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經常想起一個詞“三十而立”,過了三十歲的生日,日子其實并沒有發生什么本質上的變化,但在這種承上啟下的時刻,確實有些話值得說一說。
記得25歲以后,人生開始莫名的惶恐,每過一天日子就向30歲滑去,如同不可抗拒的地心引力。很多目標都是以30歲為開頭的,比如30歲前要結婚,要居有定所,要有個家,要有個孩子,存款要有好幾個零。有些目標是自己定的,而更多的目標是環境默默的設定的。于是25歲以后的日子,我們就開始拼命的奔波和惶恐,惶恐著這些目標一天天的接近deadline,但是除了dead,我們幾乎有很多目標都無法實現。
于是很多人開始著急的做決定,在不喜歡的工作中重復著日復一日;慌忙的相親,想要很快的完成結婚生子的目標。日子變得越來越急躁,急于求成的心態覆蓋著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去參與朋友的聚會首先想到的是有沒有可以利用的資源,一做事情就想著做平臺,把大家的資源一整合就可以坐享其成,不停的參加各種社交聚會,企圖聊兩句天就把終身大事搞定。
在這樣急躁的歲月里,我們還是走到了30歲這條青春的分割線,在這個原本預想著成為人生贏家的期限時,我們很多人還是一無所有。
所以,我們應該沮喪么?
那個讓我們疲于奔命的“三十而立”,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在20歲的尾巴里,我曾認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
和很多人一樣,我也有疲于奔命的青春歲月,在那些惶恐的歲月里,我也曾想快速的實現我的人生贏家理想,然而或許我并不是那個幸運兒,我的所有的理想抱負,在我賣命工作的那幾年都沒有實現。或許是為了逃避,或許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更長遠目標,在28歲的時候,我果斷的放棄了工作,重新回到了校園。畢業的時候,正是30歲生日快要到來的時候,可以說,我是孑然一生的走到了30歲的光景,沒有帶著身份的光環,沒有好幾個零的存款。
但是奇怪的是,站在這里的我,卻沒有了那種慌亂的感覺。我突然發現時光是個好東西,快進或者放慢都是能由你決定的。兩年的校園生活,生活的節奏似乎回到了多年前讀大學的時候,有很多空余的時間去讀想讀的書,去看想看的風景,或者只是單純的發發呆。也正是在那段日子里,我開始回望過去的歲月,在那些急躁的日子里,我們關心很多東西,卻忘了關照自己。我們什么都相信,就是忘記了相信時間。
時間是成長的重要維度之一,有些東西一定要與時間相伴,比如一項熟練的技能,一種完善的三觀,一段長久的關系,這些東西除了花時間去塑造幾乎沒有別的路徑去實現。
雖然此刻的我沒有很多物質基礎,但內心卻有著從未有過的安寧與豐盈,因為我看到歲月送給我的經歷,技能,三觀都正在為我的下一程發揮著作用。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慌張的年輕時光,這是生命必經的過程。但經過這段歲月后,我們都會變得不同,有些人繼續慌亂,有些人逐漸活成了別人羨慕的人生。而這一切的本質就在于我們的內心有沒有跟隨著時間一起變得更為深刻或寬廣。
如果說下一個十年,要有目標的話,我想它不會再是房子,車子,孩子,而是內心深處的星辰大海,詩與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