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未未
一
某年國慶短短幾天內,我們看到了華山游客遭到刀刺、川航飛機上旅客斗毆、廣州地鐵血濺車廂等事件的報道。
某市公園內禁止遛狗,一男子將狗帶在汽車上,直接通過地下車庫進入了公園。保安發現后,進行勸離。該男子把保安打得肋骨骨折。最后由公安機關進行處理。
二個月前,快遞小哥剮蹭轎車被扇耳光被打……
這些原本的小事情誘發了大矛盾,接連引爆輿情,令人感慨。
現代社會流動性大,發生點摩擦糾紛在所難免。
明明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就因為爭執雙方的度量、姿態低下,忽視人與人交往最基本的教養和禮節,得理的不饒人,無理的賴三分,彼此只為了爭一口氣,弄得兩敗俱傷。
置身事外的我們知道,保持冷靜與理性,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態度。
然而,我們發現,如果置身件中,可能就沒有那么冷靜與理性,只有沖動與憤怒了。
這些事情無一例外,都是由于當事者的沖動與憤怒引起的。
二
沖動的情緒是最無力的情緒,也是最具破壞性的情緒。
沖動這種情緒,與生俱來,從正面說,它蘊藏著人類基因中的財富。比如“反應迅速”、“當機立斷”等這些褒義詞都是在形容“良性沖動”。
非良性沖動,是指“病態的沖動”。如做事不假思索、不計后果、急于求成,感到厭倦、草率魯莽、行為具有挑釁性。“病態的沖動”,能引發家庭暴力、虐待兒童、打架斗毆、生理紊亂、酒精藥物依賴、吸毒及自殺等行為。
研究表明,大腦中至少三個區域與人的沖動有關,分別是伏核、小腦扁桃體下部側面區域和額葉皮質的外層區域。但研究人員至今還沒有搞清這些區域是如何控制人的思維與行動的。
沖動總是伴著憤怒的。大多憤怒是有害的。
人遇到氣憤的事時,7-10秒時間里,心跳會加速,呼吸頻率會加快,血液會大量注入肌肉,血壓上升,身體開始緊張……然后,我們就會開始發火——
接下來,可能就是罵臟話、扇耳光、毆打人,粗暴發泄情緒,傷害他人健康。
當別人沖你發脾氣,沖你揮拳頭。你完全可以以同樣的方式回報。刀兵相見,魚死網破,雙方沖動的結果,大家伙兒肯定能想象得到。
這時候,已經不是“講禮”和“講理”的事,處理不好,還涉嫌違法。
三
如何克制沖動、憤怒情緒呢?
一是要有講理和傾聽別人講理的耐心與理智。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在人多資源少的環境中,許多人生怕吃虧,坐車的搶位,開車的搶道,排隊的想插,爭搶似乎已經成了許多人的習慣。
許多細節都反應出國人焦躁的心態。因為心浮氣躁,我們缺少了一種講理和傾聽別人講理的耐心與理智。
有理沒理,都得講禮,從來都是我們的“老理兒”。
發生了沖突,有事說事、有理講理,這本身也是講規則。
我們能不能想一想,沖突的原因是什么?分歧的關鍵何在?解決的方式有哪些?哪些是雙方都能接受的?然后,找出最好的解決方式,采取行動,逐漸積累經驗。
其實,無論罵人還是動手,道德、法律都有界定,你不講理,理也不會容你,甚至連法都難容你。
二是要有意識去磨磨自己的心。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把每一次沖動當成修行場所”,要有意識地去磨磨自己的心。
一沖動、一憤怒,就不顧及對方的尊嚴、人格、權利,只顧強調自己的尊嚴、人格、權利。這種“責任在對方”的思維方式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即使再大的怒氣,也不要大喊大叫、恣意妄動,因為你的大聲、妄念亂為,除了擾亂自己的心神,并不能讓事情變得更好。歇斯底里征服不了別人,只會讓你在瘋狂中失去理智、走向毀滅。
張飛性烈,身首異處,禰衡舌利,命喪黃泉。
林則徐性情剛烈,后來他知道發怒無用,反而給小人制造借口,他將自己的書房中掛一塊“制怒”的牌子。
能控制怒意的人,才能打倒了最大的敵人。
?“不與諸塵作對”,就是要勇于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把不如意的東西當成我們的老師,逼我們進步,逼我們覺悟,提升自己心性。
每個人的心性中既有沖動、憤怒這樣的負能量,也是安詳、寧靜這樣的正能量。
當我們戰勝沖動一次,正能量就增加一分。長此以往,正能量就越來越多,自己的煩惱越來越少,給人的快樂也越來越多,與人的關系也越來越融洽。
三是要學會及時轉移、化解。
不及時轉移、化解,不良情緒會更加強烈。
發怒者越是想發怒的事,就越感到自己發怒應該。
生理學研究表明:人在遭到不滿、惱怒、傷心的事時,將不愉快的信息傳入大腦,逐漸形成神經系統的暫時性聯系,形成一個優勢中心,而且越想越鞏固,日益加重。
這時候,可以采用馬上轉移的方法,比如善于用暗示(這事不值得我這樣生氣)、轉移注意法(迅速脫離不良情緒發生地)等。
或許另外找個地方,擊劍、拳擊、捏小皮球、痛哭一場,甚至對著天空大吼發泄,都比掐同事的脖子、在大家目瞪口呆之下歇斯底里捶桌子、撕廢紙好得多。
如果做不到,采用沉默、正面表達自己受傷害的感受等,也都是可以的。
通過這些有效的舉措,向大腦傳送安靜、愉快的信息,爭取建立愉快的興奮中心,都能夠有效地抵御、避免不良情緒。
四是要有容人之胸懷。
有人說,缺少了互相溝通、理解、體諒,一些“不合常理”的事件就這樣發生了。
有人說,在面對問題時,我們“決心、耐心、信任、責任感、行動力、幽默感”都太缺少了。
也有人說,對別人狠算什么?對自己狠,才算真正的牛逼。
從性格到性別,從人生觀到生活方式,我們和周圍的人都是不同的。
先接受差異,再加強溝通,保持平和包容的心態、良好的溝通和愉快的氣氛,我們會發現,很多原本你認為無法解決的問題,其實也不算什么。
多一點心平氣和,少一點暴戾之氣;多一點協商處理,少一點拳頭思維,這社會才能更友善、更和諧。
我們的心有多寬,人生的路就有多長。
想想那個被死的周瑜,他的心胸,不就是決定了他生命的長短嗎?!
人生途中,我們的心胸就是我們的旅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