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是一部好電影,是一部讓人掉眼淚的電影。這種類型的電影是不是一部好電影,在我看來要看電影的能不能反應社會的真實,情節的設計有沒有張力,畫面感真不真實,這一些真實的加起來組成一個有生命的東西,不斷刺激著看官的神經,讓觀眾不得不去反思這個社會的合理性、法制的合理性和人性的陰暗面。而這部電影無疑是陳可辛導演的一部佳作,給我的感覺就是這里面的故事就發生在我身邊,甚至還可能參與了某些故事情節,觀影中不自主的就會走進這些情節中,去尋找自己的定位。
故事中充滿了人性的自私、物質欲望和親情、愛心的對抗,展現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敏銳洞察力和深刻的體會。這些對抗不得不讓人反思,其中的一些小情節在社會上都不是個例,比如為了錢,有些人不惜欺騙一個千里尋兒的父親,逼得他不得不跳河。這樣一種畸形的社會形態,物質欲望強烈的遮蓋了人性中的善良一面。不過其中也不乏一些善舉,房東不收尋兒父親的房租,并且還對其舉動表示支持。這一本該表現出來對父愛、母愛的贊同的舉動,經過對比,這一舉動也引起了共鳴,讓我緩了一口氣,世上善良的人還是多數,讓人對世間的關愛重拾了信心。
也有法制與道德或者人性本能(母愛)的沖突。影中多次出現法庭、派出所、計劃生育的相關制度不合情理的情節,派出所的民警在立案的時候,必須要求人口失蹤24小時以后;辦理準生證的時候,必須要有原來出生小孩的死亡證明,還有為了法庭或者政府的面子就不讓李紅琴來領養小女孩。這一點不管能不能成立拋開不說,為了顧及執政者的面子為理由就不成立,喪失了法律的公平公正性。以上這些沖突中,都是道德敗在了法制之下,對于這個社會來講,這也是有些悲哀的。道德和法制是維系社會秩序的,根本還是道德層面來規范人的行為的,法律基本懲處那些觸犯了道德層面的規矩而依然我行我素的行為,作為對道德約束的補充,而現在很多法制條款已經不符合新時期的道德要求了,現實生活中絕對不止以上三例。
同時影片中也展現了父愛、母愛的一種自私,有一種將自己的孩子作為自己的私有物品的一種感覺。比如最終田文軍也沒有讓李紅琴跟田鵬相處一下,就像自己占有的物品不讓別人碰一下一樣,人是有情的,多一個人關心孩子的成長不好嗎?并且作為孩子的父親,田文軍也沒有體會到孩子的感受,畢竟李紅琴還是非常愛孩子的,也沒有要傷害孩子或者獨占的意思。小田鵬也是非常愛李紅琴這個媽媽,小孩子的感情就是這么純真,沒有絲毫的隱藏。
整個影片對人物刻畫方面做得很到位,農民工、李紅琴的農村大姐形象、田文軍和魯曉娟的城市小市民形象、高夏浪子回頭的小職員形象都很飽滿,有人性中大方面的善良,夾雜的是小的方面的自私,這樣頓時讓一個人物有意思起來,人物的行為也有了更多的變數,故事最后李紅琴懷孕的事實就是典型的例子。
個人能力有限,以上觀點若有紕漏,請各位直接指出,不甚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