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網絡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我們現在所接觸的互聯網,在沒有讀到這本書前的我也是這樣想的,然而當我今天讀到了《連接未來:從古登堡到谷歌的網絡革命》這本書后才讓我真正認識到什么是網絡。
事實上,所有將社會凝聚在一起的鏈接物皆為“網絡”從書刊、鐵路、電報到互聯網,我們的祖先也曾困惑于它們帶來的快速變革。
在中國從戰國時期發明的指南針、西漢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到十一世紀北宋的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開始就已經有“網絡”把我們連接在了一起。
只不過在整個歐洲就得從十五世紀約翰內斯·古登堡發明的鉛活字印刷開始,足足晚了中國400年。從這一發明開始歐洲就開始了第一次網絡革命,也是歐洲歷史上重大的網絡革命。印刷術的出現,讓西方文明進入了發明、創新和擴張的黃金時代。
《連接未來:從古登堡到谷歌的網絡革命》后面簡稱《連接未來》,這本書圍繞著歐洲歷史上發生的三次網絡革命展開。第一次網絡革命催生出第一個大眾信息經濟。第二次網絡革命發生在19世紀初,鐵路和電報這兩項發明結合在一起,壓縮了空間和時間,重塑了幾個世紀以來一成不變的社會。
20世紀的第三次網絡革命主要體現在人與人互聯的方式上,他直接影響我們每一個人,顛覆了工作,隱私,教育,媒體等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連接未來》的作者湯姆·惠勒,曾出任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主席,還創辦了數家提供通信服務的公司,擔任多家高科技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魯德亞德?吉卜林說過,“如果以故事的形式來講述歷史,那么歷史將永遠不會被遺忘?!?br>
所以本書采用故事的形式,用趣味性,智慧性的文字來為我們拉開一場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歷史篇章。
01 第一次網絡革命:印刷術的發明打碎了統治階級的發財夢
一個國家之所以偉大,并不是因為人們總是退回到“美好舊時光”的朦朧回憶中,而是因為人們直面變化帶來的挑戰,其中就包括新技術的影響。
因此第一次網絡革命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因為革命帶來了經濟格局的巨大變化和社會的不穩定,讓傳統生活方式岌岌可危。
比如變革中十六世紀的克羅伊登代牧在倫敦圣保羅大教堂布道時曾發出警告:“我們必須根除印刷,否則印刷就會根除我們?!?br>
公元1517年10月31日萬圣節前夜,一陣清冽的秋風,吹得維藤貝格諸圣堂大門上釘的幾頁紙沙沙作響。
這張紙出自修士馬丁· 路德之手他的思想能夠快速傳播,得益于第一次網絡革命的誕生:鉛活字印刷術。
正是這一項全新的信息網絡,讓他的《95條論綱》得以傳播,也讓維藤貝格修士路德一躍成為利用大眾媒體傳道的第一人,也正因為他的論綱挑戰了當時盛行的正統宗教觀念,觸及了教會的利益,而受到打壓。
然他的評論越來越多的涌出印刷機,其傳播速度之快,以至于他的文章被人們稱之為“飛行的作品?!?br>
網絡革命最重大的影響,并非來自網絡技術本身,而是來自社會對這些技術做出的反應,而這些反應,恰恰是我們能控制的。
印刷的出現,讓西方文明進入了黃金時代。
古登堡的鉛活字印刷還同時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拯救了被遺忘或已腐爛的拉丁文手稿,通過印刷重見天日。而這些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人文主義書籍,進一步促進了思想的交流。如果沒有這一發明,被今天稱為一個美妙無比的時代思想只能以緩慢的速度傳播。
古登堡的發明不僅帶我們走到今天,它還是把我們推向明天的驅動。
02 第二次網絡革命:世界上第一條高速網絡和距離之死
火車、高鐵等交通工具現如今在人們生活當中是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正是有了鐵路的出現,使得人們之間的交往能夠更為密切,前往一個地點不需要很久就可以到達。
然而在1849年3月20日那天美國眾議員林肯卻因從要回到他在伊利諾伊州斯普林菲爾德的家要輾轉換成三種交通工具,耗時11天才能夠抵達。這段旅程清晰地顯示出人們如何受制于地理帶來的強大的大自然的力量。
1825年9月27日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在英國正式通車,雖然時速每小時才4.5公里。但是它預示著第二次網絡革命開始了。疾馳在鋼軌上的蒸汽機車重塑了商業模式,也改寫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1861年2月11日時隔12年后已經當選為美國總統的林肯再次踏上與上次相反的一段旅程,一段1900英里的行程與上次的11天相比,僅僅只是用了2天。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刪除
鐵路以令人驚嘆的速度開始將世界各國連接在了一起。不管是貨物還是人,都以日行千里的速度在奔馳著,承載著它的使命,帶給人類無盡的美好。
1837年美國薩繆爾·摩爾斯發明了第一條電報。發生了世界近代史上第二次技術革命。
1832年10月摩爾斯在妻子去世七年后一天登上了一艘“薩利號”郵政船返回美國,在航行途中,他經歷了一個被后來的他頗不自謙地形容為“天才的靈光乍現”的時刻。
就因這一次的航行,他聽到了一個新概念“電磁”給了他靈感。
“當時我想,如果在電路的任何一段點都能變成肉眼看得到的東西,那么我們就有理由認為信息可以通過電流實現即時傳輸?!?br>
就是這樣一個大膽的想法,才有了后面的“千里傳信”電報的產生。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刪除
任何變革都不會是會風平浪靜,19世紀中葉是有史以來網絡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變革最為劇烈的時代。鐵路的誕生,就如一位作家說的“鐵路殺死了空間,我們只剩時間。”緊接著電報似乎又用閃電的力量消滅了時間。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熟悉的生活方式仿佛一夜之間被顛覆。
03 第三次網絡革命:計算機應用的普及,帶動社會的飛速發展
20世紀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時代,計算機的誕生可以說是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2歲的約翰·文森特·阿塔納索夫是位物理學教授,一心想用機器求解復雜的代數方程。然而多次研究無果。12月一個寒冷的冬天阿塔納索夫在苦悶之際進入一家路邊酒館,喝酒期間思路逐漸清晰,離開酒館時,現代計算機的基本框架已經在他的腦海中組裝完成。就這樣,1937年底到1938年初世界上第一臺數字計算機誕生了。
阿塔納索夫這項發明的意義,堪比古登堡制作的第一盤活字模。
計算機的應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應用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進入學校、企事業單位以及千家萬戶,帶動了全球技術的進步,成為信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刪除
計算機在短短的幾十年里面發展迅速,先后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
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
隨著計算機的更新換代,也從開始的龐然大物逐漸到現在的小巧精致的超博筆記本電腦。
現代生活中的變革,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們幾乎每一天都在體驗多個層面的種種變化,這些變化發生的速度快過以往的任何變革。
04 結語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吳修銘評價:“本書對塑造人類文明的多個網絡做了一次充滿趣味與智慧的回顧之旅?;堇涨宄馗嬖V我們,在面對今天的技術挑戰時,如果缺乏歷史視角,我們無異于飛機上蒙著雙眼的飛行員。”
而如今,計算機與通信重新定義了時間與空間。
《連接未來》這本書以扣人心弦的故事,回顧過去五百年的三次網絡革命,以及新技術變遷帶給我們的機遇和挑戰。
如果對網絡知識感興趣可以閱讀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