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正的學習體驗是由苦到樂!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學習得根本目的是為自己領悟真理指導實踐,而不是與別人比較的途徑。所以學習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因此也無需掩飾或顯得自己有多聰明。
然而,要得到真知,卻是需要在心智和行動上都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這種努力的過程常常是辛苦的、艱難的;而快樂則是通過付出努力,悟得真理后的喜悅充實與滿足感;而非完成了學習任務的簡單快樂,或是與別人相比我暫時領先的快樂,這些快樂都是淺表的,是通過與人比較得來的,因此也是不長久的。
如何正視這個苦,苦與樂一樣都是一種感覺而已。不應該再在苦上附加更多的負面情感,我們認識到后只需要認真做好就行了,抱怨什么的都沒有用,抱怨的情緒只會影響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只有真正認識到學習的本質,我們才可能沉浸在學習的本身,努力精進提升自己,享受悟道的快樂!
2、我們往往更容易記住快樂的事情——對于“快樂童年”的誤解
“快樂的童年”是因為我們善于忘卻痛苦,記住幸福的瞬間。這是人類自我保護的心理機制,因為一路成長的過程有太多痛苦的記憶,如果我們總是傾向于記住痛苦的事件,我們很難輕裝上陣。所以,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我們心理更容易記住過往快樂的瞬間,因為那樣更有利于保護我們幼小的心靈,不至于被痛苦壓垮。
因此,可別認為“快樂的童年”就是絕對真實的客觀的,事實是我們可能過得很苦逼。因為只要上過大學的,誰不是一路考試拼上來的?我們小時候也有不少作業,我們小時候還吃不飽飯,有時候還被老師揍兩下、罵兩句。這才是事實!
3、苦樂相成——吃苦吃虧都是福,過度鼓勵和保護都是有害的。
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我們也可以說苦樂相成,不知道什么是苦、不經歷苦,就無法了解什么是甜和樂,也就無法知足與感恩。
過度鼓勵和保護是培養孩子的玻璃心的溫床。我們要知道生理、心理的健康才是過好一生的重要保證。我們應該告訴孩子,這個社會是殘酷的、不公平的,要準備受到很多委屈,早受到委屈,早得到鍛煉,而不是讓他們生活在溫室中,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失去了心智成長的可能。
4、寬嚴相濟,嚴格管教也是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
管教更多的是針對品德行為方面的而非知識層面。幫他們認識到學習的艱辛,幫他們建立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
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孩子還必須管教、必須懲戒,必須讓他知道教育絕不僅僅是快樂的,學習絕不僅僅是快樂的!但是如果孩子付出全力仍然達不到預期目標,就一定不能橫加指責,盡心盡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