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自己的小時候,感覺自己特別安靜,只想找個沒人的地方自己安安靜靜的待著,不想與人交談,不想和人說話,所有的一切帶來的都是恐懼感。后來自己慢慢的長大了,發(fā)現(xiàn)如果我還生活在這個宇宙中,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必須要與人接觸,要和人相處。
阿德勒曾說:“要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這是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
2
我并沒有覺得自己的這個想法有什么問題,而且也有很多隱士不是也過著這樣的生活嗎?也許自己到了一定的年齡段自己也是可以這樣過生活的。慢慢的發(fā)現(xiàn)自己真是異想天開呀,無論你想怎樣生活,只要你在這個宇宙之中,那么你不想與人接觸,不想與人交際的這個想法就是無法實現(xiàn)的。
面對這樣的情況,自己能夠做到的就是需要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所在了。
3
為什么自己不想與人交談,為什么自己不想與人接觸?是什么原因讓自己變成這個樣子。
還記得小時候家里來人的時候,因為不知道自己要如何反應,如何應對,所以自己采取了不說話只微笑的態(tài)度。自己的這種態(tài)度,讓家里人漸漸的給我貼上了“害羞”,“不愛說話”,“不會說話”的標簽。在這些標簽的影響下,自己似乎更加確信自己的性格就是標簽所述的樣子。慢慢的在家里就更不想說話了,只想安靜的一個人待著。
在自己成為住宿生的時候,自己還不是很適應。看到大家可以開朗的交談說著彼此感興趣的話題,自己總像是局外人,無法融入到那個環(huán)境中,與舍友說話時也總是在想自己的話語是否給她不好的感觸。自己似乎時時刻刻都在想怎樣能成為善談的人,怎樣能夠讓大家不討厭自己,怎樣能夠和大家一樣暢所欲言。
4
“那是因為你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你認為與其陷入那種窘境倒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與任何人有關聯(lián),也就是說,你的“目的”是“避免與他人的關系中受傷。”當在《被討厭的勇氣》第二章里看到這句話時,自己的大腦中出現(xiàn)了一剎那的恍惚。自己之所以會有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是因為自己一直在逃避,一直在做“自我保護”的無用功。
回想到曾經(jīng)自己在一個地方工作的時間久了,自己就會變得比較敏感,然后就會想,我是不是跳槽后就會好一些,到了新的環(huán)境自己就會變好。當自己的假設變成真的,狀況依然如舊,只不過是換一個環(huán)境來繼續(xù)逃避。
因為怕受傷,不敢面對自己,對自己沒有自信,始終抱著“如果這樣,即使做了也肯定會受到打擊,到時候就會更加沒有自信”這樣的恐懼心理,所以才會制造出標簽這樣的問題來。
因為靠著這些標簽才能讓自己接受對自我或者社會的不滿以及不順利的人生。需要這些“標簽“之類的話來安慰自己。
5
面對這樣的情況,解決問題關鍵在于“接受現(xiàn)在的自己”無論結果如何,樹立起向前邁進的勇氣。
在學習生涯咨詢基礎課程的時候,無論是任何一項幫助自己的工具,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悅納”,無論在任何一種情況下,接受自己才是先決條件。只有接受真實的自己,才能夠發(fā)現(xiàn)探索改變自己的突破點,也許在于自己來說,最難的就是悅納自己。不再挑剔自己,看似簡單,卻是艱難。
6
“行勝與言”無論自己如何說要接受自己都是渺茫的,開始按部就班的做才是硬道理。了解原因之后就是行動。
自己的行動
1.? ? 每天晚上特定時間回顧復盤每天的事情,分析自己狀態(tài),提醒自己需要改進的問題。
2.? ? 在自己情緒壓抑的時候通過自由書寫,抒發(fā)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的情緒流動,而不是停滯。
3.? ?工作和生活中多參與活動,規(guī)定自己每次參與活動的目標,評測自己的達標情況。
在自己的踐行中,自己逐漸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根源,不斷的自我提問,自我深省。讓自己在不斷調整,不斷整理自己的狀態(tài)。
最近在得到的《武志紅的心理學課》里,武志紅老師提到了“情緒流動”,對于自己的感觸就是越是壓抑自己反而會讓自己陷入情緒的誤區(qū)無法自拔,不如讓它流動,也許會達到不一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