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常聽到父母:快點,快,你能不能快點?這些催催催的語言。剛開始孩子可能很聽話,蹭一下該干嘛干嘛去了,再后來漸漸地習慣了這種催促,并且意識里開始和媽媽對抗,嘴上答應著,身體卻很誠實——我就不動!
久而久之,很多媽媽會開始煩惱,孩子這么磨蹭該怎么辦呢?
01很多孩子的磨蹭,其實是我們催出來的
? ? ? 孩子做事一慢,我們就忍不住去催催催。可實際上,我們的催促往往起了相反的效果!
比如:孩子路過客廳看到播放的電視,久久不挪步,催三遍才肯乖乖睡覺。那么問題來了:孩子真的不知道該準備洗漱睡覺了嗎?
其實這些規則孩子是明白的。而他之所以會賴著不動,是因為對媽媽長時間的嘮叨、催促形成了免疫和依賴。
當媽媽催第一遍的時候,他一點都不在乎,因為知道媽媽只是打個預防針;
當媽媽催第二遍的時候,他預感到媽媽可能會發火,所以抓緊最后的時間多看一會兒;
當媽媽催第三遍的時候,他知道媽媽真的發火了,所以才起身去洗漱、準備睡覺。
時間長了,孩子做事的標準變成了媽媽催的才是緊急的,媽媽不催的一概不去主動做。
其實家長,可以試著慢慢戒掉嘮嘮叨叨、連哄帶騙的催促,對孩子下達的指令時,內容要簡單明了,態度要和善,語氣要堅定:“現在已經10點了,媽媽允許你看最后5分鐘,5分鐘后必須開始洗漱,明白沒?”
? ? ? ? 02生活中誰也不能隨時處于起跑狀態
有的家長習慣喊“1、2、3”,這個方法偶爾管用,經常用就不靈。生活中誰也不可能隨時處于起跑狀態。
但凡有需要倒計時的時候,就有必要反省一下:孩子為什么沒有行動,是否事情做到一半無法停下,是否沒有看到全局,我可以怎樣改進。比如,事先談好,把這件事情交給孩子自己管理。
? ? ? ? 03父母幫得越多,孩子越磨蹭
有的家長嫌嫌孩子書桌亂糟糟的,就去幫孩子收拾;嫌孩子穿衣服慢,怕上學遲到,就幫孩子穿衣服……
雖然父母都是出于好心,但是每替孩子做一件事,就剝奪了孩子一次鍛煉、成長的機會,而且父母為孩子代勞太多,還會讓孩子滋生嚴重的依賴心理。有些事不愿意做就不做,想磨蹭就磨蹭,反正有爸爸媽媽跟在后面“擦屁股”。所以,真正的愛孩子不是無休無止的呵護,而是讓孩子適當面對風雨,盡快成長起來。
? ? ? ? ? 04正確的引導,比催促、責罵更有效
1.有些孩子的磨蹭,是因為沒有時間觀念。
這也是很常見的一種情況,因為孩子真的不知道大人口中的“5分鐘”“半小時”“一小時”到底是多長一段時間。
于是,你火急火燎地沖孩子嚷:“快點,還有5分鐘就遲到了!”而孩子還以為5分鐘是段挺長的一段時間,繼續慢慢悠悠地該干嘛干嘛。
像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利用鬧鐘來幫忙。讓孩子在實際生活中感受“5分鐘”“10分鐘”到底有多長。
2.有的孩子磨蹭,是因為注意力不集中。
寫作業的時候東瞧西看,一會喝水一會上廁所,嚴重影響了效率。
對于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安排好孩子在寫作業之前解決吃飯、喝水、上廁所等問題,并且督導孩子在開始做作業前先規劃好復習的順序,可以在作業之后根據自己成績報告中薄弱學科分析,未掌握知識點分析逐個復習短板學科、知識點,這樣時間一長,能慢慢提高孩子學習規劃能力和學習效率。
任何人都討厭被催促,作為父母,我們想要留住他們的耳朵,讓他們聽得進去我們的建議,就得學會耐下性子來調整心態,尋求有效的切入點和表達方式。合理使用身邊的學習資源,通過成績分析,掌握知識點 ,總結整理錯題幫助孩子從題海中找到自己高效學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