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是我很喜歡的高志宏、徐智明夫婦寫的。兩年前我看到這篇文章時就想,如果我還在做編輯一定要約他們來寫育兒書啊!——然而我不是編輯了……后來很快,他們就簽約后浪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講述他們育兒理念和方法的書:《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松做爸媽》。
高志宏、徐智明夫婦都畢業于北大,開過 18 年書店,不光翻譯+寫作廣告方面的書,還策劃出版了 150 多種圖書。
他們一邊工作,一邊自己帶大兩個兒子,還覺得很輕松。
后臺常有人問:給孩子買什么書?怎么培養孩子閱讀習慣?
今天這篇里都有。連只有資深出版從業者才知道的選書標準都有。
文章比較長,但看起來很舒服,文末還有我的貼心總結。祝周末愉快!
以下內容由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育兒基本》作者授權發布。
1. 盡早開始
培養孩子閱讀習慣要盡早開始。多早?孩子三個月。三個月的嬰兒開始能趴著,練習抬頭,偶爾伸出小手觸摸前面的玩具,這時候他的玩具中就可以包括圖案很大、色彩鮮明的布書了。“看,這是搖鈴,這是寶寶的小鏡子,這是布書,看看,能翻哦。”大人拿給孩子看,邊說邊翻,孩子會慢慢認識他的布書玩具。別拿小 baby 當什么都不懂的小動物哦,即便是剛出生的小嬰兒,也是很有智慧的,只是大人不懂而已。
等到能坐起來時,他會拿布書啃咬,偶爾還會翻頁。這時候還可以加上一些彩色的識物大卡,也可以拿一些大畫幅的畫書給孩子胡亂翻,被孩子撕了也不要緊,大人注意孩子不要吃到嘴里就好。
讓孩子從幾個月開始對這些可“讀”之物保持接觸,等到了八九十個月,孩子長成能滾、能爬、滿屋子好奇探索的活躍大嬰兒,你就會發現,他開始能偶爾拿起他的畫書,像模像樣地翻看了。讓小嬰兒隨時能拿到書,對于日后孩子和書建立起親近感非常重要。
盡早開始這么做,然后一直保持,到孩子一歲,開始走路、說話,他會偶爾專注地拿著他的書“閱讀”一會兒,孩子越大,他“閱讀”的時間會變長,再輔以大人的幫助、講解,他會發現,原來“書”也是好玩具呢。
之后的兩到三歲,大人逐漸增加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適齡童書,孩子慢慢就會把“看書”當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
我們帶第一個孩子時,因為早就有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理念,所以開始得很早,到三歲時,他已經是個每天都要閱讀的小 book worm 了。第二個孩子有大孩子的示范,也很早就能自己看書。
您看到這里也不要著急,閱讀這么美好的事,什么時候開始都不算晚,只要大人方法得當,孩子一樣能慢慢開始閱讀的。
2. 讀紙書
讓孩子讀紙質書,而不是各種介質的“聽書”、手機、pad、網上的讀物。真正的閱讀,是讀紙質書,真正的經典,也累積在浩如煙海的紙質書中。
數字媒體的信息量雖然很大,但是沒有經過一個像紙書從寫作、修改到編輯成書那樣一個相對長的內容沉淀、篩選過程,品質總體上仍不如紙書。而“聽書”,培養的是聽的能力,不是閱讀文字的能力。
從傳播學信息接觸的角度看,人們接觸“聽”的媒介,如廣播、聽書,是不專注的狀態,因為只需要投入聽力,不需要投入視覺上的注意力。而視覺媒體,因為要占據視覺,相對更需要專注。所以熱愛閱讀的孩子,會培養出更強的專注力,玩樂高那樣需要很長時間搭建的玩具、聽課、做作業,都會更專心致志。
孩子課上聽講不專心、做作業寫寫玩玩、坐不住、靜不下,歸根到底,是孩子缺乏專注力。開始培養孩子閱讀吧,等孩子發現閱讀的樂趣,學會半小時、一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沉浸在書中,他會變成一心一意地玩、一心一意地學、一心一意地讀書的,很有“靜氣”的娃。
3. 別把書叫“課外書”
把學齡孩子讀的書叫“課外書”,隱含了“課內”重要、“課外”不那么重要;“課內”優先、“課外”靠后的意思。
我們小時候,讀“課外書”幾乎等于不務正業。現在學校強調閱讀,也只說讓孩子讀書,而不是讀“課外書”了。所以現在開始,就把“課外書”三個字,從家庭語匯中清除出去,也從爸爸媽媽的教育理念中清除出去。
閱讀就是閱讀,它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孩子去學校接受教育、大人努力發展自己的事業同樣重要。
告訴孩子:“書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讓我們知道更多自己沒有親身體驗過的事物,讓我們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讓我們……”
不要跟孩子講:“多讀書你學習成就會更好。”“多讀書你更會寫作文。”
總之,讓孩子潛移默化地理解閱讀的美好,而不是學習成就之外好不重要的一件事,或者上學之外多出的不得不做的新任務。
4. 給孩子建立自己的書架
甭管房間多小,給孩子一個自己的書架,如果條件具備,給孩子一個自己的“書房”。這是形式,也是方法。當孩子像擁有自己的玩具架那樣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書架,他會更容易和他的書建立親近感,而且也更容易隨時拿起書來閱讀。
孩子有了書架,要慢慢教會他自己整理書架,把書分門別類地排列好。別小看這項“小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孩子在整理書的過程中,會從已經看過的書里發現新的興趣點,而且整理書架,也是在培養他分類、歸納、整理的能力。
孩子很小時,當然是自己管理不好書架的,經常拿下來不放回去,最后幾乎整架的書四散在屋子里。大人千萬不要叫苦,也不要批評孩子,要知道,小學三年級以前的孩子幾乎都是這樣的,他們不太覺得這樣亂糟糟的狀況不能接受,而且他們覺得亂放的書有自己的秩序。
大人只要隔一段時間帶孩子一起收拾一次就好。收拾好,也不能嚴令孩子必須保持。如果讓孩子感到,書架一定要保持成剛剛收拾完的樣子,他們會對從書架上拿書來看失去興趣。
其實孩子慢慢就會掌握自己管理書架的技巧,我家倆娃,到小娃三年級時,已經能完全不用大人幫助,自己把十來個書架的書全部分門別類整理一遍了。
5. 多買書,不限預算
別嫌書貴,書真的不貴。
一個作家,可能要經過幾十年的訓練和準備才開始寫作,要幾個月、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完成一本真正好的著作,其中凝結了他從自身經歷、閱讀、教育、挫折、成功中獲得的故事、知識、情感、思想,而讀者讀到這本書,所費不過二三十元,你所能從中獲得的財富,可能會受益終生,這樣的東西,怎么會貴?實在是我們日常購買的種種商品中,性價比之最。
我的偏見,比書性價比低的東西比比皆是。一瓶好的化妝品幾百上千塊,能買十本以上的書;一雙普通時髦度的長靴,要兩三千塊,能買二十本書;一款最新手機,六七千塊,換成書,能填滿書架兩個格子;一個名牌皮包上萬塊,能填滿半書架。
這些可能都是大人的日常消費品,或者等“什么什么時候我一定要買”的東西。既然大人買這些的時候不會嫌貴,給孩子買幾本書又所費幾何呢?
上面說的那些東西,我們家都不買。大人孩子只穿普通品牌、基本款式的衣服,干凈、舒適、得體就好。我們不追新款數碼,用老舊手機。孩子媽媽不用大牌化妝品,只用基本護膚品,一家人穿材質過得去的舒適鞋子,不吃燭光晚餐,不買貴重首飾。但我們孩子大人買書從不限量,從不說貴。要說我們每每感嘆書實在是太便宜太超值,聽起來好像太矯情,我們真是這樣。
大兒三四歲起,我們就讓他上網自己挑書,讓他自己挑好了放購物車里等爸爸媽媽提交訂單。近幾年,直接把密碼告訴了他們,讓他們自己挑好了書下訂單,等爸爸媽媽收貨時付款了。
我們不要求單本價格在多少之內,大兒就買過百八十塊一本最新出版的英文原版奇幻小說;
不限制每單金額,買幾十塊也好,買幾百塊也好,一套書幾百塊也好,都沒關系;
不限制每月的買書次數,今天才下訂單,明天又下訂單也沒關系;
不限制每月買書的金額,一月買到上千塊也沒關系。
孩子買的書,不論是漫畫、兒童玄幻小說,還是其他什么,我們從不說“這本你買得不好”或者“這樣的書咱們家太多了”,讓能夠閱讀的孩子自己買書,他會慢慢學會識別哪些是好的,哪些不夠好,哪類型的要繼續買,什么樣的以后不再買了。自己識別出好書,也是閱讀能力的一部分。
孩子買的書,我們不監督他讀,也不要求孩子必須這批讀完了才買下批。書是要反復讀的,讀到什么程度算是讀完呢?
有說“書非借不能讀也”,我們夫妻中學時確實是這樣,主要是去縣城的兩個圖書館借書來看,一方面是家里確實沒有條件供我們自己買書,一方面縣城書店確實也沒有特別多的好書。但現在,圖書館借書顯然沒有那么便利,而且穿越大半個城市去借來幾本書,又能保證多高的借書頻率?
再說個我的偏見,開過 18 年書店,如果不是為了買書,我從來不會把孩子帶去實體書店的童書區,讓他們從書架上隨便拿書下來在書店里讀。書店是賣書的地方,不是蹭書讀的地方。買書來讀,既是尊重作者,也是尊重書。這是讀書人的清高和自律。
所以,一家人一起買書吧,家里無書可讀,何談閱讀呢?
6. 把選書權交給孩子
不要要求孩子讀什么書,或者不讀什么書(情色除外,性學方面的書不推薦中學生讀,言情小說孩子到高中后肯定會讀,想禁也禁不了)。讓孩子自己選擇他要讀的書,讀爸爸媽媽的育兒書、媽媽的孕期指南也沒有關系。不要把你自己選擇的好書、名著,硬塞給孩子。
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里的書自然是爸爸媽媽來買,但他要讀哪本、不要讀哪本、先讀哪本、后讀哪本,都不要要求,讓孩子隨意徜徉就好。孩子能自己買書了,也不要要求他必須買名著、買經典。只要不是上面說過的確實不適合的、不是品質明顯不高的書就好。
大人要在一開始陪孩子買書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學會判斷,什么樣的書夠好,什么樣的書不夠好。在我們家,我們是告訴孩子:
讀書最好讀原文、全本,盡量不買選本、精華本;
要會看作者簡介,看看作者是做什么的,是不是某方面的專家,或者從作者資歷看是否有足夠的經驗學識來寫這本書;
盡量不買封面花花綠綠缺乏美感的書,因為這樣連封面設計都不肯認真做的書,內容編輯也未必可靠;
不買裝訂很差的書(這需要書到手之后判斷,比如系列書中的一本,如果裝訂很差,那么整個系列都好不到哪兒去);
同類書中,盡量選擇銷量高的,因為有很多讀者共同做出了判斷,比少人問津的書(學術書除外)要更可靠些;
非選本的書,盡量選由一位作者獨立成書的,不選多位作者的。
其中有些是我們自己閱讀買書的經驗,有些是我們多年做廣告專業書的出版累積的經驗。
給孩子一些基本的選書原則,然后放手讓孩子自己挑選,你會發現,孩子很會選書,他選擇的,都是適合他這個年齡段閱讀的,而且品質都不差。
這樣就很好了,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只閱讀經典,也不能要求孩子選的書全部符合大人的判斷標準。
這有點像吃飯,如果在飯桌上不停告訴孩子這個好吃,你吃這個,那個沒營養,那個是垃圾食品,你不要吃。那么很快你就會收獲一個這個不吃那個不吃、食欲不佳、身體瘦弱的孩子。讓孩子自己選擇吃什么,自己決定吃多少,孩子會更愛吃飯、更健壯。讀書也一樣。
7. 不做計劃
千萬不要給孩子做個“閱讀計劃”,也不要裝模作樣地“和孩子一起”做閱讀計劃,周的、月的、學期的、年度的,任何計劃都不要做。讓孩子隨意讀,讀到哪兒算哪,讀到什么算什么,接下去想讀什么就讀什么。
孩子不需要像大學生、學者那樣為了課程、課題、研究計劃做有計劃的專業閱讀,絕大部分不做研究工作、不為專門目的的成人也不一定需要做有計劃的閱讀。
我的經驗,對于非專業讀者,“散步式讀書”是最有樂趣也最有收獲的。我家倆娃,看漫畫數學書《幻想數學大戰》,里面提到印度數學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數學不一樣,就買了印度數學的入門書來讀;大孩子追一本美國火爆的大部頭奇幻小說《波西·杰克遜》,講一幫中學生都是希臘諸神后裔的,就買了德國古斯塔夫施瓦布的名著《希臘神話故事》來讀。
為寫這篇小文,剛剛去看他們的書架,上面已經堆滿我完全不認識的書了。什么都有,就是沒有那種專門為補充學校教育為中小學生生產的所謂“精華本”“插圖本”“少兒版”什么的,這真是讓人欣慰。
在閱讀這件事上,大人越放手越好。孩子會在日復一日的閱讀中,建立自己的閱讀興趣和閱讀邏輯,只要大人不干涉,不去硬給孩子做計劃、硬給孩子推薦“好書”,孩子會建立起一個屬于自己的、豐美的閱讀世界,大人所要做的,只是欣賞和“不限制買書預算”的支持。
8.? 不設目標
千萬不要給孩子設“閱讀目標”,也不要裝模做樣地“和孩子一起”做閱讀目標。不要求孩子一個月一年讀到多少本,不要求孩子做閱讀筆記,不要求孩子寫讀后感,不要求孩子摘抄“好詞好句”,不看孩子有沒有因為閱讀而寫出更漂亮的作文。什么目標都不要設,只是讀。
一設目標,則閱讀又成任務,樂趣不說全無,也是大打折扣。甚至大人設定的目標會直接把孩子嚇到,讓孩子心生厭倦,覺得閱讀是可怕、可厭的事。
千萬不要孩子一開始閱讀了,大人馬上在后面推動,以求讀得更“好”、更有“效率”、更有“收獲”。閱讀是慢功夫,不可以有任何功利目標,孩子讀到的,會一點一滴沉淀在他的知識庫、他的思想、他的觀念、他的行動中,慢慢影響到他的一生。
當然,我并不是說不允許孩子做閱讀筆記、寫讀后感、摘抄好詞好句,如果是孩子自發的,做這些都沒有問題,關鍵是,大人不要要求甚至強迫他這么做。
事實上,學校的語文教育中,已經包含了這部分內容,老師會指定一些必讀書,要求閱讀進度,而且要求閱讀筆記。這種深入的“精讀”,對孩子很有好處。但家長確實沒有必要將這些推而廣之要求到孩子所有的閱讀活動,壓力太大,動力會不足,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助閱讀的興趣和意愿。
9. 不給孩子“講”書
這是我特別要提醒想引導孩子開始閱讀的爸爸媽媽們的。不要講,一句都不要講,除非孩子遇到看不懂的地方自己提問,孩子提問時,也只是恰當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不要做引申、不要做引導,除非孩子提出的,是純知識性的問題,你所做的,是純知識性的解答。
爸爸媽媽給孩子講書,其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不知不覺地開始,孩子自己還不識字時,爸爸媽媽會給孩子講,講童話,講繪本,在畫面和文字之外,加上大人的理解、大人想要孩子從這本書中學到的東西:“看,這是小老鼠的媽媽,她多愛小老鼠啊,小老鼠多乖啊,小老鼠要聽爸爸媽媽話啊。”“白雪公主的后媽真壞,是不是?”“看,漁夫這么貪心,要這要那的,最后什么都沒有了吧?所以,做人不要貪得無厭是不是?”
我要說的是,上面這樣的講解,一句都不要說。孩子對圖畫有天然的理解能力,如果只有圖畫,沒有文字,就讓孩子自己“讀”,如果有文字,而孩子還不認識字,就由爸爸媽媽來“讀”,照本宣科地讀,把書上的文字原原本本地讀出來,讓孩子自己去理解。
小時候常聽說一句話,鼓勵孩子自己學習的,叫“別人嚼過的饃不香”,只是大人長大之后,就把這句話給忘了,常常“為了孩子好”,專門嚼饃給孩子吃,“講書”就是此類的嚼饃行為。老覺得孩子不懂,或者不能正確理解,一定要在給孩子讀書時,加上大人自己的理解、引申、引導。殊不知,這會把孩子束縛在大人設定好的框框框中,大大限制孩子的理解和想象,習慣于被“講”書的孩子,從書中得到的東西會越來越少,甚至根本喪失自己從書中獲取養分的能力。
所以,孩子還小的爸爸媽媽們,也提醒您家的保姆阿姨、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停止給孩子“講”書的行動,從閱讀引導者的角色退回閱讀輔助者的角色,孩子閱讀時,不要在一邊看著,不要忍不住開講,不要試圖引導孩子的理解。
10. 積極參與討論
不要主動找孩子討論書,但在孩子主動提起書中話題時,積極主動地、毫不勉強地參與討論。不論孩子提出的問題是否幼稚、是否偏頗,都不批評、不否定,只作為平等的討論參與者,貢獻自己的看法,就像和團隊成員一起開“頭腦風暴”式的小組討論會。
我家大兒六年級差不多一學年的閱讀興趣,都在《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三本,不是專門的兒童版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讀書還不過癮,又把三部加起來可能有一百多集的電視劇都看了一遍,買了大套的《三國殺》桌游和小弟一起玩兒。小兒對這種半文半白的大部頭還沒啥興趣,就和哥哥一起看電視劇,玩《三國殺》。
于是乎我們家的餐桌討論就熱鬧極了,一會兒是小說上怎么說的,一會兒是電視劇怎么演的,一會兒是某貨到了游戲里變成啥樣。誰最厲害,誰和誰關系最好,誰在某一戰某一場景說了什么話,這句話到電視劇怎么說的。大兒興致上來,還給大家背一段小說原話,有的時候還會背一段《三國志》的原話。連沒咋讀過三本書原著的爸爸媽媽都跟著漲了不少見識(為了能和孩子討論,我們也跟著讀了這幾本書的原著)。
想要孩子愛上閱讀的爸爸媽媽們,在孩子一開始表現出和大人討論、分享的興趣時,就把自己也當成孩子,積極地投入孩子發起的討論吧。你會發現,孩子信手拈來的故事、情節、典故,東拉西扯的聯想,不著邊際的比較,比你所能講的,實在是豐富得太多太多。
而且大人參與討論的興致越濃,孩子閱讀的興趣越濃,這是孩子從閱讀中獲得的成就感的一部分呢。
11. 父母最好也培養閱讀習慣
這個無需細說。大人只看手機電腦電視劇,孩子不會熱愛讀書;大人見到書就說貴,孩子不敢也學不會自己買書;大人之間不興高采烈地分享閱讀所得,孩子也不會興致勃勃地發起與閱讀相關的討論。
其實大人不愛讀文學書、歷史書、心理書、其他話題嚴肅的書也沒關系,還有輕松的旅行書、美食書可讀啊,開卷有益,只要給自己一些時間開始讀書,樂趣自己會跳出來的。
我家大人書房里,除了媽媽大學專業的文學書、爸爸大學專業的政治學書,媽媽碩士博士研究生專業的傳播學書、我們出版過的廣告學書,倆人共同興趣關于歷史、心理、社會的書,因為工作積攢下來的廣告營銷書、經管書,還有拉拉雜雜好幾架的美食書、旅行書、保健書、菜譜、編織縫紉指南,隨便拿起一本來,都是樂趣。
十一條寫完,再補充一條——行萬里路。
旅行除了美食美景,更是閱讀的延伸,是和閱讀相印證的過程。有一年五一,全家一起規劃旅行,大兒要求去梁山,小兒也馬上支持。梁山在哪?現查了才知道,魯西南一個縣,有個因山而建的“水泊梁山”景區。好,就是那里。
驅車一趟五百多公里,來回一千多公里,登山又遇雨,倆娃淋一身雨,下得山來饑寒交迫,小縣城飲食不發達,期待中的“兩角酒,一大盤牛肉”的好漢套餐也沒吃到,倆娃卻興致濃厚、心滿意足得不得了,因為去了傳說中《水滸傳》故事的發源地啊!
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松做爸媽
高志宏 徐智明 著
后浪出版公司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文章比較長,好同學飯飯幫你總結一下。
培養孩子閱讀習慣 11 個方法
1. 盡早開始
2. 讀紙書
3. 別把書叫“課外書”
4. 給孩子建立自己的書架
5. 多買書,不限預算
6. 把選書權交給孩子
7. 不做計劃
8. 不設目標
9. 不給孩子“講”書
10. 積極參與討論
11. 父母最好也培養閱讀習慣
出版從業者的選書標準
讀書最好讀原文、全本,盡量不買選本、精華本;
看作者簡介和資歷判斷作者是否有能力來寫這本書;
盡量不買封面花花綠綠缺乏美感的書;
不買裝訂很差的書;
同類書中,優先選擇銷量高的版本;
非選本的書,盡量選由一位作者獨立成書的,不選多位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