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與樂,是兩個相反的不同概念,快樂不等于痛苦,痛苦也不等于快樂。但是,這兩者也是相依相存的,沒有苦的概念,怎么知道什么是樂?反過來說,沒有樂的概念又怎么知道什么是苦?所以苦與樂,二者既是相反,又是相成。苦與樂在表面上看是相對立的,但實際上卻是表里的。快樂是安立在痛苦上,解除痛苦就是快樂。反之,痛苦也是安立在快樂上,失去快樂就是痛苦。
那么什么又叫做苦與樂呢?一般說,身心適悅的感覺叫樂,身心逼迫的感覺叫苦。但苦樂只是一種主觀的感受,并沒有客觀的標準。有人認為學歷不重要,他就不會因無學歷而苦惱,有人認為一定要有學歷,他才覺得快樂與心安,因此他只好去追求學歷。這和客觀環境并不一定有直接關系,正如一個不愛珠寶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極其重視虛榮的環境也無傷她的自尊,因為貧富貴賤各人有不同的標準與定義。擁有萬卷圖書的窮書生并不想去和百萬富翁交換鉆石或股票,滿足于田園生活的人也并不羨慕任何學者的榮譽頭銜或任何的高官厚祿。非洲災區的難童,吃到一碗米飯感覺是樂,臺灣富家的孩子,滿桌佳肴卻以為苦,修馬路的工人在火傘似的太陽下工作,能到樹蔭下喝一杯水就感到樂,在冷氣房的闊太太。卻以找不到牌搭子,閑得無聊而覺得苦。由此可見,正如大師所言的意思,苦樂全在于自己的感覺,是因人,因時,因地,因環境而有所不同。
你的愛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興趣就是你的資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