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發脾氣時,其實孩子的心理有一句話:爸爸/媽媽,你發脾氣的樣子真的很恐怖。
昨天看自己寫過的日記,這一個月中,有好幾次和孩子發脾氣,現在看看,這些事根本不值得發脾氣,孩子找不到鞋、在地上玩沒穿鞋、玩玩具沒有及時收拾好。坐在孩子的書桌前,想想自己當時發脾氣的樣子,真的是很難看,甚至很恐怖,這個世界最大的破相就是發脾氣,想想孩子當時的表情,充滿了驚恐與驚慌失措,沒過多久,孩子很快的原諒了我,有時還會安慰我:爸爸別生氣了,以后我聽話。想到這里,心里一陣發酸,眼角不由自主的濕潤了。
孩子是那么的無辜,是我們沒有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孩子充當了我們情緒發泄的出氣筒。雖然事后我們會很內疚、很痛苦,也有很強改變的意愿。但是過了一陣子,這樣的事情再一次發生,當事后我們恨不得抽自己幾個耳光,似乎也無法解決這樣的問題,似乎這樣的事情就是一個輪回。最害怕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我也慢慢習以為常,那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會是多么大呢?
在《媽媽,你生氣的樣子真可怕》中,作者幫我們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也給出了一些解決方法:
一、認識:
1、孩子本身沒有錯,往往是父母情緒失控而已。
有一次,孩子玩耍過程中不知道把其中的一只鞋弄到哪里去了,我讓孩子自己找,她沒有找到,我卻因為這件事而大發脾氣。其實,這件事與孩子把鞋弄丟有什么關系呢?大人也經常弄丟東西,孩子會責備我們嗎?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我發的脾氣現在看來都很霸道,都很無知,都是情緒失控,而孩子無端的承受著我發脾氣的后果。
2、發脾氣的教育不是有效教育
當孩子出現了你所所謂的錯誤,我們發脾氣,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嗎?看看我們發脾氣時孩子的習慣性反應:孩子溫順聽話,喪失了自主意識;孩子被你的脾氣驚呆了,以后做事畏畏縮縮,做事情前看你的臉色;孩子和你對著干,同樣發脾氣,扔東西;對你的脾氣置若罔聞,不予理睬。你發脾氣式的教育有什么效果呢?
二、改變方法:
1、學會控制我們的脾氣。父母平和的情緒是孩子心靈自由的天空,如果你是五彩斑斕的,孩子也是五彩斑斕的。父母情緒的不穩定會影響孩子情緒的穩定。因此,需要我們父母長期的學習情緒管理。
2、自省。我的內心也有很多的憤怒需要被覺知,需要被治愈,我也曾經被父母這樣傷害過,這是我們家族代代相傳的業力,我愿意經由親子關系認識自己、成長自己。家庭不幸的輪回,且讓我承擔,且于我終結。
這段話給予我很大的震撼,同樣心里也充滿了力量。是的,我的現狀與我的家庭有著很大的關系,但我不能把我的問題經由親子關系傳給我的下一代,這種不幸應該由我來終結,我也必須有這種擔當。
3、給情緒釋放的空間。當我們脾氣上來時,我們可以去另外一個房間,去窗戶那里透透氣,去澆澆花,把讓你生氣的事情放下來,讓自己冷靜下來。在你想發脾氣的時候,站在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問自己這樣的幾個問題:孩子盡力了嗎?是不是我要求有點高了?是不是我沒有弄清楚事情的緣由?是不是我做的過分了?
當我們學會了管理自己的情緒,我們就會恢復理性,我們就會心平氣和的和孩子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任由自己發脾氣而找出彼此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