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離不開邏輯推理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足夠好,我們的思考會更加清晰,表達會更加有條理,工作會更加有效率。但是,寒窗苦讀十載,辛勤工作數年,你真的掌握了邏輯推理能力嗎?
先來做一道小題,便可知高低。
杰克正看著安妮,而安妮正看著喬治。杰克已婚,喬治未婚。請問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看著一位未婚人士?
A.是
B.不是
C.無法確定
你選擇了哪一個答案?
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樣,不假思索的選擇了答案C,但事實上正確答案是A。研究發現,人們在這道題目上的錯誤率高達80%,你是其中之一嗎?
為什么會這樣?說到底,是因為我們缺乏邏輯推理能力的鍛煉,習慣性的作出“不假思索的程序性反應”。
什么是邏輯推理?《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說到,“所謂邏輯推理,在廣義上被定義為我們評估信息的過程。要想做出正確的決定,我們首先要占有充分的信息,而要想占有充分的信息,就必須提出正確的問題”。
換言之,為了得到上題的正確答案,我們首先應該先停下來,提出相應的問題,重新整理其中的信息,從而獲取正確的答案。書中提到的“重述問題”法則,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類似的問題。
我們回顧一下上題的思考過程:杰克已婚,喬治未婚,安妮在中間,不知道安妮是否已婚,所以無法確定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看著一位未婚人士。
接下來,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描述眼前的問題,如果我們要實現“一位已婚人士正看著一位未婚人士”,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需要三個條件:未婚人士、已婚人士和“看著”,只要滿足這三個條件,目標就能實現。那么,杰克已婚,杰克看著安妮,這時候,只要安妮未婚,目標就實現了;安妮看著喬治,喬治未婚,只要安妮已婚,目標就能實現。把這兩個分析結果結合起來一看,無論安妮已婚還是未婚,題中的目標都可以實現。這就是“重述問題”法則的作用。
如書中所說:“從現在起,養成一個好習慣,每次遇到問題時,問問自己,能不能換種方式描述眼前的問題呢?”這樣子,一來可以讓自己停下來思考,二來可以讓自己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進入了信息爆炸的時代。面對浩如煙海的信息,我們很多人都容易被迷惑,喪失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如何提高我們的邏輯推理能力,免受“他人擺布”呢?結合《學會提問》和《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以及自己的一些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些不算成熟的技巧。
《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提到,擅長邏輯推理的人,往往也比較善于提出問題。所以,學習邏輯推理,應該從學會提問開始。
面對一篇文章或一個觀點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提出三個問題:它的論點是什么?論據是什么?其中的關鍵假設是什么?
論點:指作者或演講者要表達的主要觀點。
論據:包括作者或演講者為了支持自己的論點而舉出的事實、例子、統計數據、調查結果或其他相關信息。
關鍵假設:作者或演講者沒有說出來的能證明自己觀點的想法。
找出這三部分的內容后,我們就可以從三個方面去思考這篇文章或觀點是否值得支持。一是論點中提到的關鍵詞的概念是什么,作者的概念和客觀的概念是否一樣?二是作者的論據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如果是客觀的,來源是否可靠?三是它的關鍵假設是否有問題,背后是不是包含了很主觀的想法?
舉例:A說:B很不愛國,因為他不僅用蘋果手機,還常常去吃啃得雞。
論點:B不愛國;
論據:B用蘋果手機,還吃啃得雞;
關鍵假設:評判一個人愛不愛國,就看他是否用蘋果手機,是否吃啃得雞。
這些煽動性的話語,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就經不起推敲了。運用上面的技巧,我們可以這樣來看待這個問題。B真的不愛國嗎?怎么樣定義愛國?B用蘋果手機,吃啃得雞就是不愛國嗎?不用蘋果手機,不吃肯德基是評判一個人是否愛國的唯一或絕對的標準嗎?通過這樣的思考,我們就可以避免不經思考全盤接受他人觀點。
除了這些技巧,《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還介紹了50個邏輯推理法則,幫助我們去理清思路,解決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這本書,另外,和《學會提問》一起讀更配喔。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邏輯推理能力并不是看一兩本書,上一兩次培訓課程就可以達到的。最重要的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刻意的練習。比如說,我看完《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后,寫了這篇書評。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