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與伯樂
我已經連續一周都寫東西了,心情非常好,自己在自律之路上,邁開了腳步,這是非常好的信號,我在堅持著!
其實每天都有很多東西可以寫,只是自己一個沒注意,那美好的念頭就溜走了,再回頭想怎么也想不起來。就像無意識的有能。還好自己在學習自我管理,未來會用更多的辦法把這些東西記錄下來。
學生學習的結果與老師是密切相關的!在中文里有一個成語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倡導者,是我國春秋時代偉大的教育家孔丘(前551~前479)。根據《論語》記載,孔子對不同的學生提出的同一個問題,總是針對學生材質稟賦的差異,或者根據自己對學生發展的預測和期望,給予不同的解答。
如《論語·顏淵》: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刃。”
孔子時還沒有出現班級教學,雖有集體講習,卻重在個別教育。而個別教育,正是因材施教的最好形式。孔子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個別解答,從不給予唯一的答案,也不限于單一的形式。因此,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在也孔子教育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據《論語·先進》記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宋代學者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對這一則記載的注釋是:“弟子因孔子之言,記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長,分為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見。”這就是“因材施教”這一命題的出處。
當一個學生,被他的老師發現了優點并培養放大后,學生會努力去學習并把自己的優點發揚出來。在洛基集訓營里,老師們會進行一對一的考核,老師們可以在短短幾分鐘的考核中,知道學員的問題,做出正確的示范,并能模仿出學員錯誤的發音,告訴他錯在哪。更重要的是,老師們通過短短幾天的相處,就能找到學員身上的優點并給予表揚。洛基的老師們不僅能找到學員的問題并告知如何改正,而且還能看透人心,激勵學員,幫助學員堅持學習英語,這點真的很贊!其實能說中文的我們也能學好英語,它們都是語言不是嗎?我們每個人都是英語學習的千里馬,幸運的是我遇見了洛基這個好伯樂。
這次看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真的是收獲頗豐,知道精深練習的原理,把它用來放到英語學習和自我管理的學習上,肯定會事半功倍。當然還有其他想學習的技能上也能得到相應的結果。知道老師對自己的重要性,我的幾位標桿給予我的是不同方面的指導,貪多嚼不爛,我得把自己未來方向找好再進行精深練習,余下的再做些適當的練習就好。
不知道大大的課程該如何精深練習,得好好實踐實踐。很多東西自己懂得是表面的理論,沒有好好的練習,所以感覺自己知道的東西雜亂無章,沒有辦法有效輸出,實踐不夠,說出來的都不是自己的東西,而是別人經歷的,我想以前我也在想改變,只是熱情維持不了多久就被打回原形,這次,希望一切順利把學習的知識內化,再通過練習融合成自己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