人家有我們沒有的時候?你可以堅定的對他說,孩子,一定會有的,只要你努力。
8.給予孩子愛的承諾和鼓勵,保證孩子內心的安定,這是每個父母的責任。
9.在一切愛的關系中自由最重要,但是自由不是絕對的沒有規矩,如何保證自由,二者應當怎樣取舍考驗著父母的智慧。在愛與規矩之間,規矩與自由之間,藏著很大的學問,需要父母去研究。
10.對于孩子心靈的自由應不干涉也不傷害,但是在行為習慣上就得給孩子立規矩,不放縱也不溺愛。
11.在規矩的樹立上,父母的態度和情緒是關鍵,很多父母面對孩子的錯誤或缺點時,會忍不住發火責罵,這樣被情緒左右的父母是教育的失敗者,因為他們不僅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而且還傷害了孩子的自尊,而孩子也只會把責罵的話當做空氣,更不會感到父母的威望。父母要做的就是堅守自己樹立的規矩,溫和的等待和處理,不壓制,不恐嚇,不遷就,也就是要采用“和善而堅定”的教育方式。
12.孩子對對事物的理解決定了他的成長,而不是你講的那些道理和嘮叨,讓孩子去承擔后果,往往比說教更管用。
13.孩子是很難控制情緒的,我們不能奢求一個孩子能夠控制怒氣,因為大人也很難做到,但是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怎樣去發泄自己的情緒。
14.每個人都有犯錯的自由,但你必須接受和承擔后果。
15.一言不合就發脾氣的孩子,往往缺少一個平和的父母。而缺乏規矩意識和同理心的孩子最容易發脾氣。
16.成長的父母最重要的標志是接納,允許自己有情緒,繼而也接納允許孩子有情緒。所以父母本身要先在情緒管理上下一番功夫,直面自己的情緒,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從而才能真正的引導孩子。
17.當孩子有情緒問題時,父母最需要同理心去認可孩子的情緒和感覺,弄清孩子為什么會這樣想辦法幫他走出泥沼,等他平靜后來跟他談談我們能怎么辦?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情緒只有流暢的表達出來,被自己接納分析認識之后,才能真正的管理好它。
18.很多時候大人對小孩是一種敷衍,反過來,如果有一天你老了,你需要孩子為你做點事的時候,會不會得到種種的推諉呢?一如當年你糊弄孩子那樣。
19.孩子很多時候要的其實并不多,他們僅僅渴望父母的一個關注的眼神,一個擁抱,哪怕只是摸摸頭拍拍肩膀,他們也會覺得很滿足。
20.讓孩子感到被關注,孩子會覺得這個世界充滿愛和理解,而不是冷漠和忽視,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內心會更加溫暖,會更加疼惜心愛的人。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原生家庭,有沒有給孩子的內心種下一顆溫暖的種子。
21.俄國作家斯托耶夫斯基說,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靈魂,其實就是跟過去的自己對話。
22.孩子都喜歡做兩件事,一件事是吸引大人的注意,一件事是控制大人。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急切渴望與父母溝通的,即使是叛逆期的青少年,他們表面看上去自我而冷漠,但是內心依然渴望父母的認同和關注。
23.大多時候父母會忽視孩子內心的想法,用自己的感受來代替孩子的感受,而且還常常怪孩子不懂事,如果父母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與孩子感同身受,對孩子來說是多么好的事情。
24.孩子被情緒左右的時候,耳朵是聽不進道理的,但他們的身體是敏感的。所以很多時候可以蹲下來抱抱孩子。
25.父母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最應該保持的就是孩子最原始的真誠,而前提是父母首先要成為一個真誠的人,因為只有真誠的人才會擁有這份同理心,而擁有同理心的人,不管是育兒還是預計亦或是家庭及婚姻,都能得到更多的幸福,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
26.在對待孩子沉迷于電子產品時,我們要做的不是禁止而是引導,如果什么都禁止了,那還要教育干什么?
引導,最好的方法是立規矩,幫他挑選節目,一起約定時間。
因為他沒有嘗到被禁止的心里痛苦,所以只是會考慮什么時間看看多久,看哪個節目的問題,有了充分的自主,就不會沉迷了。
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告訴孩子某些行為的后果,而不是一味的禁止,這樣孩子會感受到尊重,還能養成自律的習慣。
同時如果你每天讀書學習努力進步和臭孩子不努力,要知道你嘮叨1000句不如一個榜樣有用。
27.很多時候你要孩子自律,其實就是希望孩子聽話乖巧,順從自己省事卻忽視了孩子內心的感受,往往不經意間就傷害了孩子的自我獨立意識,最后成了父母的附庸。唯有培養孩子真正發自內在的自律,才是真愛。
28.孩子的自控力并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獲得的,她和孩子的父母是否對孩子信守承諾有很大的關系。幾乎所有說不通的孩子,都有被大人無數次哄騙的經歷,只是小小的他們不能講出內心的感受而已。
29.一句話說的非常好,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父母破壞規則,孩子就會輕視規則。
30.自律的孩子面對這個復雜的世界能更多一份自信,內心也會更自由,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一份心靈禮物。
31.母嬰關系其實決定了嬰兒日后的社會關系,在生命中的第1年,他需要母親時時刻刻的陪伴,尤其是睡眠時的陪伴。
32.盡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如果實在是吵架了,那也要當著孩子的面再次和好。
33.如果平時父母能夠讓孩子明白,即使哭鬧也無法滿足他的那些不正當的需求,這種哭鬧就不會發生。但千萬不可用走掉來威脅孩子。要和善而堅定!
34.你發火可能只是覺得自己臉上掛不住而已。
35.“我們終此一生都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們對孩子的基本態度應該是守望和陪伴而非控制。人喜怒哀樂,愛與憎都應該發自本心,而非只為了另外一個人的期待,這樣的人生才是屬于自己的。
36.整個世界都很正常覺得慢,只不過是我們自己太急罷了。自己是不是太急躁,給孩子的期望值是不是超過了孩子的實際能力,是不是被別人家的孩子影響了?
37.有時候拖延行為本身就是孩子在用行動告訴你他的心聲,他不樂意做這件事,這個時候父母要有方法才行,單純的責罵卻不是好主意。
38.孩子的成長本來就是學會控制情緒的過程,如果父母沒有去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和愛,而是忽視孩子的情緒,最后孩子會更加叛逆,甚至會變得歇斯底里。
39.父母一兩次的傷害孩子自己會把傷口修補好,不過還是會留下傷痕,如果時間長了后就要成為習慣了,父母就要考慮孩子的心理傷害了,不要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其實他們什么都明白。
40.父母情緒穩定,家庭會更加溫暖,孩子才有安全感,相愛的父母總是會在歲月中變得溫和,那些尖銳的棱角會被磨平。而孩子也是希望父母能夠相親相愛,孩子需要情緒平和的父母,需要溫暖的家庭氛圍。
41.如果你問一個孩子,你最想要的禮物是什么?小家伙的回答肯定是爸爸媽媽的陪伴,但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另外一個更深層次的渴望,爸爸媽媽懂我。
42.記得和孩子一起讀書,爬山,打球,跑步,聽音樂,看電影,談人生,建立屬于你們共同的家庭文化,在這里面一個小小的動作也能得到響應。
43.給孩子定規矩,最好在八歲以下。在十歲以前定規矩,孩子還是愿意聽你的,為什么呢?因為在十歲以下,他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依靠,那就是父母,但是到十歲以后他覺得離開父母也是可以活下去的。而且他還會發現和父母對著干,父母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44.孩子在十歲以前對你是打開的,你能走進去,一旦過了這個階段就會關上,你想強行闖入必定傷及彼此。
45.你越教育他越反感。父母越在乎的東西,他越要去要挾甚至是毀滅。
46.一個人在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為人父母都要細細體會。
47.教育孩子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最依賴的階段錯過了將來再怎么努力也無法提供實質性的影響。
48.一個孩子將來能成為什么樣的人,往往取決于孩子在早期成長過程中受到何種層次的家庭教育,所以父母的高度會起到很大的作用,而這個高度絕不是說家長的學歷財力,而是指眼界,態度,胸襟,還有你不停努力學習,付出進步。
49.!你爭,你就得背負;你舍,你就得心閑,所求所取所活的模樣,皆由心生。
50.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說,人最本質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51.從出生到10歲是孩子閱讀的黃金10年。
52.每個人的世界都很小,每個人的世界都有限,孩子轉瞬就長大,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其實并不多。我始終相信愛閱讀的孩子不會變壞,因為你的陪伴會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趣味,也會讓他更加期待這樣的時刻。
53.讀書始于趣味,意義,知識等等都在其次,趣味最重要。閱讀將決定孩子這一生的精神世界是平級還是豐富。
54.親子閱讀有三個境界,第一個是知心,就是要充分的認識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閱讀水平,第二個是用心,就是要尋找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在不同階段給孩子最好的方法,第三個是吳昕到這個階段主要靠孩子自己去悟,這也考上家長的智慧,不要讓孩子覺得閱讀苦累,也不要讓孩子失去對閱讀的興趣,更重要的是不要有功利的目的,不要解決某個問題而讓孩子找書讀。
55.父母應該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不能時刻用命令的口吻和姿態跟孩子講話,而應該考慮孩子的感受。
56.養育孩子不僅僅養育他們的軀體,更關注他們心靈的成長,那些好的圖書就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它們就像一顆顆的種子,埋在孩子的內心,慢慢的成長發芽,開花結果,讓他在漫長的一生中不會迷失,無論世事如何,總能留有一份善和理智。
57.勤儉持家久,讀書濟世長。一時的富裕不算是富裕一代的成就,也稱不上是成就。
58.給孩子留一套房,不如留一屋書,給孩子一個讀書的環境,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才是給予他最好的保障。
59.這世上沒有任何量尺,可以測量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么深遠,對于精細的計算過于功利的強調學習的目的性都是非??膳碌?,對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不是你留多少錢,而是他們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在哪里?在他們最需要你引導的時候你做了什么?在他們的內心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身為父母,在這個浮夸和炒作橫行的時代,更需要堅守本心,做一個有夢想的有趣的父母,給孩子留下豐富的精神財富,這比什么財富更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