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已經發誓說今年不再買書了,結果昨天給孩子買書,又忍不住挑了幾本自己要的。
今天早上一起來,看到連岳辦的讀書號上推薦一套孩子安全教育的書,又飛快下單買了回來。
買書和其他買買買的行為一樣,也是會上癮的。
每次收到快遞回來的書,一本本將它們放在書架上時,覺得自己特富有。
那種感覺,仿佛擁有了一堆食物,手中有糧,心里不慌。
可是買書和買其他物品是不太一樣的,其他的東西你買回來,就是你的資產了,而書買回來,你不閱讀消化,它就是一堆廢品。
但是書和其他的物品相比,又有其優勢:
其他物品別人拿走了就拿走了;而書,如果你閱讀了,就是你的了,你讀過它會增加你智慧,能豐富你的思想,任誰都搶不走。
02
有一次我在辦公室看書,被一個同事看見了說:“你真奢侈,居然花錢買實體書看。”
我說:“我手上這本書打完折不過十來塊錢,我要看兩到三天,而且以后還可以再看,你一天一包煙多少錢?”
他愣了一下想了想,呵呵的笑著走了。
可能現在網絡發達,很多書都可以下載到免費的電子版,即使是正規的閱讀軟件上面,付費閱讀也遠比買實體書要便宜。
可我還是喜歡買實體書,一是因為實體書不傷眼睛,而是實體書給我了一種真實踏實的閱讀體驗。
自己的書,可以隨意在上面寫寫劃劃,好詞好句、閱讀感悟,等寫完后便增添了一份熟悉感,陌生的書仿佛變成了自己的朋友。
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讀一本書的同時,其實是與書的作者進行心靈上的交流,靈魂上的碰撞。
作者的思維、觀點、人生閱歷、處事態度......都會多多少少的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痕跡。
讀一本書,仿佛在觀一個人的心。
我曾經跟一位朋友討論:有些人羨慕人家作家出書賺錢,但其實換個角度思考,我們只需要花幾十元甚至十幾元、幾元錢,就可以得到作者嘔心瀝血寫出來的成果,到底誰劃算呢?
03
有個小讀者不止一次的問過我:“姐姐,你說的讀書,真的要每天都讀嗎?”
我回答了好幾次“我自己是每天都讀的。”
她都不太相信,或者是不太能接受。
我后來想了想,自己在沒養成讀書習慣的時候,雖然心里也想讀,但每次行動起來又覺得讀書是負擔,坐在那里總是忍不住想刷手機。
現在的我,不是每天都要求自己讀書,而是每天都讀書成了自己的一種內在需求。
宋代黃山谷說: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對于我來說:現在一日不讀書,便會內心不安。
看到過這樣一句話:“看書,學習,努力提高自己,不一定會帶來好的運氣,但真的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句話看起來是雞湯,對我來說,卻是實實在在的感受。
我以前總是說自己是個慢熱的人,沒有急才,遇事反應慢半拍。
可是后來發現,那些遇事能夠快速做出正確應對的人,并非都是天生的聰明,而是有豐富的知識。在遇到緊急問題的時候,那些知識都會在潛意識中冒出來,讓他本能的做出正確的選擇。
我慢慢發現自己的這種能力在提高。
現在在做一個決定前,少了很多糾結;在做完決定后,少了很多后悔。
看書學習,使我不再像沒頭蒼蠅般人云亦云。
04
有句話說:“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讀過的書。”
氣質這個東西可能看不見摸不著,而且各人的各人的領會,但其實你讀過的書,從你的生活中為人處事上也能體現出來。
我以前是個挺自卑的人,怕熱鬧,人多的地方無所適從;
但更怕孤獨,一個人的時候又不知所往。
現在的我,能夠融入熱鬧,也能夠對抗孤獨。
人多的場和,可以安靜的聽別人談話,也能輕松的加入別人的談話,因為針對別人談話的內容,自己多少能有些粗淺的見解。
一個人的時候也能很好的與自己相處,靜下心來看一本書,簡直是精神的狂歡。
書本對心靈的滋養,使人內心充盈,可以心平氣和的對抗生活的無奈。
可能有些書籍看起來對現實生活根本沒什么用,但是卻可以讓我更加敏感,更加細膩的體味生活。
很多時候讀書并不快樂,有些書看的時候甚至沉重得讓人感覺難過,但過后會發現也是一種難得的體驗,從別人的故事里,感受不同的人生。
通過讀書,我也見識到了更好的人。不僅從書本上面,更通過讀書這件事情,擴大了朋友圈,結識了很多優秀的朋友后才發現,原來這么多人喜歡讀書。
05
漸漸覺得,讀書,應該是場馬拉松,要不疾不徐地跑一輩子。
因為,越讀,越覺得自己無知。
以前買書,也會舍不得,十幾塊錢的書,買的時候還會猶豫,其實是打心里看輕了書的價值。
想想我們去超市,隨便買些東西都是上百塊,菜市場買幾樣青菜也是幾十塊,口渴了路邊買瓶水,不也幾塊錢嗎?那時候,可是沒有半分猶豫過的呢。
書貴嗎?不貴。就像我和同事說的一樣,一本書的價格,可能就是一包煙、幾瓶水、兩顆大白菜。
書貴嗎?真的很貴。一本書的價值,甚至是無價的;帶給我們的營養也遠遠超出那些實物。
我想,買書的癮,我可能是戒不掉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