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劇烈運動時要補充適量的水分和鹽分。”這是一句簡單但是十分要緊的忠告。
當我們進行劇烈運動的時候,身體就開始啟動它的調節機制。當身體流出大量汗液,大腦就會釋放抗利尿激素。讓我們減少噓噓,以盡可能將水分存在體內,這便是身體的預警信號。這時候如果不喝水,血液濃度會因脫水而升高。這將帶來一系列麻煩,尤其是心臟的壓力會增加,這是超馬比賽中很容易發生的事問題。
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放開喉嚨狂喝水。喝水過量同樣危險,大量運動之后,如果水分補充過度能體腎脹來不及排出超額水分。這些無法形成尿液的水就會進入血管。血液里的納離子被稀釋。如果不及時補充鹽分,就會發生水腫,暈眩甚至死亡。
這就是我們生理系統的內在運作,當我們跑步的時候他就以這樣的規則在默默運行著,我們不一定需要了解這些繁復的知識和理論,卻不能不知到因此歸結出來的一個標準。那就是,每個小時必須噓噓一次,沒噓噓了,請多喝水,喝了水卻不噓噓,就應該吃鹽丸或者喝佳得樂。
因此,接下來的時間按著這個方法,努爾丁噓噓,我也噓噓,這么著過了好幾個檢查點。
過了80km公里,說身體沒有痛苦,那必定是謊言。
很早以前我讀過一本書,叫作《跑步時怎樣呼吸》挺厚的一本書,跑步時應該怎樣呼吸呢。對此,書中給出了一整套相當體系化的建議,應該跑幾步吸一次,再跑幾步呼一次,書中說做出了一套富有科學依據的規劃。我讀完一笑而過,不覺得他有多么值得注意,因為我想呼吸是一件多么自然的事,何必非要把它變成一種刻意的努力呢?跑步總是要呼吸的,該呼幾下吸幾下,自自然然地,由跑步的快慢來決定,難道不是更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