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記得幼時只要提到中國,其伴隨著的必定是五千年文化,四大文明古國。歷史也成為了國人最津津樂道的部分,茶余飯后,學術課堂,都在討論
可是,自問一下,我們真的讀懂歷史了嗎?普羅大眾以為知道幾個人物,知道發生的幾個故事,再加上自己的添油加醋,周圍人似懂非懂的眼神。哦,好像這就是歷史。
專家學者,講臺上侃侃而談,從新石器時代直到中華民國時期,似乎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解。在他們的講述中,歷史是沒有疑團的,真實的歷史就應該按照他們的觀點發生著。
那么,真實的歷史到底怎么樣呢?或許我們誰都不知道。諸位先別驚訝我此時的言論。
對于一件事情,發起者知道初衷,參與者知道經過,見證者知道真相。所以其他的人,不過是人云亦云爾。在千百年前,傳播的手段只有兩種:人耳傳播和文字傳播。文字傳播因為時效性和成本問題,以及交通的不便利,所以還是沒有廣泛的使用。最主要的傳播手段還是口口相傳。
So,問題來了,一件事情,尤其是大型歷史事件的發生。往往經過成千上萬人的傳播,也就是說經過了成千上萬個人主觀思維的加工,過程甚至結果已經足夠偏離原本現實,或許值得我們相信的僅僅是一個結果。
所以我說大家讀的不是歷史而是故事。市面上有很多有關歷史的暢銷書,作者寫的舒服,讀者讀的有趣。然后自以為讀懂了歷史,看懂了歷史背后的銜接。
那么,我告訴你,你從來沒有讀懂過歷史。真實的歷史絕對是枯燥無味的,是各個部分組成的進化史,比如宗教、文化、政治制度、婚姻制度等等。
空口無依,說個大家都公認偶然有趣的例子吧。漢高祖劉邦斬白蟒起義,可以稱之為“起于蟒”。
而王莽篡西漢建立新朝,算是“亡于莽”。
這就很有一個好故事的起因結果了,于是人們紛紛給其加上經過,并進行合理化。說一個主流史學界認同的版本:劉邦酒醉,入一茂林,忽見一大蟒。隨行的人都很害怕,紛紛逃竄。劉邦挺身而出,拔劍而起,蟒蛇頭尾分離(野史中還有記載說蟒蛇發誓要亡劉,這等光怪陸離之事就不做贅述)。高祖順勢以蛇頭祭天,宣布反秦,這就是“起于蟒”。
而后高祖建帝業,史稱漢。及至公元6年,高祖第十四世孫漢平帝崩,大司馬王莽攝政。第二年,篡位,建立新朝。故稱“起于蟒,亡于莽。
我們清醒的看待這件事情,就會發現,其實并沒有什么關聯。兩件事發生的時間橫隔兩百多年,只是因為一個mang音的相同,而把這兩件事相關聯在一起。所以接下來想介紹一個讀歷史很有用的批判性思維
事后歸因謬誤
假設某件事乙是由另一件事甲造成的,僅僅是因為乙在時間上緊隨甲后,或者有某些并無邏輯的聯系
“王莽篡漢”這件事其實就是外戚專權,根本原因還是帝制,再加上皇帝死的早。主少母弱,皇后當然就只能尋求于自己的娘家人了。外戚的權力越來越大,野心自然也就越來越大了。等到有一天,位極人臣,野心卻還大過權利,沒人可以阻擋的時候,自然就該篡位了。
東漢后來的歷史也是這樣的,皇帝很小,皇后求助娘家,于是外戚掌權。慢慢地,小皇帝大了,想把權利收回來,又只能借助于身邊太監去除掉外戚。
還有一個也是常常用到的:
過度簡化因果關系:就是把一件事情的發生過度倚重于某個原因的作用
就說說東漢末年吧,大家都津津樂道的官渡之戰。彼時袁紹兵力十一萬,曹操兵力兩萬,足足5:1。過程之精彩就不用我贅述,反正再怎么說也寫不到《三國演義》的程度。
分析原因:很多暢銷類歷史書包括三國志都認為此役敗因是許由叛逃,袁紹沒有守住烏巢,導致糧草被燒。結果軍心大亂,曹操一擊即潰。
以批判性思維提問:你說袁紹軍隊因斷糧而潰,那請看曹操。史料記載:許由截獲曹操的密報,糧草只剩三天。按理來說,曹營比袁軍斷糧更早,更應該軍心大亂。但是卻沒有,所以這個理由說不過去,亦是不通情理的。
所以我們應該回看當時背景。
曹操挾天子在許昌,號令諸侯,把自己經營成一個救世之能臣的品牌,所以當時名士像荀彧、沮授、郭嘉都紛紛來投奔。
而袁紹
呢,確實是個有能力的人,庶子出身,靠自己經營,手下才聚集了像顏良、文丑之類強干之人。且勢力遠大于曹,可以說雄據北方。
輸就輸在這個天子身上了,天子叫漢獻帝,是董卓扶上位的,當時袁紹反對過。所以不好意思接獻帝,此時袁紹又勢大,更覺得拉不下面子。
等到仗打起來,我們就知道其中區別了。曹操一方始終以正派自居,打的名正言順,死也是死得其所,為大漢而死。而袁本初這邊,贏了無非是袁家天下,我還要背一個亂臣罵名,死了也愧對列祖列宗。
順便扯一句,后世的造反者,但凡有這層道德外衣的,大多成功。比如朱棣,以靖難為借口,硬生生把自己的侄子趕下皇位。
最后推薦一本個人喜歡的歷史書吧,是有史學四大家之稱的呂思勉先生寫的《中國通史》
才疏學淺,愿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