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的一位同事剛買了新車,由于車技生疏新車已經刮了幾次,剛好周末在外地開年會,需要開車去外地。這時候,小編的這位同事開始糾結了:因為自己刮了幾次車,擔心開車去無法順利到達。
對此,小編是這樣開導的:刮車這件事已經發生了無可挽回,你現在要不要開車去,應該著眼于今后,實際上開車總有一個熟練的過程,并不會因為你少開車車技就會自動變好。
這位同事思考了一陣,最終還是開車去了,來回路上都很順利,而且車技有了很大進步。
小編講這個故事,就是要引出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沉沒成本。在上面的故事中,“新車已經刮了幾次”這個事實其實就是沉沒成本。
在日常生活中,沉沒成本的例子隨處可見,在理財投資上更是如此。但是,面對沉沒成本,很多人往往作出錯誤的選擇。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講講,沉沒成本到底是如何影響投資決策?我們又應該以何種態度面對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覆水難收
沉沒成本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是指由于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弄清楚沉沒成本的核心概念,小編認為,用大白話解釋沉沒成本就四個字:覆水難收,已經發生的不可改變的損失。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用一個生活中的經典例子來說明什么是沉沒成本:假如你花7美元買了一張電影票,你懷疑這個電影是否值7美元。
看了半個小時后,你最擔心的事被證實了:影片糟透了。你應該離開影院嗎?無論你離開影院與否,錢都不會再收回。
就像小編那位同事,“新車已經刮了幾次”已成事實,無論你今后開不開車,都無法改變刮車的損失。
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比如,你帶女朋友去餐廳吃飯,吃了一半發現太難吃了,無論如何你還是要買單;再比如,你和男朋友交往了半年,發現兩個人其實不合適,那么過去半年的各種付出也是無法挽回了。
在投資理財上,就更明顯了。比如,你看好某只股票,結果買入大跌,在這只股票上的損失就是沉沒成本,即使以后可能賺了錢,但是曾經虧損的事實是無法改變的;再比如,投資P2P,平臺跑路了,所造成的損失也是一樣無法改變。
總之,沉沒成本就是已成既定事實的無法改變的投入(損失),沒人喜歡沉沒成本,但是又不得不面對這個現實,就是這么無奈!
面對沉沒成本的錯誤姿勢
面對沉沒成本,很多人都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就拿上文的例子來說,交往了半年的情侶發現不合適,這時候通常會出現以下劇情:
身邊朋友都勸女方分手,女方往往會說:“我已經付出了這么多,分手后,我那些感情不都白費了。”聽起來是不是還挺有道理?可是姑娘,你不分手也改變不了不合適的事實啊!難道你還要繼續不幸福下去?
還比如說,上文提到看電影和去餐廳吃飯的例子,很多人覺得既然錢已經花了,怎么也要忍受完了才能證明花錢的價值。所以,就算是部爛片也要繼續看,就算是爛菜也要繼續吃。
可是,為何不換個角度想想:既然錢已經花了,為什么還要浪費時間忍受呢?為什么還要在金錢損失的基礎上,再加上時間和感情的損失呢?
再說炒股,面對虧損的股票,人們總是保留甚至加倉,反復買入想要“挽回損失”,往往會陷入越虧越買、越買越虧的困境。
更明顯的是一些金融騙局。比如,臭名昭著的3M金融騙局,崩盤后重啟仍有數以萬計的投資者蜂擁而入,最終這個騙局席卷中國老百姓上百億財富。
為什么明知道是騙局還要繼續投呢?無非是不愿意接受沉沒成本的現實,為了回本最終卻付出更大的代價。
這種錯誤的選擇,在經濟學上叫做“沉沒成本謬誤”,是指即某件事情在投入了一定成本、進行到一定程度而后發現不宜繼續下去,卻苦于各種原因而將錯就錯。這是面對沉沒成本時最常見的錯誤選擇。
還有一種與之相反的錯誤選擇,就是完全逃避。就拿小編上文中提到的同事來說,由于太糾結于過去開車發生的小摩擦,由此對開車這事產生了比較強烈的抵觸和恐懼心理,總是用過去判斷未來,所以就越發糾結要不要開車。
在投資上也是同理,不少人投資P2P往往因為吃過一次虧,就否定整個行業,結果依舊是對P2P投資一竅不通,對于投資風險自然更說不上認識了解。本質上,并沒有降低你的投資風險。
無論是沉沒成本謬誤,還是完全逃避,都是面對沉沒成本的錯誤選擇。很多人之所以會這樣選擇,歸根結底是主觀上不愿意接受沉沒成本。
人人都厭惡風險損失,一旦發生損失,很多人都會產生鴕鳥心態,將頭埋在沙中,拒絕接受沉沒成本,幻想通過被動等待或繼續錯誤的付出來挽回損失。
但是,往往越是鴕鳥心態,越容易造成更大的損失。等到沉沒成本的損失達到自己不能承受的地步時,就只能被動放棄。這就好比股市中的散戶,能止損而不止損,最后淪為他人收割的韭菜。
面對沉沒成本的三種正確姿勢
面對沉沒成本,該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
總結起來,不管是日常生活還是投資理財,面對沉沒成本,小編教你三個正確的姿勢:
一是盡量避免決策失誤導致的沉沒成本。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做決策之前要深思熟慮,在投資理財時更要充分考慮風險收益比,成熟的決策不求完美、但求無悔,這樣才能盡量避免產生沉沒成本。
二是學會設置投資止損線,嚴格執行止損紀律。
當沉沒成本已經發生了,不要再做自欺欺人的鴕鳥,要做當斷則斷的壁虎。
有句話叫做“當斷不斷,其后必亂”,在投資理財上十分適用。決策失誤產生虧損時,只要達到自己預設的止損線,要立馬斬斷虧損保護剩余資金。千萬不要被動等待甚至將錯就錯,這樣只會加大沉沒成本,最終騎虎難下。
三是未來決策不要受制于沉沒成本。
回到小編那位同事的故事,為什么最后還是決定開車呢?其實原因并不復雜,當認識到過去“刮了幾次”的損失無法改變的時候,決定開不開車就不能以“刮了幾次”的沉沒成本來衡量。
同事的想法是:“既然車已經買了,而且以后也要經常開,為什么不早點練起來呢?”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句更形象的解釋叫做“來都來了”。比如說,周末約朋友去游樂園玩,到了門口發現門票丟了或者忘家里了,這時候你怎么辦?相信有過這種經歷的人,都會選擇重新買票,因為“來都來了”。
簡單四個字,其實揭示了一個道理:對未來的決策不要受制于過去的沉沒成本。小到個人,大到企業,無不如此。很多企業因為受制于過去的投入而不敢創新,而錯失了未來的發展機遇。
誠然,面對沉沒成本,換誰心里都不爽,畢竟人人厭惡虧損。但是,學會接受虧損也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必修課,從這個角度來講,不妨把沉沒成本當成是對我們每個人理性思維和心理成熟的磨礪。
當你不再因沉沒成本而糾結反復時,才能做出真正著眼于未來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