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主題打卡
我們國家的大功臣“水稻之父”袁隆平老人走完了他輝煌燦爛的一生。這兩天打開微信到處都是謳歌緬懷老人家的文字。
回想起來我對他其實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熟悉是在我們很年輕的時候就知道他是研究雜交水稻的科學家,知道他研究出了高產量的水稻,才讓我們的人民開始填飽肚子,從此遠離饑餓。
陌生是因為他具體的工作我不知道,他的故事我不知道,從相關的報道知道他是科學家他是院士,但是報紙上他的照片總是帶著一頂草帽穿著一件襯衫,總是在稻田里且滿臉笑容,看來就是一個純粹的農民。
所以,我一直在疑惑他工作的地方在哪里?在我的認知里,科學家都是穿著白大褂成天泡在實驗室搞研究。
而院士一般都是西裝革履的出現在某些頒獎活動中。所以,袁老一直是一個模糊的身影存在于我腦海中。只是,我一直知道他是偉人是功臣。國家尊敬他人民愛戴他。
離開微信里各路媒體文章對他的報道,我來到百度搜索他一生的成長求學和科研實驗經歷。
才知道他曾經出生北京,畢業于重慶西南大學,隨后工作在湖南一個小鄉村一直是一名農技校的老師。他是在當老師期間走向水稻研究的。
原來他出生時并不是農民,難怪袁老寫他母親為了跟隨兒子,硬是從大城市來到小山村,最后還永遠的安葬在了兒子搞研究的農村。
袁老的經歷讓我不勝唏噓。不談他科學家的身份,他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兒子,普通的老師,甚至是普通的農民,因為他一生都在稻田里。他說,他不是在研究室就是在田里,如果兩個地方都不在,那就一定是在去往稻田的路上。
所以我們僅僅看見他研究出的成果,我們是看不見他畢生精力都奉獻給水稻那種執著和癡迷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享受袁老帶給我們的溫飽與幸福,他是國家與人民的拯救者。
所以他雖然91歲高齡過世,但是人們仍然非常悲痛。因為在十幾億中國人中目前也只有一個袁老啊!有時我會想,像袁老這樣精益求精,默默研究默默奉獻的科學家有長生不老的方法就好了,他們走了真的是國家人民的巨大損失。
比如像我這樣對人類沒有任何貢獻的螻蟻之輩,就盡可以少活一些年齡。只是,生老病死目前還只能隨自然之路。奈何我們苦苦挽留也換不回他的生命。
在百度搜索的袁老語錄,與大家共勉。
“一生只做一件事,堅持到底,經得起默默無聞的寂寞方可撥云見日。
再做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都要思考為什么去做?
對自己有個清楚的認識才是治好迷茫的最好辦法!
人的身上,最值錢的東西,是腦袋里的知識。 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既不在家又不在試驗田,那我一定在去試驗田的路上。 作為一個科學家,不能迷信權威,迷信書本,也不能因為取得一丁點的成績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學是沒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創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創常新。 性格決定命運,有一點點關系,不是全部,性格很重要,但是不見得決定命運,命運是由各方面來決定的,還有外界條件,還有時代不同了等等。
“對金錢,我是有看法的,要生活、生產,錢是重要的。但是錢來路要正,而且錢是來用的,有錢不用錢等于沒錢。”
“對于用錢,第一不要奢侈浪費,第二不要小氣,該用的就用,不該用的就不用。”
“快樂的秘訣,就是有追求、有希望、身體好。”
“我成功的秘訣:知識、汗水、靈感、機遇。”
“只要大方向是對的,不是死胡同,只要你堅持下去,就會到達光明的彼岸。”
“對事業的追求就是樂在苦中。”
帆齊2021年度讀書寫作營
第78篇:? ? ? ? ? 1343字。
累積字數:? ? 14673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