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十三章《教育的失誤》第一段話非常打動我:家長和教師在孩子的教育上容不得半點灰心喪氣。他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即刻的回報而滋生絕望情緒;不能因為孩子沒精打采、冷淡黯然和極端的消極被動而滋生失敗之想;同時也不能受到孩子有天賦和沒有天賦之類的迷信說法的影響。個體心理學家認為,為了激發孩子的精神能力,要努力給予他們更多的勇氣和更多的自信,要教導他們,困難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而是我們遇到并要加以征服的問題。
? ? ? 我既是一名家長也是一個老師,每天都在帶領我的孩子們面對不同的苦難與挑戰,我要做的是相信每個孩子天生都有自我實現的趨向以及潛能,并提供他們自我實現過程中所需要的陪伴。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不能完全復制其他人的成長軌跡。當孩子有一些“不當行為“時”,了解他行為背后的意義不如理解兒童在面臨任務時所采取的態度,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勇敢、堅韌和自信,要讓他們認識到,面對挫折不能氣餒,不能喪失勇氣,而是要把挫折當做一個新的問題去解決。如果我們能以溫和、關心和理解來對待這些孩子,他們則會令人吃驚地表現出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
? ? ? 許多兒童之所以懶惰,是為了緩解他們的處境。這樣他們就可以總是把眼前的無能和無所成就歸咎于懶惰,這對缺乏自信的孩子來說是一種安慰。一旦懶惰的孩子做了點什么,那么就與他之前的毫無建樹形成了鮮明對比,并因此受到人們的贊揚。而如果他沒做什么,人們對懶惰者的批評也總是溫和的多,甚至還有一個欺騙性的句式“如果他不懶惰,他什么都能干。”簡而言之,懶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人的一種屏障,但同時也阻礙了孩子著手去解決他所面臨的問題。
? ? ? 兒童的發展既不是天賦決定的,也不是客觀環境決定的;兒童自己對外在現實以及他與外在現實的關系的看法才決定了兒童的發展。我們要以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他的處境,以他的錯誤判斷來理解他們。我們不要期望兒童行為不會出錯,不要期望他們會按照成人健康的理智而行動,而是要認識到,兒童在理解自身的處境時會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