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我的聲音我做主(下)
跟小孫老師約好的后半首歌的錄制時間很快就到了,一走進錄音棚,小孫老師一邊開機器一邊很隆重的給我介紹了他們家的頭牌:Manley的話放和通道條。這是小孫老師的老師,也就是工作室的創始人去美國人肉快遞回來的,它的話筒、話放、通道條和母帶處理設備都是世界頂極的產品,在歐美一線大棚隨處可見,是高端錄音和母帶工作室的必備利器。作為外行我對這個品牌沒什么概念,只是大概可以類比,這個設備在錄音領域的地位,估計類似我了解的咖啡機設備里的辣媽La Marzocco品牌。
有了上一次的經驗,這一次很快就進入了狀態,自己終于有點兒能感受到哪一句錄的好,哪一句錄的不好了。開始體會到怎么把握句與句之間的起承轉合,體會到什么是真誠的聲音和情緒飽滿的曲調。小孫老師為了錄取到足夠多,足夠好的聲音素材,副歌部分按照歌手錄制專輯的要求,讓我用不同的情緒連唱幾個版本。終于,歷時2個小時,跨越3天,屬于安琪何何的首張單曲錄制完成!
聽說我后面要來棚里錄制的是唱阿卡貝拉的,我特別好奇這種音樂形式的現場是怎樣的,于是決定留下來旁觀。
一邊等錄制者的到來,一邊跟小孫老師閑聊,也正好可以用以豐滿上次給他草草幾筆勾勒的人物素描:
我精準的猜到小孫老師是95年的,讓他很是驚訝。不過,讓我驚訝的是,他并非從小就學音樂,然后順理成章的考專業的音樂院校。小孫老師小時候接觸的興趣愛好類都是運動類別,比如跆拳道,唯一跟音樂搭上邊兒的就只有街舞。高中時期才開始正式的系統接觸音樂,而后走上專業這條路。
小孫老師很年輕,但在對錄音這個職業的理解上又有與之年齡不符的老到。他很清楚錄音師是個枯燥的活兒,最終呈現出來的美妙歌聲在他們的工作中會被拆分成一個一個對應在音頻軌道上的單音符,他們就像個聲音匠人,錄制獲取聲音的素材,再一個音符一個字的去修正,去美化,最后進行一定的打磨、組合,完成一個作品。
他也很清楚,錄音師是錄制一首歌曲的工作鏈條上的基礎,他是會直接跟歌者接觸的人,是歌者聲音和情緒的記錄者和傳達者,有了錄音師的工作,才會有后續混音師,歌曲的整體包裝,直到一首歌曲流通到商品市場中。
在我看來,95年的小孫老師未來還有無限的可能,不僅僅是因為他年輕,還因為我看到了他跳脫的思維和性格之下,那份對錄音的專注。
正聊著,錄制阿卡貝拉的兩個年輕小伙子到了。從外表看,兩個人都屬于非典型音樂人,因為穿著和言談都特別樸實和內向。不過他們一進棚一發聲,我就相信了他們是音樂人,不知道他們是專業的歌手,還是業余愛好者,但他們一定是熱愛音樂的。他們用自己的聲音模仿出各種樂器的聲音來表達一首歌曲的時候,也許還不夠完美,但卻極認真。一首“山頂”被他們演繹出了另一番景象。
小孫老師還在繼續跟兩個小伙子討論,錄制中,我打了招呼,悄悄的離開了錄音棚,因為不想影響他們的專注。至此,我的30清單上關于聲音的第一次記錄,就算告一段落了。我很期待也很好奇,后期制作以后的最終成品會是怎樣的。
題外話:
有了這次完整的錄歌體驗,我以后都不會再輕易批評歌手唱現場唱的不好,因為我知道唱歌要次次達到完美,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以后要下載歌曲來聽的話,我會付費下載,因為一首歌的創作、錄制真的包含了歌手和整個團隊的很多辛苦工作,他們的付出應該有所回報。
匠人精神,一直是我非常佩服和推崇的,如果我們對待事物都用匠人之心去對待,就沒有做不好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