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精進學思行?精進學思行?今天
上周末,我們如期開展了全員大會,創始人在介紹公司文化時,重點強調了做人做事要誠實正直,并用"靠譜指數"來評估他對一個人的信任程度。他說和他接觸過的人,他賦予的靠譜指數是不同的,如果按照百分比,有些人是100%,他完全信任;有些人是50%,這個人的話要打對折;有些人是10%,最好就不要相信他。
如果你在別人眼中“靠譜指數”高,通常也意味著你的信用比較高,這樣你做事情的成本就會比較低,甚至能享受到額外的好處,比如支付寶的“芝麻信用”,可以讓誠信的人有更多的福利。
當然,我舉這個例子,不是想強調靠譜指數的重要性,或者如何培養靠譜指數,而是想說,從“批判性思維”的角度,這樣可能帶來一種典型的謬誤——因人廢言或因人信言,我們再看一個例子。
2016年,特斯拉汽車出現了一起裝車事故,因為使用了它的輔助駕駛功能,于是媒體開始質疑該公司的技術,為了擺脫公關危機,特斯拉公司的CEO馬斯克于是講,特斯拉這起致命車禍出在自動駕駛功能使用了1.3億英里之后,而美國平均行車0.93億英里就出一次死亡事故,因此特斯拉的事故概率低于平均水平。
當你聽到這里,你怎么看?你是相信馬斯克的說法,還是質疑他?你的依據是什么?先不管他說的對與否,如果你因為是"馬斯克"說的,就相信/不信,你就犯了“因人信言/廢言”的謬誤,而從“批判性思維”的角度,你應該分析他提供的證據及其邏輯的合理性,并最后相信自己的分析和判斷。
在訓練批判性思維中,我們會碰到各種謬誤,我們這個“批判性思維”系列中也不會一一列舉,本文重點介紹我認為比較常見,也是在工作生活中碰到的比較常見的,分別是因人廢言/信言謬誤,稻草人謬誤,滑坡謬誤以及虛假兩難謬誤,并重點介紹“虛假兩難”謬誤。
1 因人廢言/信言謬誤
所謂因人廢言或信言,就是依據某一個人的品性,選擇相信他說的話,比如我們常常聽過“誰誰誰說過……,所以我應該相信……”,“這個人人品有問題,他講的話不要信……”,典型的還有“地域歧視”,或者是“相信權威”。
2 稻草人謬誤
“稻草人謬誤”,指的是,為了反駁對方的立場,而歪曲、夸大或以其他方式曲解,使得對方更容易被攻擊。為什么叫"稻草人”,因為它比真人更容易被擊敗。
比如你老婆說“你今天下午帶一下娃吧”,為了反駁她,你可能會說“什么?又是我帶?難道我天天帶娃,不用工作,不用養家了”,這就是典型的稻草人謬誤。
還有一個類似的情況,經常會出現在調查問卷。假設你問你去調查人們對于同性戀結婚合法性問題,可能有30%的人支持,30%反對,還有40%無所謂,你的解讀方式可能就很有講究,你可以說“只有30%的人支持,所以我們不應該讓其合法化”,也可以說“超過70%的人支持,所以我們應該推動”。這個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常見,為了達到某個目的,故意突出某個局部和片段,來強化自己的觀點。
3 滑坡謬誤
你可能聽過"馬掌釘的故事",因為一個馬掌釘,鐵釘丟了一個馬掌,因為一個馬掌,國王被俘虜,進而丟失了一場戰役,因為這場場戰役,丟了一個國家,所以,就是一個馬掌釘導致國家滅亡,我不知道故事真偽,但是感覺邏輯很奇葩。
而這就是我們想說的“滑坡謬誤”,典型的情況是“ 如果允許X發生, Y就會隨之出現”,但如果事實上沒有理由表明“ X會導致 Y",前述判斷 就是 錯誤 的。X 和 Y 可能 具有 某種 相似性或相關性, 但這 并不 意味著 他們 當中 的 一個 必然會 導致 另一個。比如摩爾(B. N. Moore)?在《批判性思維(原書第10版)》中講了一個例子:
反對“ 手槍 管制” 的 人有 時 使用 滑坡 論證:“ 如果 出臺 手槍 登記的法律, 就不 可避免 會規定, 一切 持槍 皆為 非法。” 如果 沒有 理由認為 第一 部 法律 會 導致 第二 部 法律, 這個 論證 就是 謬誤。
現實中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比如一個博士在畢業之前特別焦慮,為什么?他的“坡道”是這樣的:如果我不能順利畢業的話,就找不到工作,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娶不了媳婦,如果娶不了媳婦,那我就只能孤零零過一生,所以就會因為是否能順利畢業而特別焦慮。這里的問題是什么?而實際上在每個環節之間不是必然的因果關系,而我們常常忽略了可能性,而這也是另一個謬誤的重要原因——虛假兩難謬誤。
4 虛假兩難謬誤
所謂"虛假兩難",就是把自己置于兩種極端的選擇,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它常常有兩個子類——完美主義和劃界謬誤。
4.1 完美主義
你是否聽常常聽過這樣的話"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如果這個人過往有過很多個“做到最好”的案例,否則很有可能成為“不做的借口”,比如有你在工作中可能碰到這樣的情形,做一個事情需要資源和條件,有人就會說“現在條件和資源都不夠,拿不到最理想和精確的結果,與其這樣,還不如不做”,如果你問他,"還有其它的方法嗎?",他可能說“沒有了,只能這么做。”,他完美地避開了要做的事,而且還不用承擔責任。
這就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而NVH(噪聲振動)性能開發中,工程師也會碰到類似的情形,有些人不想改自己的零件,經常挑戰,你能不能告訴我,改了之后100%就沒有問題,如果是我就改,否則我不改。
4.2 劃界謬誤
在《批判性思維(原書第10版)》中介紹了一個例子,在洛杉磯,有4名洛杉磯警官毆打了一個叫做羅德尼.金的男子(50多下),但是警察卻被判了無罪,為什么?因為其中有一個陪審團的成員他的論證如下:
把整個亂施暴力過程拆解來看,如果打 1下不算,而如果他是被打了50多下就算是“亂施暴力”,肯定其中有個臨界點導致“亂施暴力”發生,你能找到這個點嗎?如果你找不到,那么整個過程就不是“亂施暴力”,聽上論證邏輯挺嚴謹,而猛然一想,又覺得哪里不對。
書中的解釋是,“亂施暴力”的表達是含糊不清的,邊界很模糊,在《高維度思考》中也提到,我們現實中邊界是很模糊的,人們為了理解方便,需要分出很多類,而劃出很多明確的邊界,但在邊界處很難處理。
在我的專業中,最相關的例子莫過于“聲學包”材料的使用,為了降低車內噪聲,我們常常需要使用聲學材料,比如你看到的頂棚這些內飾件,他們常常有消除噪聲效果,而在汽車內部還有很多,在項目開發中,經常會被碰到一個挑戰叫做,"你能不能證明我這一小塊吸音棉的作用是多大了?如果沒效果,我就去掉了",聽上去很有道理,如果你不能證明它的效果,那就是沒效的呀,為什么要去做呢?但如果每一塊吸音棉都按這個邏輯,最后車內噪聲一定大打折扣,對此,原Tesla的NVH負責人Greg Goetchius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介紹,有機會我和你分享一下。
這就好比,跑步對身體的益處,你能告訴我今天跑步,會對我的身體產生什么明顯影響嗎?如果沒有影響,我就不跑了。但是,我們知道,如果你養成每周跑的習慣,在量合適的情況下,身體狀況肯定比不跑要好。
總結
我們在思維中,常常有很多謬誤,本文列舉了其中常見的幾種:因人廢言/信言謬誤,稻草人謬誤,滑坡謬誤以及虛假兩難謬誤。我發現,它們有一些共性,就是容易把事情的影響范圍放大,把不無關或者是相關的事情建立必然的聯系,比如前面的因人廢言,那就是把這個人本身的特性和他講的事情說的話做對應;而滑坡謬誤則把可能的相關關系變成必然的因果聯系。
而我認為這背后是人腦的一種權衡,因為認知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不進行歸類和標簽化處理,每個問題都仔細分析,代價太高了,而很多時候“靠譜指數”高的人,他的話大概率更可信。而反向來看,這就是“品牌”和"信用"的價值,當你的信用好的時候,別人和你協作就減少了驗證成本,你做事情也相對更加順利。
以上就是今天想跟你分享的關于謬誤的一些內容,“批判性思維系列”也暫時告一段落,為了方便閱讀,我把之前的內容放在了延伸閱讀中,歡迎交流~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摩爾(B. N. Moore) 等著. 批判性思維(原書第10版)機械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