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所見
那天,中秋節(jié)前一天,一家人吃完晚飯,到村子里的廣場游玩,奶奶像往常一樣跳廣場舞,吉吉一到廣場就撒開了歡兒的跑,沒有一個認識的小伙伴,卻跟在所有人身后跑,只要有人跑他就追,偶爾回到家人身邊,繼續(xù)出發(fā),加入奔跑的行列。
那一刻我有點迷離,看著左手邊跳舞的母親,右手邊奔跑的侄兒,我想幸福莫過于此,倘若是自己的孩子,我會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老人身體健康,有自己的娛樂喜好;孩子活蹦亂跳、簡單快樂,能有什么比這更珍貴的呢。
第二天中秋節(jié)之夜,晚飯后吉吉央求媽媽打開了一塊月餅,嘗了嘗不喜歡,扔給媽媽,媽媽嘗了嘗也不是很喜歡,要求和爸爸一起分吃,爸爸不吃,媽媽又說,反反復(fù)復(fù),爸爸仿佛要發(fā)火了,這時站在門口的吉吉突然說:我吃。那一刻,我不是感動而是異常的心疼,不足三周歲的他仿佛聽出了父母之間的火藥味兒,及時化解了一場戰(zhàn)爭。
是經(jīng)歷了怎樣、多少次戰(zhàn)爭,才讓一個不足三周歲的孩子,變得如此懂事,成為了父母間的融合器?是怎樣不成熟的父母,才讓幼兒承擔了他們的不懂事?那天晚上,站在廣場上,獨自,我陷入了沉思。
第三天晚飯后,爸爸在看電視,媽媽陪著,吉吉跑到里屋找爺爺玩,爸爸看夠了,說:走。媽媽也說:走。吉吉央求:再待一會兒。爸爸不管不顧,徑直往外走,媽媽也沒有商量的余地,吉吉又央求,爸爸媽媽直接生氣,口里說著:那你待著跟奶奶吧,我們走…。見爸爸媽媽生氣了,吉吉哭著追趕,媽媽不理他,爸爸也說氣話,兩個人看著孩子哭:什么都聽你的,不能慣你這壞毛病,什么時候不哭了咱再上車…
每次面對這種情況,我都會不知所措。作為親人,我應(yīng)該去說些什么,可是又不知道該說些什么,說輕了無意義,說重了只能落埋怨,最后可能由孩子的吵鬧,轉(zhuǎn)變成家庭矛盾,所以每次我都選擇了沉默,畢竟我們離得太遠,接觸不是很多,又有什么權(quán)利去評論呢。
[2]我所思
三天三個事件,由幸福到思索,我沒有教育過孩子,也不知道教育孩子有多煩瑣,但我知道如此行為肯定不對。
第一天,廣場上撒開歡兒跑的寶貝兒,讓我想到寶貝兒上學(xué)的表現(xiàn),大部分孩子初上幼兒園都會不適應(yīng),哭哭鬧鬧一兩個星期,可是吉吉寶貝卻沒有,很快適應(yīng),而且喜歡幼兒園生活,放學(xué)后還要多玩會兒。
許多人都說真棒,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好的方面,也許這是孩子的性格使然,吉吉寶貝真的好棒,有著超于常人的獨立性。然而,也許還是因為被壓抑太久,幼兒園讓他返璞歸真,成就了他的本性呢。當然一切都有可能,但當為人父母對孩子保護太多的時候,就剝奪了屬于他的權(quán)利,本以為是為他好,其實變相中卻害了他。
他還是孩子,對一切充滿了好奇,喜歡跑跑動動,喜歡玩泥玩水,喜歡嘗試新鮮事物,不要因為自己的懶惰、不要因為自己的主觀喜好和判斷就扼殺了他的天真淳樸。
第二天的月餅風(fēng)波,一件小事卻折射了一個家庭的環(huán)境、夫妻的相處模式,要知道兩個人相處直接影響的就是孩子。不要不以為然、不要滿不在乎,潛移默化中孩子在因父母而改變著。
那天晚上,我和母親說:小時候,每次您和爸爸吵架,就會說我不活了之類的話,表面上看仿佛沒什么,但當我通過寫作來挖掘自己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我竟害怕親人吵架,每次面對親人的爭吵就會很無助、害怕失去、無言以對了起來。即使今天,我可以給許多人講出許多大道理,但面對親人的爭吵依舊像個孩子一樣會躲起來,無計可施。
這就是結(jié),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直接影響,如此影響有大有小,輕者不易察覺,重者改變性格和命運。如果夫妻之間不能夠和諧相處,如果兩個人動不動就爭吵…,會教育培養(yǎng)出怎樣的孩子可想而知,也許他的壞脾氣、暴力傾向全部來源于最愛他的父母。
第三天的哭鬧,捫心自問,倘若作為成年人的我們正在做一件事情,突然有人打亂,要求我們改變行徑,我們會欣然接受嗎?
爸爸媽媽看夠了電視要走了,就得立刻馬上走,沒有商量的余地、沒有緩和的空間,以己及人,有幾個能做到。
孩子是完全活在當下的人,他們不會提前預(yù)期,一會兒爸爸媽媽要去做…,我得時刻準備著,他們只會盡情玩耍,享受當下的快樂。
語言暴力只是逞了父母的情緒痛快,決不能教育出好孩子。
孩子就應(yīng)該盡情玩耍、快樂,不要以聽話乖巧為衡量標準,也不要因懂事服從而沾沾自喜,許多懂事的孩子背后都有著不懂事的父母,因著父母的不懂事讓自己的孩子承擔了太多。
曾經(jīng)的我非常不喜歡那些刁蠻任性的女孩兒,認為她們有點作作、不可理喻,可是現(xiàn)在的我卻很羨慕他們,因為在她們刁蠻任性的背后,必然有著肯包容理解她們的親人和愛人,那是她們的幸運,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所以我羨慕她們。以此類推,違背孩子天性,異常懂事的孩子也許真的不是幸事,他們必然承擔了超于同齡人的重荷。
每一個愛孩子的父母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不要因著自己的不成熟讓年幼的孩子承擔太多,也不要因著自己的想當然而扼殺了他們的天性,讓他們健健康康、快快樂樂成長吧。
最好的教育就是身體力行、依著孩子的本性自由發(fā)展,為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性格形成以及心理健康,不要暴力、不要對抗,給他提供一個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愛他的母親(父親),多溝通交流、溫柔以待,也許未來他不會富甲一方但卻有著健康的人格,簡單并幸福著。
父母健康、孩子快樂,如此幸福不是每個人都能懂得、珍惜,但當許多人懂得、想要珍惜時卻為時已晚,父母不在、孩子已成、自己無力。只希望媽媽跳著廣場舞、寶貝兒無憂無慮奔跑著,如此幸福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