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朗認為:“衰老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老年人的虛弱、無助、多病,常常是一種習得性無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過程。”腦神經科學也指出,一半以上的老人,大腦活躍程度和20多歲的年輕人沒有什么區別。
過去,在社會發展沒有那么快的情況下,人們一生只要學會一項技能就能夠“走天下”,有一技之長就能夠養活自己。然而,隨著科技迅猛發展,我們會發現自己的技能隔一段時間就會過時,我們沒有辦法再依靠“一項技能”就吃到老,就像我們開篇引用的古典關于衰老是一種習得性無助,就是對于技能的不及時更新造成的。
那么從某一個角度來說,保持年輕的心態其實就是對抗衰老最好的方式。這里說的保持年輕的心態不僅僅“我很年輕,我很年輕!”的語言暗示。年輕也應該是“keep hungry,keep foolish”。
不說: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你不知道現在大家為了保持身材都很少吃飯嗎?
不說:我有十年的工作經驗,你懂什么,聽我的。十年工作經驗還是一年工作經驗重復十年,要經過檢驗,結果說話。
不說:學一項技能,一直用到老。有一些技能的確能在我們的一生都對我們有益,譬如批判性思維,譬如學習的能力,譬如尊重、溝通的技巧。但想著學會收銀就能一直在柜臺工作大老,在未來也許會面臨挑戰,畢竟,人工智能的興起有可能會取代大部分白領的工作,回爐在未來也許會是一種常態。
保持年輕的心態,需要我們時刻提醒自己,世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需要不斷學習才能引領,甚至只是跟上時代的步伐,保持開放的心態,不被固有思維框住,說來簡單,做起來真的很難。畢竟我們的腦子里時刻都有一個聲音在說:“我希望學會的是一勞永逸的方法,告訴我怎么做我就能變成千萬富翁。”大腦的本能就是懶惰和節能的,克制本能很重要也很難。
之前我會一直糾結,我感到迷茫這件事是不是太幼稚了。今天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也許這會是我在這個時代的優勢,我感到迷茫是因為我的生活方式還沒有固化,我依據會看到很多新的、我無法理解的東西。想像一下,如果我的內心從此毫無波瀾,是不是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我經歷的東西開始往下坡路走了呢。
我需要做的,其實就像之前一位007戰友建議的,不要一味停留在糾結和困擾的階段,有迷茫沒有關系,切切實實的走好每天的每一步,隔一段時間之后,再來回顧。
馬上就要30周歲了,而立之年,希望迷茫依舊相伴,但激情不減,希望奮勇向前,卻也溫暖長情。
?